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小食堂”服务“大民生”
2023-04-29马军
马军
热点聚焦
家门口的社区食堂,最初是为了满足独居老人的需求,不用走太远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同时在价格上还有政府补贴。近几年,全国的不少社区都开始尝试成立“社区食堂”,并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吸引了社区内各个年龄段的居民。
从2022年起,各个“社区食堂”不仅在环境、菜品上有了更多的特色,还在加盟合作、便民服务、配套设施、公益援助等方面有了更多延伸,“15分钟生活圈”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并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交流、提升志愿服务、增强社区共建合力的重要平台。
多维解读
1. 构建社区便民生活圈
社区食堂的兴起体现了城市居民对便捷生活的需求。这些食堂的出现有助于为附近居民提供方便、经济实惠的餐饮选择,构建起一个更加便民的生活圈,满足人们日常用餐需求。
2. 受众群体多样化
社区食堂不仅服务于老年人,也逐渐吸引了附近社区的年轻居民,体现了社区食堂在满足不同人群口味和需求方面的灵活性;同时,解决了年轻人的就餐难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3. 社区共享与社交
社区食堂不仅仅是用餐的场所,也成为邻里之间交流的平台。居民可以在这里结识邻居、分享生活经验。如此,可加强社区凝聚力,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加亲近的社交环境。
时评优选
社区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
李玉滑
社区食堂正在各地悄然兴起。据媒体报道,为建设便民生活圈,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兴办了不少社区食堂。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市已累计建成社区(长者)食堂305家,老年助餐点1303家。除了老年人,一些年轻人、附近社区居民也逐渐成为这里的忠实消费者。
社区小食堂里有民生“大文章”。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社区老人和失能人士、残障人士等能在家门口吃上干净便宜可口的饭菜,是切实的民生企盼。将食堂开到居民身边,是实实在在的好事,也是利于长远的大事。社区食堂解了民忧,温暖了民心。由此说,建设社区食堂是一项民心工程,真正瞄准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便和温暖了千家万户,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积极呼应。
做好社区食堂这项民生工程,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化运营、公益属性、综合监管”的经营原则。社区食堂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策性优惠等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社区食堂虽也是市场主体,但与其他社会化餐饮企业相比,更应以惠民为主要宗旨。社区食堂的饭菜价格相对便宜,是吸引很多消费者的重要原因。据悉,为完善老年助餐服务,各地民政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政策,对食堂建设、老年人用餐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探索“政府+市场”社区食堂运作模式:政府与运营方就运营期限、优惠对象和优惠力度等进行约定。社区食堂要持续健康运营下去,动态化的补贴等政策支持或不可缺。
社区食堂要走得更远,还要不断探索求变,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做足服务性,增强生命力。除了公益补贴的助力,不少社区食堂走红,还有一大原因是经营者在满足老人用餐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客户群体,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物美价廉的菜品,吸引周边一些年轻人不时光顾,大大方便了上班族。还有的社区打造“理想+云厨房”自助模式,在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同时,吸引了附近商业楼宇里的人群。既要关心“老年人的胃”,也要照顾“年轻人的心”,让社区食堂不只是单薄的“老人餐厅”。还有的社区食堂有意识地利用社区食堂作为文化活动空间,举办一些公共活动,打破单一的用餐功能,真正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文化。
(选自《光明日报》)
小评
文章采用了清晰的逻辑结构:首先由社区食堂兴起这一现象引入;然后点明社区食堂对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了社区食堂的价值和影响;接着阐述了社区食堂的经营原则及探索“政府+市场”社区食堂运作模式;最后强调社区食堂要在坚持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前提下持续创新,增强生命力,为不同群体提供服务。如此行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严密的逻辑。
实战考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近日在市区临路公厕附近设置了27处共54个路侧限时停车位,停车位限时停车15分钟,以解决司机如厕“最后一米”的停车烦恼。从如厕泊位分布图看,27个点位遍布全城,据介绍,这些点位是听取了出租车司机、市民的建议,经交警部门实地勘察后确定的,既兼顾点位合理分布、司机如厕方便,又尽量避免占用主干道和主要交叉路口,保证道路正常通行。
醒目的亮黄色车位,近在咫尺的公共卫生间,这是城市向每一个奔忙的人释放的小小善意。而这份看似细微的善意,一旦对应上驾驶人的“内急”,那就是着急的事儿。小处不小,背后是城市的盲点、社会的痛点、民意的诉求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城市品质;
2.看得到问题,有办法解决;
3.民意参与与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