APP下载

屋檐下

2023-04-29涂玉国

天津文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屋檐下屋檐雨水

1

房屋有大小,屋檐有宽窄。

屋檐,也叫挑檐、瓦檐、房檐。屋檐是房子的一部分,是房屋空间的延伸,是房屋的裙裾,是房屋的保护伞。

不管大房子,还是小房子;不管是金碧辉煌的深宅大院,还是青砖黑瓦的普通人家;即便是草房子,都有屋檐。不同的是有的屋檐琉璃碧彩,描金錾银,斗拱翘角,檐下汉白玉石,一派富贵气象;有的屋檐几根椽子,几根木条,红瓦错缝,檐下青砖铺地,实用清爽;有的不过茅草黄泥,日久年深,形如黑瓦,檐下黄土青泥,小家小户过日月。

在襄阳古隆中风景区,有几间土墙茅草顶做的“草堂”,系1980年湖北电视台为拍摄《三国演义》时搭的景,用汉水边上生长的芭茅铺就的房顶,屋檐下雨水滴落形成了一串深浅不一的水窝。我特别喜欢在春秋季的雨天打着伞去看这几间“草堂”,看着雨水从茅草顶上滚下来,在屋檐下一滴滴、一串串,形成水帘,一种诗意便弥散开来。小时候,家里穷,住的是黄土打夯垒起的土坯房,当时房顶铺的大都是芭茅,也有直接用稻草做的房顶,屋檐也小,也窄,有时候在屋檐下都转不过身来,却喜欢站在屋檐下看雨,看那点点滴滴、珠玉闪光的雨珠,亮晶晶的,从屋檐下掉下来,形成一幕幕水帘,哪怕是身上被雨水淋湿了,也心生欢喜。也时常在屋檐下摆上木桶、脚盆等,接屋檐下的雨水用来洗菜洗衣,看着那雨水在盆子里溅起一朵朵雨花,不时地生发和破灭,不由得时悲时喜。

屋檐不仅保护墙壁,保护房子,更起着美化点缀房屋的作用。不同地区,屋檐的形制不同,用材不同,式样不同,风格也不同。屋檐小天地,建筑大世界。北方的屋檐宽大,粗木厚檩,红瓦大砖,宛如北方大汉,简单粗豪,结实耐用;南方的屋檐窄小,细木叠条,黑瓦细缝,亦如温婉女子,安静如莲。

最气派的屋檐莫过于故宫了,飞檐翘角,勾心斗角,飞凤舞龙,色彩斑斓,壮丽气象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心生渺小。而全国各地的寺庙道观,屋檐大都绿彩错金,描绘繁复,肃穆庄严。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武当山的金顶了,整片屋顶黄铜浇筑,连屋檐都染上了金色,手笔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这大约与我国历史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佛道二教盛行有关,敬神之事马虎不得,他们的住所自然也要隆重待之吧。

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徽派建筑了,粉墙黛瓦,黑顶黑檐,飞檐瘦角,宛如给房屋穿衣戴帽,像一个冰肌玉骨的女人,撑着小伞在雨中踟躇而行,别有意韵。过去,我们襄北地区的好人家,大房大屋,往往硬山三重檐,一叠叠的屋檐,既美观又增加房屋的散热性,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楚人好巫,崇拜火,檐角瑞兽大都是凤凰或朱雀,不像其他地方,用麒麟、犼、猛狮等。曾在云南见到很多白族民居,屋檐并不宽大,却在屋檐下普遍绘着各种图案,梅、兰、竹、菊,蝙蝠、神鹿,山石、瘦竹,八仙过海等,寥寥几笔,却摇曳多姿,房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安放身体,而是一种生活享受,用于安放灵魂。福建很多古厝,屋檐也别具一格,多用香樟红木,雕刻福禄寿、梅瓶、二龙戏珠、龙凤等图案,屋檐下往往还用各种彩色瓷片贴成各种图案及文字,多蓝绿相间,偶见白瓷点缀其间,色彩艳丽,光泽如玉。在陕西丹凤县船帮会馆的大门口,也用蓝绿白的瓷片贴了一副对联,据说是鸟书或虫书,至今没人识得,当地还向社会公开重金悬赏破解,一字一万,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去一试。

