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自我评估
2023-04-29白文新
白文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乱世出枭雄”,占据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的曹操,在东汉末年异军突起,他增强实力的手段有( )
A. 隐居山林,修身养性
B. 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C. 草船借箭,打败周瑜
D. 实行和亲,增进联系
2. 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3.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 魏 B. 蜀
C. 吴 D. 东晋
4. 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材料主要论述的是三国鼎立的( )
A. 背景 B. 影响
C. 过程 D. 结果
5. 成语“乱七八糟”意为杂乱无章,难以理清头绪。“乱七”源自“七国之乱”,“八糟”源自“八王之乱”。其中“八王之乱”( )
A. 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B. 造成了东汉的衰落
C. 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D. 瓦解了东晋的统治
6. 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则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 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B. 北方劳动人民南迁
C.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D. 西晋实现短暂统一
7. 前秦苻坚深受汉族文明影响,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他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苻坚的改革( )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导致了外戚专政的局面
C. 完成了全国统一 D.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8. 据记载,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
A. 北方人口的南迁 B. 南方饮食结构的变化
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A.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10. 南朝时,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等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十余所小市。这反映出建康城( )
A. 自然条件优越 B. 生产技术先进
C. 手工业分工细 D. 商品交易活跃
11. 公元494年后,位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热潮逐渐消退,而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渐趋热门。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原因是( )
A. 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B. 北朝统治者开始宣扬佛教
C.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分裂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政权分立的加剧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民族交融的加强 D. 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
13. 有学者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学者意在强调民族交往的( )
A. 阶段性 B. 曲折性
C. 长期性 D. 双向性
14. 《齐民要术》中对农业播种期有“三时”的记载:“上时”是播种最适宜的时间,“中时”次之,“下时”最次。这体现出我国传统农业自古注重( )
A. 因地制宜 B. 精耕细作
C. 顺应农时 D. 多种经营
15. 20世纪初,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开卷之图”的《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据说此摹本神韵最接近原画,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被英国掠夺,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女史箴图》的作者是( )
A. 王羲之 B. 祖冲之
C. 顾恺之 D. 郦道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16. (14分)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割据混战】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一战役的示意图?这两次战役有何共同特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图中A处政权的名称及建立者。(2分)
【英雄辈出】
(3)根据下列成语(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4分)
①带领张飞、关羽“三顾茅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辨史实】
材料三 东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曹公禽(擒)羽(关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摘编自[西晋]陈寿《三国志》
(备注:《三国志》是西晋历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
材料四 建安五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攻刘备,迫使其远遁,关羽则被曹军围于下邳城外的土山上。曹操部将张辽游说关羽投降时,关羽提出的首要条件便是“吾与皇叔(刘备)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曹操得知后笑曰:“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此可从之。”得曹操允诺后,关羽来拜见曹操,称“败兵之将,深荷不杀之恩”。
——摘编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4)根据材料三、四中关羽投降曹操的过程,指出其中的不同。你认为哪一材料更可信?请说明理由。(5分)
17. (14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该国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体现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4分)
(4)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4分)
18. (1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2分)
(2)根据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