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则须疑
2023-04-29王彦博
王彦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书籍”整体而言,没有人会否定高尔基这句名言的正确性,因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们赖以传承知识的工具。但是,时代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就某本具体的书籍而言,也会出现悖时、落伍、疏漏甚至谬误之处。所以,在读书时我们便应当“多一个心眼”——有一种质疑的心态,能够辨伪去妄,去伪存真,如此方可保证我们读书时能够获取有益的营养,而非一味迷信与盲从。
做学问的人更须如此。“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这是胡适在做学问方面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名言源自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胡适在一次演讲中曾说道:“疑古的态度,简要言之,就是‘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十个字……我们疑古的目的,是在得其‘真,就是疑错了,亦没有什么要紧。”这句话可以作为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的最佳注释,同时,这句话与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胡适的这句名言也是颇有争议的,因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极易使人滑向全盘否定式的虚无主义的深渊。所以,我们在读书做学问时,首先应当对“疑”与“不疑”作辩证分析,能辨明何时当疑、何时不疑。有疑问,绝不放过;是真理,坚信不疑。北宋理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疑而不疑”,等于“不曾学”;只有发现疑问并努力去求解、求证、析疑、释疑,才能真正学有所得。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上的突破、爱因斯坦对牛顿的学术上的发展可以说都是“在可疑处有疑”并创立新的学说的经典案例。但是,这种质疑与创新并不是全盘颠覆亚里士多德、牛顿这些学界宗师们为后学夯实的科学知识的根基,而是修正与发展,使之更趋完善。而无数前辈奠定的科学的根基,就像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我们应当坚信不疑。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对古人、权威、书本,还是大多数人的思想、观点、意见,我们都应当坚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和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都应当与自身情况相结合,与时代情境相结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让独立思考与实践并行,不唯上,不唯书,不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活出清醒的自己。
后人超越前辈,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这种超越,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发现和质疑前辈的不足与谬误,便是超越与发展的最关键的环节。其实,不仅“学则须疑”,而且“活则须疑”,不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观点的跑马场,不让自己这一独特的生命体淹没在千人一面的“大多数人”之中。
点评
文章由高尔基关于书籍的名言谈起,分析了对待前人所创的学说应当持有的态度,并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之后运用引证与例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辩证分析了对待书本知识和前人的学说应当采取当疑则疑、当信必信的态度,使议论具有浓烈的思辨色彩和较强的说服力。结尾部分则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人须具有独立的思想、活出自己的特色的观点,拓宽了材料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