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年 独美画卷
2023-04-29
在厚厚的规划蓝图上,前所未有的运河文化遗产带正纵贯江苏南北。它绵延683公里,途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市,串起苏州古城、瓜洲古渡、瘦西湖、文峰塔、北固山、惠山古镇、无锡清名桥、扬州三湾、扬州古城、清口枢纽、窑湾等遗产点,连接“诗画江南”吴文化、“漕盐都会”淮扬文化、“雄武厚土”楚汉文化和“十朝文枢”金陵文化。2500多年来,运河水滋养着江苏,而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无不在倾心述说着运河故事。
扬州是中国古运河原点城市。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大运河由此肇始。尽管后世大运河的走向几经改变,但扬州始终是运河上的交通枢纽城市。依托运河的航运之便,南来北往的船只也造就了扬州城无与伦比的繁荣。
“片帆渡扬子,隔岸是瓜洲”,诗人笔下的一隅风景,也是大运河与长江、黄河多条水系相交汇所留下的历史故事遗存与文化更迭的见证。
瓜洲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位于京杭大运河分支与长江交汇处,因外形轮廓似瓜而得名,也被称为“瓜埠洲”。与京口隔江相对的瓜洲,不仅是连通南北的水陆交通枢纽,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金国统帅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侵,意图渡江进攻南宋。南宋军队在文臣虞允文的指挥下英勇战斗,最终在采石矶击溃金军,将其战船全部烧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战。完颜亮被迫率军移驻瓜洲渡,企图再次渡江;不料,军中哗变,完颜亮被弑身亡。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气吞山河的豪迈诗句记述这段历史:“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后来,长江改道,泥沙淤积,古瓜洲渡就此湮灭。今天,进入瓜洲古渡公园大门,沿“瓜洲运河”,经银铃塔、锦春园等景点,便可一直走到长江边。岸上有个高大的含江口牌楼,门楣上写着“江天胜境”四个大字,整体造型庄重威严,像一个保护神,日夜注视着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距它不远处有个小土山,山上建有观潮亭,亭的前方立有一块“瓜洲古渡”石碑。历史上,瓜洲渡口正是在此迎接着南北往来的无数帆樯,见证着运河的繁华喧闹。
位于淮安的大运河清口枢纽世界遗产点,伫立着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御制重修的惠济祠碑,碑文开宗明义:“经国之务,莫重于河与漕,而两者必相资而成。”然而,在中国古代,保障运河的畅通绝非易事。为解决在严峻自然条件下修建长距离运河面临的地形高差、水源控制、水深控制、会淮穿黄、防洪减灾、系统管理等难题,中国古人在大运河兴修了众多水利工程,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人卓越的智慧。
史载,1194年,黄河决口,并袭夺淮河河道奔腾入海,史称“夺淮入海”。后经过元、明两代的治理,虽在淮安清口形成了黄、淮、运三河交汇的局面,但黄河水位最高,极易倒灌入淮河、运河,致使河道淤塞,轻则不利航运,重则导致水患频仍。为确保漕船顺利北上,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在黄、淮、运三河交汇的淮安清口修筑高家堰,利用蓄积的洪泽湖水“束水冲沙”,从而减轻了河道淤塞。清代的靳辅在此基础上疏通黄河入海口,使得河流畅通,提高了冲沙效率。复杂的清口水利枢纽也被称为“南北襟喉”,成为中国古代治水史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之一。
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遗产,淮安清口枢纽工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展示大运河蕴含的水工成就和水工智慧的新窗口,当下,一座中国水工科技馆正在这里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