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上的呼唤

2023-04-29

关键词:苇岸自然界麻雀

他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他处在自然的核心,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一切生命交谈。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

像作家周华诚在西湖边以节气记事,农家出身的诗人苇岸对田地亦有着天然亲近、割舍不断的感情,从立春到大寒,他在他的家乡——北京昌平一个叫北小营的村庄,用相机和笔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到来那一刻的状貌、变化及与人的心灵联系,写下《大地上的事情》。这份庄重令人感动。《大地上的事情》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并记录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评价。文章所谓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蚂蚁窝的样子、熊蜂的尸体、一只飞翔的鸽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时鸟的叫声、五月的麦田、阳台上的两只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却使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事物,兴致盎然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

对于每一个时令季候他都敏感好奇,扎根于时间深处,将视听定格在自古轮回的节气中,定格在立春时节万物萌动的气象,谷雨时分啄木鸟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夏至的田野里弥漫的麦秸的气息,小满来临的时刻布谷鸟和灰喜鹊悠扬的欢唱,大雪时分阳光照耀着无边的雪野……在他的眼里,四季皆美。他赞美一切原始朴素的事物,在他眼里,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那样不拘小节,“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甚至他听出麻雀在日出前后的叫声都不一样,他为它们写下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动和喜悦,“它们仿佛是太阳的孩子/每天在太阳身边玩耍”;雪是树上的果实,日出像一个充满哲思的过程,熊蜂是单枪匹马的英雄……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以心灵的承载,博爱的情怀,将散文与生命重新系结,他执着地把寻找生命“彼岸”的感悟,上升为理性的文化思考,也带给我们许多深深的思索。

相关链接

作家简介

苇岸,原名马建国,被誉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中国的梭罗”“二十一世纪最后一位圣徒”。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1999年在病中写出最后一则《二十四节气:谷雨》,5 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39岁。苇岸一生文字很少,不足二十万字。生前只留下一部《大地上的事情》,在病榻上编就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太阳升起以后》, 2000年5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艺术风格

生态散文里的大地情怀

苇岸是一位致力于生态散文创作的作家,通过研究苇岸的散文作品,我们发现有一种感情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大地情怀”。

大地是苇岸的“诗意栖息地”,苇岸写作的材料来源于大地,通过阅读《大地上的事情》可以发现,在苇岸的散文中,土地、草木、鸟兽、虫蚁、蜜蜂等意象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苇岸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崛起和农业文明的消逝的看法。支撑他写作的力量也来源于大地,最后他的作品将我们引导向大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的未来。在苇岸的散文中,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小生命,其中各种细微观察,都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关于具体的人或其他事物,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久的交流状态。”在他眼中,自然界里的生命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自然界中一切弱小的生命体,如麻雀、蜜蜂、彩蛛、蚂蚁等,不再受人类的支配,而是自然的主体,它们的存在对自然界来说有很大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人类作为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与自然界一切万物都是平等的关系。大地是苇岸散文中所有意象的代表,文中的所有意象均是以大地为基础和依托。解读苇岸的作品,就不难读出他对大地深沉的爱,誓与大地共存的心。

(供稿 山西 闫润玺)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

猜你喜欢

苇岸自然界麻雀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苇岸和雅姆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纪念苇岸
1958年的麻雀
例说“自然界的水”
麻雀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紧盯着窗外的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