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换”与“补”

2023-04-29贺馨葳

关键词:旧物物件玩偶

贺馨葳

“乾坤日月当依旧,昨夜今朝却异同。”时代飞速发展,街头光景一变再变,曾经做修鞋、缝衣、补碗、戗刀行当的老师傅们,也渐渐匿去了踪迹。

“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的俗语放到现在,也不太适用了。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家里边破损的物什,自然无须修修补补度日了。取代街头匠人身影的,是满目琳琅的商铺。所以对于居民而言,“换”物可比“补”物要方便得多。但即使生活越来越好,也绝不能忘记过去勒紧裤腰过日子的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节俭精神是茫茫海面上的灯塔,莽莽大漠里的甘泉,引领我们穿越那个贫瘠的年代。生活条件越是优越,我们越要忆苦思甜,既知来路,方晓归途。

损坏的物品可以更换,情感上的缺失又该如何填补呢?泛白的长衫也许寄托着对父母的思念,破旧的娃娃也许充满着对童年的回忆,这些附着情感的旧物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可比拟的。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怀旧,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留恋,一种对记忆的追溯与享受,一种对人生落花的捡拾。”此刻,物品存在的价值已经不在其本身了,而是在于一种怀旧情结,一缕往事情思。玩偶修复师的职业正是因为这种念旧情结而产生,老师傅修复的玩偶,往往承载着主人们深厚的感情,和过去一段动人故事。修复师手下的一针一线,缝补的不是破损的玩偶,而是人们心上的缺口,“世界本就破破烂烂,总有人来缝缝补补”。

如果说老物件寄托着人们对往事的追忆,那么文物承载的便是厚重的历史,是整个人类的记忆,这样的物件怎会有替代品?又怎能去换?赝品能仿其形态,却难拟其神韵,文物是一代代人共同的回忆,彰显的是泱泱中华的文化传承。这种深厚的时代底蕴,不仅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上,更立足于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上。人类文明薪火不灭,则文物古迹的传承保护就不会停止,文物修复师一职也因此而诞生。文物修复师如同妙手回春的医师,把文物唤醒,让文物复活,给予陈列柜前的游客一个见证历史足迹的机会。“不知旧物则不可言新”,不了解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匠人所执的精密器械,修复的不仅是历史留下的旧物,更是人类遗落的文化传承。

“换”物是生活方式便利化的体现,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然而,当物件被赋予情感和文化的意义时,它便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唯一。此时,“补”物不再是对物品的简单修复,而是对人类情感的感知,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指导教师:周文杰)

猜你喜欢

旧物物件玩偶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打开话匣子的好物件
老物件
旧元素,新物件
杨亚州“玩偶”六十载
围头新娘述心声 旧物展示两岸情
老物件,大乐趣
巴啦啦,旧物大变身
动一动,手指玩偶
当当心爱的玩偶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