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法共济,以致中和

2023-04-29一考生

关键词:共济齐宣王仁德

一考生

孔子极力推崇仁治,孟子提倡仁政,荀子认为“君舟民水”……这些无不体现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儒家的民本思想不仅使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得以稳定和延续,而且对后世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孟子在与齐宣王对话时,劝说其“发政施仁”。孟子认识到,贤君对一个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賢”体现在何处?爱民、惠民,换种说法,即“推恩”。古代著名的贤君尧和舜,皆爱民如子,以民为先;今天的中国政府也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诚然,“发政施仁”有利于国家稳定,但如孟子所说的那般“仁政”“德治”“推恩”,就可以“保四海”了吗?

战国后期,礼乐崩坏,战争愈加频繁,尚武霸道之风盛行。试想,此时施行仁政,难道不是纸上谈兵吗?君可见,宋襄公固守的仁义,使其在泓水之战中惨败,不久后便亡国。从结果来看,这样不合时宜的“仁政”,是无益于“保四海”的。

以我之见,要想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仁法共济”更为重要。我国历来就有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人的行为,要用仁德来“自律”,但也需要法律来“他律”。正如古语所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法律对人们私欲的约束,哪有井然的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汉代以来,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但施政实为“外儒内法”;唐太宗主张“礼法合一,依礼制法”,这实际上也是法律的伦理化。朱元璋也曾提出:“为国之治道,非礼则无法,若专法而无礼,则又非法也。”也就是说,只用“仁德”或“法制”治国都是行不通的。《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使仁德与法治达成中和,即是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

所以,仁政并非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制定了便可高枕无忧。仁法共济,以致中和,才是正道。

点评

对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以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该生有自己的深度思考:仁有弊端,需仁德和法制共建,才能达到和谐之美。作文思路清晰,先从儒家思想兴衰写起,肯定“仁政”的积极作用;然后思辨性地谈了仅有仁德不足以“保四海”,进而提出“仁法共济,以致中和,才是正道”的解决策略。条理清晰,论证有力,对名人名言的引用也恰到好处。

猜你喜欢

共济齐宣王仁德
国学周周悟
沉默的齐宣王
生命伦理学视域下共济术语的使用与辨析
——对《共济:对一个在生命伦理学正在兴起的概念的反思》报告中关于发展共济术语工作的评介
齐宣王好射
为仁由己
蓄能共济 再振信心——Intertextile面辅料展重任在肩
齐宣王好射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