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胡子
2023-04-29陆春祥
陆春祥
名家风采
谢灵运的胡子有什么特别吗?和他的人生一样,潇洒随性,命运多舛。谢灵运的才,显示在他的诗文上,也抖露在他的嘴巴中,喝下几碗酒后,他这样自夸:魏晋以来,天下文才共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你们其他人共分一斗。口无遮拦的牛皮吹完,众人皆大笑,他自己也捋须得意大笑。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吹牛是有资格的,如果没才,李白会追着他“一夜飞度镜湖月”,还穿着“谢公屐”豪情万丈地登天姥山吗?山水就是谢灵运的命,为了山水,他可以弃官不做,硬要他做官,他也对政务不管不顾,山水间一徜徉就是十天半月。为了山水,他竟然带着数百人,从他家的始宁别墅开始,一路往临海方向砍山伐树,要开出一条方便行走的游道,弄得临海太守还以为是山贼聚集造反呢!
如此率性,山水容他,可官场上的一些人却不会容他,贬官,下狱,直至在广州以谋反罪被杀。
谢灵运的胡子接着来了。唐朝李亢的笔记《独异志》记载说:“谢灵运临刑,剪其须施广州佛寺。须长三尺,今存焉。”谢灵运的胡子有多长?至少一米。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则称其“须垂至地”,按照正常身高算,谢灵运的胡子估计要超过一米五。我看谢灵运的画像,方阔大脸,浓须紧密,须根粗壮,自双耳以下连腮,关羽一样的美髯公。关键是,谢灵运从小就笃信佛教,而广州正好有一座叫祗洹寺的佛寺,寺中的维摩诘菩萨像就是个大胡子,谢灵运想让自己的胡子与他的诗文一样留传下去,心生一计:我死后将长胡子捐献给祗洹寺,做维摩诘塑像的胡须吧。
名流的胡子,自然也会为佛寺增光添色。果然,谢灵运的美须得到了寺僧的精心保护与照料,几百年来,一直安然无恙。唐朝初年有传说,一小偷曾溜进寺,想剪走谢灵运的胡子,不想却从佛像上跌下来,摔断了腿,时人认为是维摩诘和谢灵运显灵,祗洹寺再次名声大振,香火不绝。不过,谢灵运胡子的厄运也同时来到了。
唐朝刘餗的笔记《隋唐嘉话》卷下记载了谢胡子的厄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欲广其物色,令驰驿取之。又恐为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遂绝。
原来是被安乐公主派人剪走,当作独门秘器,参加斗百草比赛了。为彻底赢得胜利,防止别人也采用此法,他们遂将剩余胡子全部剪下,一把火烧光。
斗百草是什么性质的比赛?这种游戏,在中国极古老,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开始玩了。留传下来的资料表明,斗百草五日一回,分文斗和武斗两类,文斗就是比谁收集的草多,你亮一种,我晒一种,我晒一种,你亮一种,谁多谁赢。武斗就是比草的拉伸力,你的草套住我的草,两人互相拉扯,谁断谁输。
或许是谢灵运的胡子粗壮得如龙须草一样,安乐公主才不惜派人从长安赶到广州剪去,参加比赛,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皇家公主,想象力如此丰富。悄悄剪几根不行吗?干嘛要毁掉全部?
谢灵运的胡子,与他的诗文相比,自然只是一种象征,但要是不被安乐公主毁掉,李白说不定就会赶往广州凭吊,他有的是时间与精力,何况是去见终生崇拜的偶像?见须如见人。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谢灵运《七里濑》)。傍晚时分,谢灵运的船经过富春山下的富春江七里濑段,他被贬,要去任永嘉太守,经过桐庐,眼前江流平缓,清流中石头都看得很清晰,水流得也缓慢,那太阳落下去的柔光,照得满山生辉。贬谪的诗人触景伤怀,不过,他已经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微妙道理,他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看他,这严子陵,就是他学习的榜样。看着富春清江,谢灵运挺立船头,波平如镜,一阵山风拂动他那大胡子飞扬,谢灵运的胡子在夕阳的余光下,如杂草般茁壮生动。
(摘编自《新民晚报》)
古往今来
古代高考题
又到一年高考时,今天咱们不妨来聊聊古代的考试,换一个视角看“高考”。
科举考试堪称我国古代的“高考”,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到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持续了1300年。科举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完备,科举制诞生之初,重明经而轻进士,唐高宗为选拔寒门子弟,将侧重诗赋的进士科推上C位,大唐人民从此开启了“人均诗人”模式,但是也并不是诗做得好就能一举夺魁。
唐朝科举考试颇为复杂,科目有五十多种。我们先来看看几道唐朝考题。
唐朝天宝四年应试题: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
顾名思义,唐玄宗的意思就是让考生们用华丽的语言来花式夸夸,歌颂自己圣明,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的题目也并不是年年必考,开成二年的应试题就不按套路出牌,让考生们写《霓裳羽衣曲诗》,直接拐了个大弯,从“丰功伟业”转向了“琴棋诗画”。
古代科举,直到清朝,都主要是通过“时务策”考查考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时务策也就是策论,答“时务策”,可以说是古代科举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考试内容。来看一道《全唐文》中记载的“策论”真实考题:
问: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试洛州进士策问四道》
大意是:打仗必然会死人,杀人绝不是好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近边境多事,朝廷正在讨论征伐之事。如果能通过外交努力,实现罢战息兵,那是最好的。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
这道题,考的是军事加外交的问题,而且是唐代面临的现实问题。
翻一翻《全唐文》就能发现,策论考题内容,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要你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仅能背诵儒家经典、只会写诗作赋的人,想进士及第?可以说非常困难。
进士考试难度相当大,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进士考试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典型如杜甫,写诗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
明朝初年,科举试题还是非常“武德”充沛的,朱元璋在第一次殿试中就出了一道元气满满的策论题:“问帝王之务”。在题干末尾,朱元璋特意提醒:“有可言者”“毋泛毋略”。
本期读2版答案
1.D (人物心理分析错误,“‘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错误,“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终于完整地看完一场戏,尽管是透过门缝。)
2.(1)①“哼”字写出“我”缠着母亲撒娇磨缠,想要五分钱看戏的心理。②“摸摸”“缩”等动作描写,写出母亲本想让我去看戏,但因家里贫穷,只得把手缩回;表现母亲既爱孩子又无法满足孩子的无奈与矛盾心理。与上文“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形成鲜明对比。
(2)①一系列动作描写,“垫”“站”“闭”“对”等动词生动描写出“我”透过门缝看戏的不易,表现出“我”对看戏的渴求;②“挡着”一词写出了“我”什么都没看到后的失落和无奈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