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
2023-04-29陈冬平
《学习方法报》读写拍档高中版 2023年8期
陈冬平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季节吃什么果。是说要遵时序、守节令,多吃应季的蔬菜和瓜果。比如,春天的新笋,夏天的西瓜,秋天的梨子,冬天的萝卜,在古人看来就是守时令。农耕时代,人们多是看天吃饭。所以,古人所谓“不时不食”是有其内在原因和道理的。
儒家文化把饮食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联系起来,除了“不吃嗟来之食”,表明人要有骨气之外,对于哪些吃、哪些不吃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也许是“不时不食”的最初来源。
儒家文化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乃至于衣食住行等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四季有别,按季而吃,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人们顺应着季节变化来适时配菜、调味,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胜过医生开药方”,说的就是食补胜过药补的道理,要吃就吃当季食物,要吃就吃时兴菜蔬。
我有时候到主营湖南菜的某饭店吃饭,这家连锁店内外的广告屏上,反复播出“不时不食”的古训,彰显该店对于食材产地和时蔬当季的严格要求和“刻板”原则。该饭店以其食料的原产地化、鱼肉菜蔬时令性而备受食客青睐。
我读杜工部《赠卫八处士》一诗,很为杜甫与卫八处士之间的真挚情意而感动,也为诗中“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美妙画面所感染。为了招待多年不见的老友,主人家冒着夜雨,从菜地剪下绿油油、肥嫩嫩的春韭,配上刚煮好的黄澄澄的小米饭,好友相见的万千感慨与无限情意尽在其中。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