泉州街道上的屋檐宽阔,一家挨着一家,相互连在一起,变为连廊式结构,往往形成了商品展示长廊。有的小商户干脆把特产小吃、玩具、雨伞摆在屋檐下。打听了一些住户,才知道这种变异的屋檐,原来是因为当地属海洋气候,雨水不断,为了避免游人购物时淋雨而建。厦门也有多条购物街,是这种连廊式结构,也算是当地一种建筑特色吧。

有一年,到陕西白河县桥儿沟旅游。古旧的房屋依山就势排开,你的房檐挨着我,我家房檐蹭着你,左邻右舍之间的屋檐挨挨挤挤亲亲热热,犬牙交错,中间形成了一条小径,宽不过两米,窄处不过一米。从下往上看时,小径宛如一线天。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如果对门打个喷嚏,咳嗽一声,就算替主人家串了个门。巧的是,当我们正沿山下往上蛇行时,暴雨突至,幸亏有这些相互交错的屋檐遮挡,我们闪转腾挪在屋檐下,衣服上竟然没有淋到几点雨,实在是一种意外之喜。我们躲在一处屋檐下,看着从天而降的雨水而屋檐下形成一片片水幕,偶见一个撑着花伞的女子不紧不慢地走在小巷上,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中的诗句无端地就冒了出来,一种淡淡的忧郁弥散在天地间,让我们突然有了莫名的思念。

2

屋檐宽窄与房屋大小有关,与生活富足贫穷有关,却与幸福无关。

有的人,虽然住着宽屋大宅,锦衣绣被,高桌大椅,顿顿山珍海味,却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这山望着那山高,永不知足,活得并不幸福。相反,很多小家小户,住着普通民居,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简单温暖,敬老爱幼,幸福满满当当。

心宽则房宽,心宽天地宽。老话说,寝不二床,骑不能两匹。知足方能常乐,安贫才能乐道。惟有此,斯是陋室,亦能安乐。

屋檐再宽,既不能睡觉安床,也不能待人接物,倒是拒人千里或者不待见他人时,可以在屋檐下设张冷板凳,让人知难而退。屋檐虽窄,却可以听风赏雨,看云观天,身处茅庐,心怀天下。

屋檐宽窄代表着房屋大小,代表着门第高低,代表着主人身份地位,代表着主人的富贵贫穷。“朱门酒肉臭”“茅屋为秋风所破”,不同的屋檐,家境不同,吃穿用度不同,生活质量不同,生活圈子亦不同。

屋檐代表立场,但不代表人格,不代表格局,更不代表操守德行。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生充满着曲折,充满着意外,有高峰更有低谷,一旦跌落尘埃,到别人屋檐下躲风避雨,在别人地盘讨生活,就不得不低头。低头,是暂时的隐忍,是为了更好积蓄力量,是为了寻找时机,是为了更好地昂首。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当年投靠刘表幕下,因相貌丑陋不被重用,不得不经常在襄阳城东南角的高坡上借酒浇愁,悲叹怀才不遇。等到曹操攻取襄阳后,一篇《神女赋》技惊四座,引起曹操重视,给予重任,终于扬眉吐气。当年,楚先民为了避免周天子的猜忌,从黄河岸边溯水南下,至汉水上游的荆山脚下,筚路蓝缕,开荒种地,练兵备战,最终一飞冲天,问鼎中原,赢得了楚国八百年的兴盛。

人处屋檐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进取之心,没有鸿鹄之志。身处逆境,能忍胯下之辱,能卧薪尝胆,方能改变命运,终有一日冲破樊篱,展翅蓝天下。

