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发展方向及病虫害防治优势分析
2023-04-29王华
王华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栽培技术发展极为重要。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文章将以玉米种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为研究课题,详细分析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病虫害防治优势。经过系统科学的设计,栽培技术得到创新,病虫害得到控制,玉米品质与产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化学防治;病虫害;栽培技术;玉米种植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玉米产量的提升。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较多,包括种植技术、病虫害、玉米种子、自然灾害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众对玉米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消费者更加关注玉米产品的附加价值,对营养物质较为重视。
1 玉米种植栽培技术要点
1.1种子处理
玉米品种的选择是玉米种植栽培技术的要点,技术人员根据当地情况对种子性能进行选择。例如,在长江流域玉米种植基地中,种植人员结合当地玉米种植要求,选择具有抗病基因、抗倒伏的玉米种子。首先,种植专家对种植人员进行种子知识教育。种植人员了解种子培育优势,挑选籽粒更加饱满、色泽光润的种子进行种植。种子选择为玉米栽培与种子处理提供基础,帮助技术人员制定完善的目标。在种子处理阶段,技术人员以提升种子发芽率与玉米苗存活率为目标。对挑选的良种进行检查,种植人员对种子表面观察,将表皮破损的种子挑选出来。技术人员准备清水,将种子充分浸泡,品质较差、质量较小的种子会漂浮在水面上,技术人员将这类种子筛选出来。其次,将浸泡后的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将种子表面的病菌与虫卵清除,提升种子发芽率。最后,种植人员使用药剂包衣的方式处理玉米种子,利用甲胺磷与辛硫磷混合制成药剂包衣,均匀包裹在种子表面,提升玉米植株的存活率。
1.2土地翻整
种植人员在玉米种植栽培前对土壤进行分析,适合的土壤玉米种植产量较大,选择适合的土壤类型实现玉米高产的目的。首先,玉米栽培专家对种植土壤进行分析,选择土层厚度与肥力适中的土壤进行玉米种植。种植人员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深层土壤翻耕,将地下的越冬虫卵与杂草根翻整出来,在土壤翻整时,施入充分的粉剂,改良土壤的性状,提升土壤肥力。充分的暴晒将深层土壤中的病菌与虫卵杀除,在紫外线照射下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其次,种植人员在翻整土地时,需要利用机械将大块土壤捣碎[1]。玉米地中出现板结土壤需要机械振捣,提升土壤肥力。最后,对土壤补充大量的水分、无机盐与化肥。种植人员驾驶土壤翻整机器,将地下25cm的土壤翻整出来。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土壤中施加自然肥,使用大型机械将自然肥料均匀散布在玉米地中。同时,在玉米地中加入充足水分,促进土壤对肥力的吸收,为玉米种植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环境基础。
1.3播种设计
种植人员使用先进的播种机器进行播种,尤其是北方地区,多采用垄作的形式进行播种。首先,技术人员对玉米种植栽培密度进行设计,保证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促进播种设计发展。在病虫害防治理念影响下,按照隔离形式进行播种。部分地区采用玉米轮作的形式设计,保证玉米品质。例如,设计人员对单位面积下玉米播种密度进行研究。密度较小不利于玉米生长,而且容易产生病虫害。传统玉米种植栽培理念是提升玉米产量,减小玉米密度。这导致单位面积下玉米植株的数量较多,通风环境较差,为病虫害繁衍滋生提供有利条件。对此,播种设计专家经过科学研究实验,得出科学的设计方案。其次,对播种密度进行调整,使玉米种植环境通风顺畅,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现代播种设计工具较为先进,种植人员按照设计的密度调整机械设备,机器自动运行,将玉米种子均匀播种到预定位置,实现科学的播种设计。最后,在自动化机械设备运行下,减少经济成本。
1.4田间管理
播种后的玉米种子需要得到种植人员的精心呵护,保证种子顺利发芽。首先,技术人员在田间进行日常观察时,一旦发现弱苗、病苗、残苗,应及时摘除,将健康的玉米苗移植到玉米地中。玉米苗生长态势较弱,杂草丛生,会导致玉米地产量下降。因此,需要种植人员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间苗。通过配制多尔除草剂进行均匀喷洒,将垄沟内的杂草清理干净。其次,种植人员应秉持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理念,及时进行补苗工作。最后,种植人员对田间进行肥水管理,根据玉米生长周期,施加不同元素的化肥。尤其是玉米在抽穗与灌浆期,需要充足的氮、磷、钾[2]。种植人员按照一定比例施加化肥,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营养物质。种植人员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对降水情况进行了解,做好排涝、抗旱的工作,为玉米种植栽培提供有利环境。
