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材料作文“经典与流行”导写及佳作展示

2023-04-29张宗明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一 2023年33期
关键词:吐故纳新

张宗明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一本书向来不是件易事。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就如夜幕上那点点低垂的星星,无论是流行的闪烁,还是经典的长存,都能引得我们驻足。

经典对身心带来的益处,人人大抵从小便耳闻。倘若众人都知晓“经典”之好,那缘何“流行”还会令人趋之若鹜呢?

面对经典与流行,我们该如何选择?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文题紧扣生活热点,提出了“面对经典与流行,我们该如何选择?”的论题。材料的第一段指出无论是流行的闪烁,还是经典的长存,都能引得人们驻足;第二段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关注社会,发散思维,深入思考“经典”和“流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佳作展示1

流行为枝,经典为根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实验学校 张一唱

站立在图书馆的书架前。左手是一本经典的《百年孤独》,右手是网络热推的《万族之劫》。面对经典与流行,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所谓流行,是指当前广泛传播、脍炙人口的作品,具备与时俱进的更新力,正如树木春秋更迭生发的枝叶一样,亦如时代车轮的翻新。流行作品更贴近时代脉搏,为社会热点注入生机与活力。但这些流行作品因时令时效的局限,在面对未来社会时往往会失去普适性。

流行作品存在良莠不齐的可能。它们囿于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深层内涵的传递。当代阅读正走向产业化、商业化,流行作品因较低的阅读门槛而得到广大读者群体的追捧。特别是一些写手创作的所谓娱乐化、快餐式作品,往往能调动读者一时的情感体验,却也在读者大笑或洒泪之余沦为“鲜亮的平庸”。

所谓经典,则指那些经得住时间淘漉,给一代代人以永恒触动与启迪的典范之作。相比而言,经典的价值更值得信任。

经典具备非凡的境界,坚实的质量。它正如扎入大地的树根,以永恒的养料滋润着一代代新生命花开花落。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能让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它具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眼界与格局,以独特深邃的思想力量充盈着我们的头脑和心灵。

当然,流行中亦不乏深度的卓越者,具有经典的潜质。《红楼梦》一经问世便流行于大街小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披着“言情”外衣,却有着超越世俗感情纠葛的精神内核,被历代读者深入挖掘而成为经典。

经典与流行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时间不仅作为标尺,确证流行的质量以及其是否能成为经典;更能让经典在流传中获得新的解读,其含意或许比问世时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红楼梦》刚刚问世时,当时的人们读的便是流行,他们或许只会为宝黛的爱情扼腕叹息。而时间推移到当今,我们再读经典的《红楼梦》,不但能反观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礼法禁锢下扭曲的人性,而且还能发掘作者关于人应以何种姿态立世的哲学探究……

对比经典作品在不同时代下的解读,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时代的走向,并享有更多思考的参照,为经典注入新时代的内涵。这些都是流行作品难以实现的。

流行为枝,经典为根。若面临对二者的选择,不妨拾起一本经典,在寻根溯源之旅中体味无穷的余韵。

评析

本文紧扣“流行为枝,经典为根”,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具象,在阐明“枝”与“根”的转换中,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流行变经典,经典获新生”的辩证关系,顺理成章地阐述了“拾起一本经典,在寻根溯源之旅中体味无穷的余韵”的观点。文章论据丰富,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完整;语言严谨,文采飞扬。

佳作展示2

去芜存菁,吐故纳新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实验学校 赵星云

书店的书架上,《莎士比亚戏剧选》尘土蒙面,网络小说却不断更新。面对经典和流行,作为现代读者,应当如何选择呢?

当一本书成为经典,意味着它的价值已历经时光的检验,是文化领域中的精髓,深邃思想的结晶。《文心雕龙》中的“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说得明白极了,孔孟老庄之说乃文化之宝藏,其价值历久弥新,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翻译家谢天振的研究证明,四百年前,莎士比亚的作品让人们能创造性地阅读,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的人,在读莎翁作品时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其至今仍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于个人的体悟而言,经典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与精神底色;或穿越时空,带领我们回看大千世界,了解历史与人性的多态。经典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精神寄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经典广受读者的推崇。

然而,对流行文化的价值,也需要我们有正确认知。那些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情节,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走入了千家万户,为人们平凡的生活和奇幻的想象世界镀上一层文化的色彩。无论金庸的侠之大者,琼瑶的烟雨蒙蒙,还是痞子文学的自由不羁,都是文化奔腾不息的体现。所以,流行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追捧。

推崇经典,追捧流行,一以贯之的态度,当是去芜存菁,吐故纳新。经典中难免会有与时代脱节的部分。读经典,学经典,是为了体悟、吸收根植于经典中的新思想、新精神,继续善养儒家经典、孔孟伦理中的“浩然之气”。而打着国学旗号开设的“女德班”,显然是对儒学固有思想的误读与滥用。如雨后春笋般丛生的网络文学,动辄上百万字的篇幅,往往也难掩其单质化、商品化、庸俗化。

无论阅读经典还是流行作品,如果在于寻找一把让人解剖自我、完善自我的“凿开内心冰海的利斧”来成就更好的自己,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那么,有意识地从心灵上去芜存善是不可或缺的过程。

一言以蔽之,在经典与流行的抉择中,以吐故纳新之心态,行去芜存菁之遴选,将书中情境与实践相结合,让自己的心灵在深入内化的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

经典与流行并不相斥,我们所需要的,是理性的抉择与海纳百川的胸怀。

评析

作者开篇便锁定论题,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由此及彼,逐层推进;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有力地阐述了“在经典与流行的抉择中,以吐故纳新之心态,行去芜存菁之遴选”的观点,总结出“经典与流行并不相斥,我们所需要的,是理性的抉择与海纳百川的胸怀”的结论。整篇文章观点鲜明,激情洋溢,展现了当代青年关心社会、投身时代潮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

猜你喜欢

吐故纳新
雨落春眉
新年辞
新年的第一天
吐故纳新
情寄牙克石
在黑陶之乡吐故纳新
在黑陶之乡吐故纳新
试论“新旧戏剧论争”对传统戏曲的否定
胡赛尼的成功给文学人口的启示
——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新教育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需吐故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