3

屋檐虽小,故事却多。屋檐不大,天地却宽。

中学时,看武侠小说,每每看到武林高手飞檐走壁,除暴安良,羡慕不已,希望自己也能做名侠客,身轻如燕,武功盖世,斩凶杀恶,快意江湖。也有采花大盗、江洋大盗飞檐走壁作恶多端的,就如评书中所说:“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只见那人,‘嗖的一声窜上屋顶,揭开瓦片悄悄向屋里看……”

小时候看《水浒传》,里面有一章时迁盗甲的故事十分生动,至今记得。在小说第五十五回《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中,时迁乘天黑爬到屋檐的博风板下,等到夜深人静时,潜入房间,盗得徐宁的雁翎锁子甲。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成多种剧目。其中,有一出汉剧,就叫《盗甲》,十分生动有趣。后来,看古典小说,听评书,时常会看到一句话,隔墙有耳。因为某个仆人、丫环,偶然经过屋檐下,在窗户边听到某句话,便要了人命或引出无数曲折来。看来,高明的作家,撰写曲折的故事,屋檐下成了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过去,老家婚俗,一对新人结婚入洞房后,便有伙伴、三五相约,一起躲在屋檐下、墙根处听房。一旦听得动静,大家一起断喝或模仿某些声音,然后“哄”地一下跑开,成为一景。

4

屋檐是一种空间,也是一种距离。有时候,还会与度量衡挂钩。

中国人建房,大都是两坡,人字形,分前坡后坡,雨水从房顶上汇聚而下,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顺着前后屋檐垂直落下,在屋檐下形成了一条笔直的线,雨水量出的线。这条线,就成了距离的起点,就像测量海拔时的黄海高程,是水平面的零点,或者基点。

过去,农村老家邻里之间宅基地的划分,就是以屋檐沟为标准的。每家宅基地的大小,有一定之规,叫作“前三后一五”,即房前以屋檐沟为基线往外三丈宽,房后以后屋檐沟为基线往后一丈五宽,在这个范围内属于自己的宅基地,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超出的地方,则为公共空间。如果邻里之间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很简单,拿起皮尺从屋檐沟往外一量,宅基地究竟属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中国人形成了深厚的恋土恋家情结。房子是家的依托,对一个家庭来说尤为重要。过去,农村人的三件大事——盖房、娶妻、生儿子。盖房子就需要宅基地,盖房子都想盖大一点,盖漂亮一点,而人多地少,宅基地的问题就变得突出,邻里之间因宅基地问题发生纠纷就多,成为农村一个主要的矛盾。农村人也有农村人的智慧,一句“前三后一五”的乡规民约,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远亲不如近邻。其实,大多数的时候,乡间邻里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矛盾只是少数的,因宅基地发生矛盾后,两家掌柜的坐下来打个商量,喝顿酒,问题就不再是问题。邻里之间相互谦让宅基地的也不在少数。典型的莫过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时传为佳话。

5

肥水不流外人田。屋檐还起着收集雨水的作用。下雨时,雨水从屋檐滚落下来,沿着屋檐下的流水沟,汇聚在一起,收集起来,既可以洗菜做饭,又可以洗衣喂猪,用处多多。

雨水是肥水,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特别是夏日的雷暴雨,雨水经过闪电的特高电流和雷击,发生电离反应,雨水中的一些氧、磷、氮、钾等原子,被电离出来,如果用来浇菜浇地,更容易被农作物吸收,促进植株生长。

集纳雨水最好的建筑式样就是天井式。我曾参观过很多老宅,大都是天井式设计,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一大特色。起初,以为这种建筑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观在建筑中的体现。后来,听到一位民俗专家讲解,才知道天井式建筑,还有收集雨水、通风透光、藏风聚气的风水作用。记得在闽南看过一处四合院式的大宅院,锅底式的天井正中,竟然真的有一口深井,约莫十几米深,青石垒成的井壁上长满苔藓,可见年深日久。四周的屋檐下,均有集水沟,然后放射线状地汇聚到天井的正中,汇流入深井中。在浙江一个古镇游览时,看到很多老宅的天井中,都放置有几口大缸,里面有的放几尾锦鲤,有的养盆睡莲。导游介绍说,这几口缸的作用,一是为了集纳雨水,二是为了风水,三是起到消防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有一年夏,我在南漳县冯家老屋参观时,恰逢暴雨,躲在老宅里,看着雨水从天而降,顺着屋檐落下,滴落到屋檐下四周的集水沟里,然后汇聚到天井正中,天井正中有一口七八米深的石质深井。等到风停雨住,好奇地去看那口老井,里面已汇集了很多雨水。可以想到,在过去,这户人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天井里洗菜浣衣,真是方便实用,不禁为古人智慧所惊叹!