2 玉米种植栽培中的常见病虫害
2.1玉米地红蜘蛛
玉米地红蜘蛛分布范围较广,对玉米品质与产量影响较大。红蜘蛛属于杂食类生物,品种较多,繁殖能力较强,一旦泛滥成灾就会对玉米种植造成严重危害。例如,常见的玉米地红蜘蛛品种包括火蜘蛛与火龙,虫害集中发生在玉米的抽穗期。红蜘蛛对抽穗期的玉米叶片啃食,为自身繁殖提供能量。遭受啃食的玉米叶片会逐渐变黄,失去生命力,导致玉米植株早衰。
2.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属于真菌类感染,其传播速度较快,对玉米影响较大。玉米小斑病常见于长江流域以及温度较、环境较为潮湿的区域。该病害集中暴发于玉米抽穗期与灌浆期,玉米叶片会产生病斑,病斑呈现褐色,大面积的病斑会造成玉米减产,植株死亡。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普通玉米小斑病造成的危害会导致玉米产量减少一到两成。严重情况下,玉米产量减少50%,为种植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3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是常见的虫害,粘虫长度在20mm左右,身体呈现褐色。一般在夏季集中暴发。粘虫一般以玉米叶片为食,在夜晚温度下降时,会躲藏在玉米作物的内部,对玉米植株进行啃食。玉米粘虫的生长周期较长,温度环境允许下,可以长期生存,对玉米栽培种植危害较大。
2.4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玉米穗黑、果粒不饱满、生长周期缓慢等。当玉米感染霉菌后,会在果实表皮处产生霉层,果实外表不光滑,内部缺少光泽,发出霉味。另外,长期不进行防治,玉米果实将会出现干瘪、水分流失的现象,从而影响玉米生长的质量与产量。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3.1红蜘蛛防治
红蜘蛛的防治手段较多,经验丰富的栽培人员采用综合防治的技术手段,控制玉米地红蜘蛛的数量。例如,在某玉米种植地,种植人员对红蜘蛛生活习性充分了解,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防治。首先,种植人员对红蜘蛛来源进行控制,红蜘蛛虫卵普遍埋藏在地下,在温度适宜、营养物质充足条件下成虫。对此,种植人员在整地时加大翻整深度,将土壤下的虫卵翻整出来,使用石灰水进行虫卵杀除。土壤翻整的深度要控制在20cm以上,达到虫卵清除的目的。种植人员翻整土壤时,将土壤内的草根与玉米根清除,使越冬虫卵难以获取营养物质,降低其成虫概率。其次,种植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对化学防治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在玉米红蜘蛛发病期前进行防治。化学药剂使用时间控制在玉米抽穗期前,结合自身经验与专业知识对化学药剂进行调配使用,科学合理地喷洒药剂,避免增加玉米种植栽培的成本。种植人员按照方案配制化学药剂,将40%乐果乳剂与20%三氯杀螨醇进行充分混合,配制成混合溶液,配合比控制在1∶1,混合液倍液在1000~1500之间[3]。在病虫害防治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保证喷施频率。化学药剂喷施的时间一般在抽穗期前和拔节期后,因此,玉米种植人员选择在每年的5月期间进行药剂喷施,并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进行补喷,增强玉米红蜘蛛化学防治的效果。最后,种植人员在病虫害防治专家的生物知识教授下,掌握生物防治的理念。充分利用红蜘蛛的生物特性,科学引进天敌。丰富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不仅提升防治效率,而且节省防治成本。种植人员将深点食螨瓢虫与草蛉进行批量引入,有效控制玉米红蜘蛛的数量,保障玉米栽培种植产量。
3.2玉米小斑病防治
玉米小斑病防治效果最佳的方式是农业防治,在初期选择抗病基因较强的种子,降低发病概率。首先,种植人员以试验田的方式进行种子挑选,选择抗病效果更佳的玉米品种。例如,某玉米种植地,种植人员在收获玉米后进行检查,对残留的玉米小斑病毒株进行有效清除。次年整地期间,将玉米地内残留的玉米秆清除。玉米栽培种植人员到外地进行良种引进,对具有抗病基因的种子批量引进,提升种子抗病性。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避免携带病菌的种子生长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种植人员一般采用浓度较高的盐水浸泡种子,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并投入一定成本,对具有抗病基因的种子进行引进。其中丹玉16号玉米种子的使用量较大,抗病效果较好。种植人员在农业防治上不断加强,不仅对种子进行处理,而且对播种、整地环节进行优化。充分运用隔离理念,对患病玉米植株进行隔离,降低其病菌传播速率,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其次,种植人员对田间玉米充分管理,发现感染的玉米叶片及时摘除。尤其是在玉米小斑病的发病初期,感染面积较小。种植人员将患病叶片摘除焚烧,有效阻断病菌的传播。同时,定期进行田间管理,深入玉米地展开调查,秉持早发现早治理的原则。最后,种植人员配置一定的化学药剂,在玉米小斑病的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按照药剂配制方法将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0%世高水分散粒剂以2500~3000倍液进行使用。种植人员将化学药剂喷灌在玉米地中,以一周两次的频率喷施。同时,定期进入玉米地观察药剂效果,病斑扩散速率下降,即可适当减少药剂含量与喷施频率。
