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爱》核心素养导学

2023-04-29

关键词:兼爱墨家仁爱

自主探究

1.墨子为什么会提出“兼爱”的主张?

2.实行“兼爱”的途径有哪些?

3.联系全文思考“兼爱”的内涵是什么。

知识卡片

墨子的核心思想

(1)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2)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百姓。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因而他强调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

(3)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并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4)节用节葬。墨子反对儒家久丧厚葬之俗,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并在这方面身体力行。

课文讲解

《兼爱》的说理艺术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阐述了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思想主张。文章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从正面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和实施“兼相爱”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最后告诫人们“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一、反面论起,巧妙设喻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这个开头,采用突兀的逆起文笔,振起文势,有着先声夺人、震惊视听、发人深思的作用。接着以“医之攻人之疾”为喻,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作者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二、列举事例,层层推进

接下来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层次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第一层,叙述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不相爱而致乱;第二层,叙述盗贼致乱也是起于不相爱;第三层,叙述大夫彼此侵害封邑、诸侯彼此攻伐致使天下大乱也是因为不相爱。作者列举种种构乱的情况,概括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主导方面,用充足的事实论证了乱起于不相爱的基本论点。这里,作者采用层叠推进法,犹如重波叠浪,层层推进,把内涵展示得周详充分。在分析中,从治家到治国,从人伦到政治,由小到大,分层论述,做到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三、正面阐述,铺排反诘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作者从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文章提出治天下者必须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人们相爱。首先紧承上段所举事例,进一步从正面阐述,倘若一旦以兼爱取代不相爱,人人爱人若己,那么天下何乱之有。作者采用铺排的方式、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推出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最后,文章结尾提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至此,作者的兼爱说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本文结构严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论述逐步深入。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大量的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富有气势,极具说服力。

释疑解惑

“兼爱”与“仁爱”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主张各不相同的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分别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与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在怎样对待人这一问题上,儒墨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要分析二者的异同,我们首先需要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根据对象的先后次序不同,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爱亲”,孔子把“爱亲”定为“仁”的基础,是“仁爱”的第一要义。“爱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指同属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的人的相亲相爱。第二层是“爱人”,这里的“人”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在进一步扩大了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仁爱”的第三个层次。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指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因此,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

至于二者的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点不同

“仁爱”重私德,而“兼爱”重公德。儒家认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而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而墨家则主张“兼善天下”,即“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爱”重视个人的“独善其身”的个人私德,而墨家的“兼爱”则重视“兼善天下”的社会公德。

二、性质不同

“仁爱”是有差别的“等级爱”,“兼爱”是普遍性的“大爱”。儒家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要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视人若己、爱人利人。

三、目的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政治前提的。儒家推行“仁爱”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其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而墨家的“兼爱”与物质利益相联系。墨子总是把“相爱”和“相利”、“爱人”和“利人”相提并举,倡导爱利他人,爱利天下。

四、与现实的联系程度不同

儒家的“爱人”思想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的,其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更容易被封建社会理解与接受。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从下层劳动者的愿望出发对统治阶级提出的规劝,要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兼相爱”“交相利”,这对于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战乱时期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一种缺乏现实基础的空想之爱。

综上所述,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建立的基石,是用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中“三纲五常”的工具;墨家的“兼爱”思想虽然在当时曲高和寡,但这是中国古代人道主义的典范学说,这种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美好愿望值得我们肯定。

(供稿 谷彭帅)

猜你喜欢

兼爱墨家仁爱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非攻不非战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论墨子“非攻”思想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