6

屋檐是雨水的天堂。屋檐是雨水的舞台。屋檐三尺天地,雨水万般风光。

天上的雨水落下来,顺着屋顶的瓦沟一路往下,越积越多,等到汇聚到屋檐时,已经开始连成串、连成线地滚落下来,那雨水沿着一溜溜的瓦沟落到地面时,在半空中形成了一幕幕水帘,遮住了屋内的事物,亦让雨幕外的事物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充满了神秘与张力。

春天的雨细、密、柔;秋季的雨绵、长、凉。这两种雨都小、都少,当这些雨水落在屋瓦上时,是轻声慢语的,是悄无声息的,是一点点湿润的,它们像一个会过家的女人一般细细地积攒着,攒到一定时候,才极不情愿地从屋顶滑落下来,从屋檐一滴一滴地、一珠一珠地往下掉,这种雨珠绵长,慢镜头一样一点点拉长了时间与空间,放慢了节奏与步伐,让一些事物开始变得绵长,正如温飞卿的词一样变得深情脉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夜深无人处,秋虫间鸣时,一滴滴的雨,更增加了忧愁,增加了思乡、怀人的情绪。正所谓,檐前一滴雨,他乡多少游子意。

夏日的雨,又是另一番光景。电闪雷鸣,风狂雨骤,暴雨如注,那些雨从屋檐上直接跳下来,叫着喊着奔跑着,在屋檐下形成了密集的水幕,宛如花果山上的水帘洞,洞内别有玄机,洞外无限风光。即便雨水小一点,也是一大颗一大颗的密密麻麻地往下掉,像珠帘。1990年代,城市兴起了一种水晶珠做的帘子,有人经过时,就会丁丁当当地响个不停,每每看到这种珠帘,就会联想到夏日檐下的雨,心便会安静下来。

雨水从屋檐落下来,把屋檐下的泥土冲成一个个小水窝,水的窝,雨水的小小的家。这些水窝久了,就连成了一条沟,屋檐沟。雨水从屋檐上落下来,通过这小小的屋檐沟,往四面滚来滚去,找到低洼处,再往低处走,最终汇聚到小沟里,小渠里,再进入小河、大河、大江、大海。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使命,是责任,也是归宿。人往高处走,是目标,是追求,也是志向。人的目光只有越过屋檐,越过天井,越过四合院,才能走向更深、更远的天空。

滴水穿石。雨水从屋檐落下来,掉落在石阶上,日久天长,时光如锥,雨滴如钻,在石头上磨出一个个孔洞来。这些水滴穿出来的洞,是雨水日复一日的功劳,是时间和岁月的功劳,也是一个个无声的寓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成针。雨水在屋檐下,刻出了一个个既高深又简洁的哲学,让住在屋内的人,心生敬畏,心生感动,心生动力。水磨功夫。雨水不急不躁,慢慢研磨石头,研磨时光,研磨岁月,再坚硬的事物,也会留下印痕来。这是水的印记,是时间的印记,更是恒心和毅力的印记。

雨水到了冬天,变成雪。雪是雨的终极形态。冬日里,山村的屋顶白雪堆积,到处粉妆素裹,把山村装点得如童话王国。等到雪住天晴,阳光照耀,那积雪开始融化,一滴滴往下淌。到了夜晚,雪水在下落的过程中被冰冻,前面的雨水被冻住,后面的雨水仍然往下滑,前赴后继,冻住的冰柱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长,挂在屋檐下,形成了一串串凌冰钩子,晶莹剔透,亮闪闪的。阳光一照,发出七彩的光来。

