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3-04-29景燕

《学习方法报》历史七年级 2023年18期
关键词:鲜卑交融政权

景燕

一、政权分立

1.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采用诈降及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局面形成

①概况

a. 魏: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结束。

b.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c. 吴: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②巩固局部统一

a.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b.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③历史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 西晋的兴亡

(1)西晋的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八王之乱: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西晋灭亡的原因及教训

①原因:西晋的统治阶级生活腐化,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皇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西晋从此衰落;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少数民族,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②教训: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政治清明;统治者要厉行勤俭;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等。

3. 十六国

(1)概况: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我国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的统一: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4. 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局面:“王与马,共天下”。

(3)淝水之战

①概况:383年,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②特点:以少胜多。

③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4)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5. 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二、民族交融

1.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

(1)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2)影响:①加剧了中原局势的混乱;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拓跋部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广大的北方地区面临困难。

(2)内容

①迁都: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通汉婚)等。

(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①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互相学习生产技艺,汉人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交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民族心理: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3)结果: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江南开发

1. 原因

(1)主要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社会状况: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4)政策: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5)人民: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 表现

(1)农业

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

②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

③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 影响

(1)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2)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南北统一局面的出现。

四、科技文化

知识拓展

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1)出现几次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如西晋统一全国、北魏统一北方。

(2)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不断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增强了北魏实力,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

(4)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我国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易错警示

1.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也不是曹魏政权的建立者: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当时曹操已经去世,所以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同样,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战役而不是三国时期的战役。

2.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三国的灭亡顺序: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灭魏→280年,西晋灭吴。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5.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6. “民族交融”不等同于“民族同化”。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中一部分)失去本民族的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接近、吸收,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7. “医圣”是张仲景,“书圣”是王羲之,“诗圣”是杜甫。

猜你喜欢

鲜卑交融政权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真美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鲜卑神话考实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