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2023-04-29李雨婷周文杰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一 2023年26期
关键词:秦师齐宣王仁政

李雨婷 周文杰

总      述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要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得把观点想清楚,把写文章的意图表述清楚。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等文章分别围绕主要观点“保民而王”“依乎天理”“退秦师”展开论述,思路清晰,富有说服力。写作意图和观点还决定了文章结构的选取,恰当的结构和清晰的思路有助于文章论述的展开。通过打腹稿或列提纲,预想文章的整体布局,可以为下笔成文做好准备。当然,把观点阐述到位和使用合适的论证方法、准确生动的论证语言也是分不开的。

要点一 阐述观点,要意图清楚,观点明确

[技法阐述]

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得把观点想清楚,要清楚自己的表达意图,明白提出观点的目的是要纠正或补充他人的看法,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意图清楚,观点明确,文章才能够有一个具体而鲜明的主旨。

[课文呈现]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技法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写作意图紧紧围绕“退秦师”的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本段作为全文的主体部分,也是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关键,以清晰的思路展开论述。先是从秦国立场出发,引起对方好感,为后续表达做好良性铺垫;然后分析利弊,表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而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最后列举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退秦师”的明确意图让观点的阐述更有力度,烛之武的话展现出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营造出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名篇拓展]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

“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技法借鉴]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体杂文,以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为行文目的,揭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的庸碌之态。胡适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再用写文章以发人深思的方式解决问题。文段紧扣讽刺的明确意图,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事件“治病”也普通之至。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经历,人人都明白。这就更有助于人们理解当时社会上的部分人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让读者的心灵于朴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微写时间]

“善良”,《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和善,心地好”。网络上对该词则另有解释:①懦弱,愚昧;②以无须出力为条件而对别人怀有良好的愿望。人们对“善良”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写作提示:写作时要明确表达意图,以客观理性的语言表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二 阐述观点,要充分解释,有力论证

[技法阐述]

有了明确的写作意图和鲜明的观点,并言之成理,也不一定就足够使人信服。灵活选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充分解释、有力论证能让说理更加清晰透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课文呈现]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

[技法借鉴]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记述孟子游说齐宣王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行文过程中,为让观点阐述更有力,灵活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比喻论证,以“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以“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运用对比论证,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运用类比论证,通过“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名篇拓展]

热爱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它不是心血来潮的一个闪念,也不会因为年节更替而稍纵即逝。相反,在历经时光考验与洗礼后,依然能够让人从中不断汲取营养,直面困难不放弃,跌倒后勇敢站起来,抖擞精神再出发。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因病失去光明和正常行走的能力,遭遇命运捉弄的她却酷爱读书写作,即便身体的不完美让她面临着众多的艰难挑战,但她却从不言弃,凭借着对写作的一腔热忱之心,驰而不息,迎难而上,最终创作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记录自己心灵成长与人生经历的同时,给予了他人向善向上的能量,感动了世界。

热爱是锻造工匠精神的不竭源泉,它激励人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热爱让人待人处物的态度绝不仅仅停留在敷衍了事、搪塞应付上,而是以追求完美之心,视如珍宝、精雕细琢,几近吹毛求疵之列。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高铁奔驰到北斗组网,一件件大国重器,凝聚着中国工匠心怀“国之大者”,对中国创造的无限热爱。这股热爱之情鼓舞他们踔厉奋发,奋楫笃行,在科研之路上不断攻关重大技术难题,让太多的不可能变成现实,让绚丽的“中国红”更加光彩夺目。

——宋正殿《岁月漫长心怀热爱 携手共赴星辰大海》

[技法借鉴]

选段为了充分论说“热爱”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围绕观点运用妥帖的论证方法,强化了论证的力度。“热爱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热爱是锻造工匠精神的不竭源泉”是两个主体段的观点,文中针对观点进行了相应的阐释,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深沉持久”“锻造工匠精神”的内涵,阐释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对比意识,先否定再肯定,印象深刻。举例论证法同中有异,第一段列举典型事例,海伦·凯勒在生活的困境中凭借持久的热爱终有成就;第二段列举概括性事例,不详细解说,仅“点到为止”,但范围广,事例多,再加上排比句式的锦上添花,同样会产生论证有力的效果。

[微写时间]

“今天你感到幸福了吗?”“幸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它不仅体现了个体人生的追求,更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目标。幸福在哪里?幸福究竟拿什么来衡量?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作提示:在写作时,要适当、灵活地选用论证方法,让观点表述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三 阐述观点,要梳理思路,巧设结构

[技法借鉴]

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再说什么,都有其本身的内在逻辑,不能颠倒顺序,率性而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是一篇优秀论说文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作者严密的思维。而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呈现,选择恰到好处的结构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写作时可以采用反映思维在一个平面上铺成蔓延由此及彼的并列式结构,或反映思维穿越若干平面往纵深发展由表及里的递进式结构,或反映思维往一个平面的反向发展的对照式结构等。在熟练掌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多种结构,能使文章摇曳多姿。

[课文呈现一]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技法借鉴]

作为孟子论辩的名篇,《齐桓晋文之事》的思路非常清晰,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孟子的议论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个论题展开。齐宣王“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是齐宣王有可能“保民而王”的主观条件;然而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其原因非“不能”,是“不为”。齐宣王“不为”的主观因素是有用武求霸的“大欲”。如果求此大欲,则“后必有灾”;如果推恩保民,施行仁政,则天下莫能御之;保民、行仁政的根本办法是“制民之产”,然后“申之以孝悌之义”;若如此,则“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部分运用对照式结构,指出齐宣王行霸道,妄想以武力征服天下,无异于“缘木求鱼”,只会徒劳无功,并且还将招致灾祸;如果实行仁政,则是一幅“王天下”的美好图景。如此鞭辟入里的说理,使齐宣王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进而虚心请教“王道之法”。

[课文呈现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技法借鉴]

《庖丁解牛》是《庄子》的经典篇章,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再点明寓意。本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述,围绕“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对“道”进行充分的阐述:首先,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再次,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微写时间]

某国家级森林公园,傍晚时分经常有周边居民前往锻炼,当地园林局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夜间登山的需求,拟在山中步道装上路灯。有部分居民说:“公园晚上黑乎乎的,安装路灯应该挺好的。”可是,鸟类专家对此却非常担忧:“一旦安装了路灯,那么森林公园独特的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会永远失去一些珍贵生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列出你的写作提纲。

写作提示:可综合运用多种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秦师齐宣王仁政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沉默的齐宣王
齐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
滥竽充数
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说仁德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