凌冰钩子在有的地方叫冰挂、冰尺、冰棍、冰柱。邵雍说“檐头冰钟乳”,把挂在屋檐下的凌冰钩子比作山洞里悬垂的钟乳石,确实形象生动。把凌冰钩子掰下来,拿在手中,滑溜溜的,凉冰冰的。小时候,每逢此时,便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比一比谁掰的凌冰钩子长,还时常握在手里,挥来舞去,宛如手中握的是电视里大侠手中的剑,豪气顿生,也感觉不到冷。等到手里的凌冰钩子渐渐融化,才发现手心冻得通红,手里凉冰冰的,连胳膊都凉飕飕的,心里也凉丝丝的。有时候,忍不住用舌头舔一下,一直凉到心里,浑身都会打冷颤。偶尔,也会咬上一口,嚼得嘎嘣脆,像嚼刚拔出来的生萝卜,不过,没有辛辣味,只有凉,似乎还有点甜,一直冰到心底。在阳光照耀下,屋檐下的凌冰钩子不时地掉下来,“咔嚓”一声碎银般散落一地,发出冰面开裂般的脆响。

7

韩愈在长诗《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中说:“白日屋檐下,双鸣斗鸺鹠。”

屋檐是鸟儿的家,屋檐是鸟儿的天堂。

屋檐下最常见的鸟是燕子。燕子大约是与人类最亲近的鸟了。燕子喜欢把巢筑在屋檐下,也有直接筑在室内梁柱下的。燕子是黑色的精灵,是报春候鸟,被人们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春联中常常离不开燕子——“紫燕巢屋千家乐,喜鹊登梅万户春”“桃花映日千村景,紫燕衔泥万户春”,人们把燕子归来当作春天的使者。过去,农村里谁家屋檐下筑了一窝燕子,一定会当客人一般对待,并且到处夸耀。母亲说,燕子只会选择干净的人家安窝,如果谁家里脏,燕子是绝对不会去的。母亲爱干净,在全村是出了名的。每天一大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一把大扫帚打扫院子,把落叶啊鸡粪啊扫得干干净净的。每次下雨时,鸡啊鸭啊在泥地上踩出的杂乱的脚印,母亲总会拿一把铁锨,平拖着在地上来回扫荡,把地面抹得平展展的,像水泥地一样。大约真应了母亲的话,我家的屋檐下,每年总有燕子筑巢,最少有一窝,多的时候,有三五窝。一对对燕子在门前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叫着,别提多热闹了。

屋檐下还有很多麻雀。麻雀很少单独活动,总是三五成群,飞的时候“哄”的一声,落在地面抢东西吃时互不相让,甚至还会打架。麻雀脸皮厚,不像燕子,羞涩。如果有小孩子捧着饭碗吃饭时,总有麻雀站在旁边盯着,只要落下几粒米,就会飞快地啄起来,然后跳几步,仰着小脑袋,等待下一次米粒落下。屋檐下晒东西时,总会落下一群麻雀,赶都赶不走。麻雀也懒,在屋檐住,很少做窝的,往往叼来几根草根,捡几根羽毛,铺在檐缝里,就成了一个窝。有的干脆什么也不用,直接蹲在檐下,凑合着就是一晚,像寓言故事里的寒号鸟,不过,好像没有见过冻死的麻雀。

鸽子也经常到屋檐下做窝。鸽子大多是家养的,往往一对一对地来来往往。鸽子颜色大多是灰色的,尾巴紫灰色或青紫色,偶尔也会有纯白的鸽子,一对圆溜溜的红眼睛,特别可爱。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家把养鸽子当成致富手段,往往在屋檐下吊起一个个松木箱子,或者弄几个纸箱子,当成鸽子笼。鸽子好驯养,只要经常喂几把包谷、稻谷,就很少跑掉,往往只在房前屋后盘旋几圈,就主动回到箱子里了。

