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2023-04-29梁昌卫
梁昌卫
摘 要:小麦是桐梓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科学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减少产量损失,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小麦上的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暴发和为害频率增加,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和土传病害等呈重发频发态势,对桐梓县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夯实夏粮丰收,科学防治小麦病虫害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大力推广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词:绿色无公害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领域在追求作物增产增收的同时,绿色植保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整个生长周期内,病虫害等问题时刻存在。为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越来越多农户使用了绿色防控技术。相较于化学手段,虽然该方法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相对轻微,但是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 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1.1虫害
在桐梓县农业领域,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富含大量的营养元素,是人们餐桌上食物的主要来源。为从根本上满足市场需求,小麦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容易出现较多虫害。作为我国较为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大面积种植。但是当前,温室气体逐渐增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因此,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类风险问题的干扰,影响较为恶劣的因素便是虫害。
小麦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虫害有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等,其中,蚜虫的为害最重。上述害虫出现的原因在于,农田中水分含量和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温度。此外,小麦本身的抗病害能力相对较低。虫害的存在不但会干扰农作物的稳定生长,而且会导致粮食产量及品质下降。一旦农田中的自然条件可以满足虫害的生长,虫害存在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同时,不同小麦品类的抗虫害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小麦对于虫害的抵抗能力有所降低,尤其是小麦蚜虫的发生率在桐梓县逐年上升,所以当前小麦生长阶段依然容易被虫害影响。
1.2病害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病害,包括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等。这是因为在播种时,种植户没能落实对于田间土壤的杀菌消毒,进而导致土壤层中的病毒和细菌不断滋生。在小麦病害的防治阶段,需要了解该区域的现状,应用具有指向性的手段。但是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提出,农村地区在小麦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人们渐渐不再应用以往毒性较高的化学药剂开展病害的防治工作,取而代之的是绿色防控技术。区别于物理、生物等手段,该技术的应用效果更明显,更贴合环保观念。在防治病害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尽管在小麦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自然原因是无法忽视的内容,但是改善生态环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还要付出足够的时间。
2 小麦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手段
农户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全面检测田间的病虫害含量,可以应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获取农田的各类数据。如果出现问题,应在第一时间落实治理工作,在病虫害的高发区,需要应用合适的手段,完成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小麦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类问题的干扰,例如,当小麦进入一定的周期内,农田中的各类病虫害极易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影响。此外,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农户需要应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剂,例如,将化学肥料、抑制剂和杀虫药剂混合,并将其均匀施加在植株表面。除此之外,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自然环境也可能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因此,农户需要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应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在专家的帮助下,合理优化农田中的自然环境,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实地考察。此外,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在第一时间明确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掌握病虫害的治理手段,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
2.1条锈病
小麦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其中以条锈病造成的危害最重。条锈病从小麦苗期开始发病(2月下旬~3月上旬),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会影响小麦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危害症状:以条锈病造成的危害最重,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在叶片上呈条纹状,是顺着叶脉的方向,并且它主要危害中上部的叶片。刚发病时,小麦中上部的叶片上会产生鲜黄色的粉疱,然后粉疱逐渐向下部叶片扩散,后期长出黑色疱斑,病斑铺满整张叶片,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危害小麦的整个植株,造成小麦的死亡。小麦锈病主要靠气流进行传播,该病害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甚至可以达到一半以上,发病严重的地块直接绝收。
防治措施:选择抗病性品种;药剂防治,条锈病是通过气流进行传播的,对于已发生条锈病的地块,发病初期用戊唑醇、烯唑醇等药剂;小麦收获后要清除地块掉落的麦秸,此外清除杂草,可以减少田间菌源数量。
2.2白粉病
这种病主要侵害小麦叶片和叶鞘。开始发病时,叶面会有1~2mm白色的霉点。然后慢慢扩大成椭圆形的白色霉斑。后期,病部霉层会变成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病情较轻时,霉斑的分布比较分散,随着病情的加重,霉斑也逐渐扩大成片,最终覆盖全叶。
防治药剂:可用三唑类(如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等进行防治。
2.3纹枯病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色,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枯株白穗: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形成灰褐色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水分、养分丧失过多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防治药剂:可选择戊唑醇、井冈霉素、噻呋酰胺、苯甲·丙环唑等药剂。推荐使用有效成分为肟菌·戊唑醇的拜耳稳腾,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4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小麦扬花-灌浆期,若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有大量病菌,病害就会流行,甚至可能会大暴发。
危害症状:从幼苗到抽穗期均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感病时,首先在小麦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色斑会逐渐蔓延到整个穗部,感病的小穗迅速枯黄[2]。发病后期,颖壳缝隙处或小穗基部会出现分生孢子座或分生孢子,感赤霉病的小麦籽粒表皮皱缩并带有粉红色霉状物,也正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赤霉病。
防治措施:选择抗病性品种;在小麦扬花期,不宜浇水太多;在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喷施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菌剂,也可使用多菌灵与戊唑醇的复配剂等。