3.3玉米粘虫防治
玉米粘虫的防治思路是降低粘虫的分布密度,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手段降低粘虫存活率。例如,在某玉米种植基地,种植人员利用其生物特性引进天敌赤眼蜂,对玉米黏虫数量进行控制。首先,种植人员制定完善的综合防治方案,在农药的喷施上进行控制[4]。为保护赤眼蜂的生存环境,生物防治专家建议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的主要成分包括青虫菌、bt乳剂,种植人员按照使用要求进行喷洒。在生物专家指导下,采用抽样统计法对单位面积的玉米植株粘虫数量进行统计。经过计算得出玉米黏虫的总体数量,以此作为依据设计天敌引进批次与数量。种植人员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成本投入,引进一批五百只的粘虫天敌。此后,进入日常观察状态,对玉米黏虫增长数量进行监控。发现粘虫数量得到控制,可以适当减少后续成本投入。天敌生物依靠自身繁殖进行粘虫数量控制,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其次,利用生物趋光性的特性,使用物理灯光引诱,以集中消杀的方式进行玉米黏虫物理防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出玉米黏虫的总体数量,为其设置灯光,夏季分别在玉米地头位置安置灯光,吸引玉米黏虫与夜蛾类害虫,使用杀虫剂进行有效杀虫,达到灭虫效果。最后,种植人员配制化学药剂,进行玉米黏虫的防治。将80%敌敌畏乳油进行配置,使其倍液浓度控制在1000~1500倍。同时,使用25%杀虫双水剂进行药剂配置。按照玉米黏虫的危害程度调整药剂喷施用量,并使用清水稀释,使其形成常规喷雾的状态,方可进行使用。另外,要避免药剂溶液浓度较高,发生烧苗现象。
3.4玉米穗腐病防治
首先,进行玉米品种选择。种植人员选择抗病品种,花费大量成本,培育抗病毒玉米品种。经过实验室研究设计,培育出屯田7号、滇丰4号、云瑞1号、云瑞2号与会单4号等玉米品种。在专家建议下,以轮作方式栽培玉米,提升玉米抗病能力,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在玉米播种前,使用化学药剂对种子包衣进行处理,使其具备一定的抗病能力。玉米穗腐病的传播载体需要控制,技术人员对玉米螟进行控制,降低玉米穗腐病的传播效率。玉米种子保存贮藏需要进行设计,避免出现种子潮湿,加快病菌传播。尤其是在南方地区,高温多雨,种子贮藏难度较大。需要经常通风晾晒,保持玉米种子的干燥,防止穗腐病的传播。其次,种植人员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在种子选择完成后,对播种时间进行设计[5]。根据玉米穗腐病发病机制,尽量避免高温多雨天气播种种植。要保证种植环境的干燥。种植人员在田间管理时,进行合理排水,保证玉米田地的环境改造,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发病概率。最后,种植人员进行药剂配制,对穗腐病菌进行杀除,可以选用5%井冈霉菌素1000~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灵菌悬浮剂800倍液。结合玉米田地穗腐病的严重情况进行设计,按照一定浓度与频率进行喷施,达到杀菌效果。另外,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可使用粉剂的方式代替水溶液,杀菌效果更加显著,促进玉米栽培技术发展,提升玉米产量。
综上所述,本文对玉米种植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详细描述技术应用流程,并列举玉米种植栽培中的常见病虫害,提出病虫害防治措施。科学解决病虫害带来的危害,提升玉米种植产量,促进玉米种植栽培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李琰聪,邵立斌,等.云南保山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思考[J].中国种业,2023(4):44-46+50.
[2]张静.山东聊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4):122-123+148.
[3]田奇峰,冉庆文.沿河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多发型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3(10):68-70.
[4]谷少委,韩善红,刘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艺融合对策研究[J].江苏农机化,2023(2):39-41.
[5]彭景国.贵州地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中的常见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家参谋,2023(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