屋檐下常见的鸟还有斑鸠、喜鹊、画眉、鹧鸪等。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鸟,和麻雀差不多大小,眼圈却长着一抹白眉,羽毛也比麻雀鲜亮一些。偶尔还会有猫头鹰,韩愈诗中的鸺鹠,就是其中一种,俗称小猫头鹰。

夏天晚上,屋檐下还常常会有蝙蝠,倒挂在檩子上,支棱着翅膀,稍有动静就四处乱飞。我们老家把蝙蝠叫作盐老鼠,据说,是老鼠吃多了盐变的。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臆测。大约因为蝙蝠的嘴巴和牙齿,长得颇有点像老鼠,并且叫声也像,便想当然地以为蝙蝠是老鼠变的。小时候以为蝙蝠是鸟,长大了才知道,蝙蝠是唯一能飞翔的哺乳动物,并不属于鸟类。

我家门前的鸟儿向来多。过去,门前种了近百棵水杉树,笔直笔直的,羽毛状的叶子,阳光照射下像一把把扇子。水杉长得慢,1985年盖新房时,砍掉做了檩子、椽子。后来,我自己采了很多香樟树种子,通过砂藏后培育出来几百棵香樟树苗,代替了水杉。香樟树长得快,不几年便把房前屋后长得密不透风,黑沁沁的一片。等到这些树长到大腿粗细时,全家离开了农村,只有这片香樟树茂密着,这下,老家的屋檐下,更是成了鸟的天堂。父亲偶尔回老家一趟,返回后说,老家门前,一到了晚上,鸟儿乌泱泱的一大群,简直成了鸟的王国了!

屋檐下的鸟多了,会招来蛇偷吃鸟蛋,也会吞吃幼鸟。这种蛇往往是家蛇,平时主要吃老鼠。据说,谁家里有条家蛇,这户人家就会兴旺发达。多年前,我家土坯房拆掉时,竟然从土墙缝里发现了一条金黄金黄的蛇,一时引来全村人前来围观,很多人看了都啧啧惊叹说,难怪人家涂先生家里,三个娃子都考上了学,原来是有保家仙呢!还有野猫,也会窜到屋檐下,抓刚孵化的小鸟吃。有篇文章说,故宫里有很多野猫,经常卧在屋檐下,不知道真假。但故宫猫多,却是属实,我几次在故宫游览时,都在屋檐下,看到影子一样出没的猫。

8

屋檐是属于秋天的。

屋檐是庄稼人晾晒果实的天地,是展示丰收的舞台。

屋檐下最常见的是悬挂玉米棒。玉米从地里掰回来,来不及晒,来不及脱粒,便剥去最外面的几层硬壳,留下贴在玉米上的一层柔软的包衣,拧几下,两个或四个玉米拴在一起,搭在屋檐下的檩子上,既通风透光,又不怕雨淋,又高爽干燥,很快就会干透。等到冬天农闲时,再取下来慢慢脱粒。那屋檐下一挂挂、一排排的玉米棒,在阳光的斜照下,闪着金子一般的光芒,远远地看着,丰收的景象多么饱满生动,秋天多么饱满生动。到了冬天下雪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堂屋里烤树疙瘩火时,我们总会偷偷地从屋檐下扯下一个玉米棒来,掰几粒玉米,埋在火灰里,那火灰里便不时地发出“砰”的一声脆响,爆出一朵盛开的黄白色的玉米花来,或者发出“噗”的一声闷响,爆出半开的花。一时间,满屋都是玉米花的香气。

每年夏秋,挖下蒜瓣后,我们也会把蒜瓣半青半黄的杆子一把把地扎在一起,搭在屋檐下,慢慢晾干。等到晚上吃面条时,或者吃馒头时,揪下一颗大蒜,就着馒头或面条吃,既开胃,又消毒,往往几瓣大蒜吃下去,就会辣得热汗直冒,浑身便舒爽开来。