3 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3.1概念
围绕田间的生态环境,以农业治理手段为基准,引进各类病虫害在自然界的天敌,破坏其在农田中的生存环境,增强作物抵御病害和虫害的水准,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作物表面,施加少量的化学药剂,全面增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以上内容为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价值。应用该技术,可以稳定阻碍病虫害出现的频率,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3]。农户在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时,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落实生物、农业、物理、化学等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同时,缩减病虫害等危险问题存在的可能性。
此外,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还能够实现作物的量化生产,增强粮食的最终品质。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降低化学药剂的应用含量[4],提升针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虽然该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使用已经初见成效,但依然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绿色防控技术的模式单调,使用的品种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同时,相关技术有待提升,基层政府的领导对该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各级推广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在农作物的生产阶段,如果想要大面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各级领导已经加大对于该技术的关注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出台各类政策,加强绿色防护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立先进的种植基地,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提升研发资金的注入量,定期组织推广人员和农户参与培训,以此增强在小麦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相关技术的应用效率。
3.2种植抗(耐)病品种
大力推广对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抗病性较强的优质品种。
3.3小麦播种前——推行精细整地
在整地阶段,尽量增加秸秆粉碎细度并且深翻、耙匀,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于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增加地下害虫的死亡率,减少镰孢菌等根茎病原菌的侵染概率,防止秸秆过大导致种苗根系悬空而加重根腐病、胞囊线虫的危害[5]。为减轻抽穗扬花期的防控压力,应避免早播,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减少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清沟理墒。选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长调节剂等在小麦返青拔节、灌浆等关键生长期进行喷施,达到提高小麦免疫力、产量的目的。
3.4小麦播种期——药剂拌种
坚持适期适量播种,控制小麦田间群体密度。因地制宜推广抗(耐)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品种。
3.4.1麦田土壤处理技术
蛴螬、蝼蛄、金针虫发生严重的地块,药剂拌种的同时,还需进行土壤处理,每667m2用有效成分辛硫磷100g拌细砂土20kg,或者每667m2用有效成分辛硫磷颗粒剂120g于耕地前撒施。
3.4.2药剂拌种技术
大力推广种子药剂拌种技术,将病虫害防控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减轻后期防控压力。作物病害一旦发生,后期的防控难度就会很大,秋播种子药剂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病虫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适墒适量适期播种,保证麦苗高质量种植,力争一播全苗、匀苗、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虫的能力。此外,基肥适当增施钾、磷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性。
3.5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重点开展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麦蜘蛛的早期预防。
春季注意防控条锈病早发麦田,及早控制发病中心。一般是在2月中下旬左右,应在条锈病未发生或零星发生时,先用硫磺悬浮剂预防,开始发病后再用苦参碱水剂进行防治。施药时间视天气情况来定,一般在1月25日左右施硫磺悬浮剂一次,2月20日左右施硫磺悬浮剂一次,3月10日左右施苦参碱一次,如果病情还在持续发展,4月1日左右再施苦参碱一次,如果可见病害发生早,第1次施药时间可以提前进行,如果用药后24h遇雨,第2天田间叶片晾干后,再补施一次。
3月下旬~4月上旬,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或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应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药剂品种可选用三唑类、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
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到10%时,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三唑类等杀菌剂喷施麦苗茎基部,每7~10d喷药一次,对准小麦茎基部均匀喷雾防治,重病田隔7~10d再用药防治1次,根据病情连喷2~3次。
另外,当平均33cm单行麦有红蜘蛛200头以上时,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对于未经种子处理的麦田,返青后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到10%时,可结合锄地用辛硫磷加细土(1∶200)配成毒土撒施,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
3.6灌浆期
小麦在抽穗至灌浆期是防止小麦蚜虫的关键时期,防治小麦蚜虫可以用苦参碱(植物源性杀虫剂),苦参碱既可以防治小麦条锈病,也可以防治小麦蚜虫。
当百穗蚜的数量超过800头,天敌(瓢虫)与麦蚜比例小于1∶150时,白粉病、叶锈病和叶枯病病叶率超过10%,可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喷雾防治。推荐药剂:杀菌剂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在收获前15d停止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3.7开展“一喷三防”
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较为集中,后期生长关键时期易受春夏季高温高湿不利条件的影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一喷三防”技术是一项专业性强、时效性高的技术措施,通过喷施杀虫杀菌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的复配剂,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对小麦中后期增产具有较大帮助。积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行动,促进农药减量增效,为小麦中后期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一喷三防就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农业技术措施。
综上所述,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为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造成的影响,采用先进的绿色防护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避免药物残留在土壤中和作物表面,从根本上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另外,该技术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田的土壤环境。通过推广使用先进的绿色防护技术,从而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和保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玉龙.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过程中的运用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04):160-162.
[2]杨洪兰.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18,36(02):88+93.
[3]梅最英.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探究[J].南方农业,2020,11(14):30-31.
[4]赵树霞.小麦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9(02):105-106.
[5]倪以会.小麦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J].南方农业,2023,8(3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