在我们襄北地区,还流行在夏秋之季打芝麻叶。就是把芝麻秆子上、中、下部长的芝麻叶摘下来,放在开水锅里焯一下水,约摸七八分成熟后,捞起来放在土地上搭一下“土气”,晒干后用莲叶包裹起来,挂在屋檐下,远远地看上去,像一个个绿灯笼。那莲叶的香气也会在风吹日晒中,慢慢浸入芝麻叶,别具风味。等到吃的时候,把芝麻叶用温开水泡上二十分钟左右,既可以凉拌,也可炒菜,吃起来苦香苦香的,特别开胃消食。芝麻叶面条,更是襄北地区一道独特的美食。

屋檐也是属于冬天的。每到寒冬腊月,腌制好的腊鱼、腊肉、腊鸡、腊鸭、腊肠、缠蹄,都会悬挂在屋檐下,经过风吹日晒,时间的味道慢慢进入其中,一阵风吹过,香气便溢满了村庄。春节,便在这满村的香气中,慢慢走来了。

9

屋檐下也是艺术展示的区域,是显示主人匠心的天地。最常见的是在屋檐下悬铃铛。风一吹,便丁丁当当地作响。屋檐下悬挂铃铛主要见于古建筑,大都挂在檐角下,成为一种装饰。

襄阳古城墙的临汉门上,有一座小楼,前些年修缮时,有人提议,在屋檐下挂上铜铃。文物保护部门听取了建议,三屋小楼的每层四角,都挂上了一挂做旧的铜铃。每次起风时,铜铃便“乒乒乓乓”地作响,不过声音却不清脆,有些闷声闷气,大约与铜铃材质有关吧。后来,襄阳的仲宣楼、震华门等古建筑的檐下,都悬挂了铜铃,成为一景。

这让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末自己的学生时期,学校里突然兴起了一股风铃热,女生寝室里,总挂有一串串折纸穿起来的风铃,下面挂几个拇指大小的铃铛。那时爱情也是羞答答的,含含蓄蓄的。如果哪个女生对你有意,便会悄悄地乘人不注意,给你怀里塞上一串风铃。当年,就有一个眼睛大大的、嗓门很大的女生,给我塞过一串。我专门在寝室的墙壁上钉了个钉子,小心地挂着。可惜风吹不进来,一直没有机会响,就像我们这次朦胧的爱情,终究不声不响地结束了,只有一串七彩的小风铃,偶尔从记忆里浮现出来,似乎发出一声响来。

也有人过大年时,在屋檐下挂红灯笼,并且在里面挂一盏小灯泡,那昏黄的光亮,透过红灯笼发出暗红的光来,给屋檐下染上了一层神秘的红色光晕。

最大的红灯笼,莫过于天安门城楼上的红灯笼了。开国大典前,一个老艺人精心扎制的,每盏高2.23米,直径2.25米,重达80公斤,高高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在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远远地就会望见天安门城楼上挂的一排大红灯笼。如今,大红灯笼已经成为一种中国元素,中国符号,有了象征意义。有一个诗人,曾写下一首关于红灯笼的小诗,其中一句说:“这盏灯,从延安窑洞门前,一直挂到天安门城楼上”,语言干净简洁,却意境深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逢国庆节,家家户户都在屋檐下挂起了国旗。曾看到一张摄影家拍摄的照片:襄阳最长的仿古一条街——北街的一街两旁,屋檐下挂满了国旗,红艳艳随风起舞,老百姓的喜悦之情,仿佛从照片里扑面而来。

涂玉国,笔名弄潮襄江,曾用笔名老蝉,湖北襄阳人,襄阳市文联副主席、襄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汉水》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散文选刊》《长江丛刊》《北京文学》等五十多家省或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等一百五十多篇(首),三十余篇入选各类选本。诗歌《观察一条河流的不同维度》获《诗刊》社、《中华辞赋》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人生无处不宽窄”诗词赋征文全国二等奖。

责任编辑:王震海

猜你喜欢

屋檐下屋檐雨水
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困扰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屋檐
屋檐
光合之家——一个屋檐下
星檐
神奇的雨水
同一屋檐下的你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