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2023-04-29
中考真题
(2023·湖南怀化)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串全文。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2.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
抗拒——( )——( )——难过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处写道:“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战演练
(一)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11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12“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13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选自《童年河》)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写一段话表现第⑥段中雪弟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尾一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腊味
尤 今
如果没有腊味,是不行的。过年时,丰盛的鸡鸭鱼肉摆满一桌,可是,如果少了花团锦簇的腊味,不行,硬是不行。
腊味,是传统,是气氛,是亲情,是幸福。
没有试过贫穷滋味的人,大概很难想象一盘腊味所能带来的大欢喜。那种从心坎深处流溢出来的快乐啊,就像是在又湿又冷的阴霾日子里,突然被温暖的阳光哗啦哗啦地洒满了一脸一身,高兴得要癫狂。
童年,在怡保过年的记忆,刻骨铭心。
那一个时期,父亲失业,一筹莫展的母亲,恨不能把空气切成一块块,煮给几个肚子饿瘪了的孩子吃。新年的跫音近了,远远近近陆陆续续响起的爆竹声,像是杂杂沓沓的脚步声,一下一下地踹在心叶上。听在耳里,有无限的凄凉。别人是“近乡情怯”,我们却是“近年情怯”!
那个年关到底是怎样熬过去的,我已不记得,然而,在记忆里清晰如昨的,却是除夕餐桌上的那一盘腊味。
千娇百媚的腊肠、千锤百炼的腊肉、千回百转的腊鸭,全都历尽沧桑而又苦尽甘来地炫耀着亮亮的油光,简陋的茅屋顿时变得五光十色,充满爱和激情,让人惊喜交集。腊味那股纤纤细细的香气啊,就像一条灵动的小蛇,溜溜滑滑地到处游走,无处不在;年的气氛,年的感觉,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了、来了。
啊,过年了呢,真的过年了呀!
手里捧着热腾腾的白米饭,筷子夹着亮闪闪的腊肠,这时,落在耳里的爆竹声,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货真价实,全都是真真切切的爆竹声;一声一声,也全都是心花绽放的声音,饱饱地蕴含着笑意。
年关难过年年过。
不管手头有多紧,不管家里经济有多困窘,父亲总确保,过年时,餐桌上会有一盘异彩纷呈的腊味,腊肠艳红、腊肉朱褐、腊鸭金黄,哎,那真是一种非常非常温暖的色彩;它让我们知道,日子可以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生活里总会有一个小小小小的角落,露出令人憧憬的缤纷,让人产生一种色彩丰富的欲望,让人活得踏实而又充实。蛹在痛苦挣扎的时候,肯定就是蝴蝶的斑斓给了它蜕变的勇气,给了它奋斗的意志啊!
慢慢地,贫瘠的日子远了、远了,爸爸让我们过上了“要啥有啥”的日子。我们的五脏庙,永远有珍馐百味在供奉。除夕,鸡鸭鱼肉是餐桌上一个接一个的“逗号”;但是,对我而言,大鱼大肉都只不过是新年的点缀品罢了,我心中的主角,永永远远是那一盘腊味。
结婚之后,返回怡保婆家欢度新年。
除夕,惊喜交集地在餐桌上看到一盘腊味,无比绚烂,无比华丽。婆母是琼州人,家里多年沿袭着过年必须吃腊味的习俗。嘿嘿,婚前我还一直以为腊味是广东人的“专利品”呢,真是“井底蛙”心态啊!
婆母把腊肠夹到我碗里,说:“你尝尝,我自己做的。”
哟,自己做腊肠?我仔细端详,光滑紧致的腊肠,肥的部分亮澄澄像上好白玉,瘦的部分红彤彤像极品宝石。一尝,哎哟,不得了,肥瘦比例恰到好处的腊肠,蕴含着甘醇的酒香,让人吃着时乍醉又乍醒,多少前尘旧事就在朦朦胧胧间浮上心头。
啊,吃腊味,就是吃我百味杂陈的童年时光,就是吃我明暗递变的青春岁月,就是吃我的、回忆我的、憧憬我的、梦幻我的、寄托我对人生的追求……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除夕,鸡鸭鱼肉是餐桌上一个接一个的“逗号”;但是,对我而言,大鱼大肉都只不过是新年的点缀品罢了,我心中的主角,永永远远是那一盘腊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一个时期,父亲失业,一筹莫展的母亲,恨不能把空气切成一块块,煮给几个肚子饿瘪了的孩子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拐 杖
刘 芳
①1983年,我考入县城读初中。那时去县城读书是很自豪的事,然而,我不得不在人生中第一次直面贫穷。
②县城离家很远,要翻过两座山,走15里山路到小镇,再从小镇坐班车去县城。进校的时候,我从家里背了大米换饭票。有饭吃了,却没有菜。家里实在困难,给我的钱交了学费,就没有菜钱了。我每餐只能用家里带来的辣椒面和饭吃。第一次,让还未成年的我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整整两个多月,我没回一次家。
③有一天,我正坐在教室里上课,忽然听见窗外有人小声叫我的名字,我转过头一看,是父亲。我给老师示意,老师让我出去了。我走出教室,看见父亲立在风中。几个月不见,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身上穿着一件发白的卡其布对襟衣服,一条蓝色裤子,右腿裤管空了半截,空裤管挽起来打了一个结,高高地吊在腿上,一晃一晃的。背上背着一个小背篓,拄着两条拐杖,拐杖上绑着一只手电筒。
④看见我出来,父亲急忙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你的教室。”他边说边把拐杖靠墙搁下,放下背篓,背靠着墙,用一条腿支撑着身子,弯腰从背篓里拿出两个装了菜的大玻璃瓶,接着又从上衣口袋里拿出30元钱一并交给我,说:“这是卖了两只大公鸡和你姐姐她们卖楠竹的钱,凑一起的。最近农闲,你妈和姐姐又上山捡楠竹去了。我腿不方便,上不了山,就炒了些干盐菜和腊肉给你带来。家里的情况你是晓得的,干盐菜不容易馊,可以多吃一些时间。钱不多,你省着点用,用完了,我再想办法!”我一下愣住了,眼泪夺眶而出。看着拐杖上绑着的手电筒,我明白了,为了给我送钱来,父亲半夜就起身了。
⑤父亲交代完毕,没歇一口气,便回了。临走盯着我看了好久,才说:“好好读书!我回去了!”看着父亲拄着拐杖蹒跚离去的背影,眼泪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⑥放寒假回家,天下着细雨,寒风顺着山坳吹过来,刚下车走上山路我就打了个寒战。翻完一座山,往前望去,只见整个山崖都笼罩在一片雾中。远远地,我就看见一个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刺骨的水田里搭田坎。仔细看去,是父亲。
⑦只见他把一只拐杖插进水田里,那条从膝盖上截肢的右腿搁在拐杖的扶手上,身体侧向左边。那双开裂发黑的双手使劲用耙梳挖起稀泥,堆放在田坎上,再用耙梳背剁几下,把泥剁匀,再用梳齿从左到右刮。然后拔出拐杖,往后倒退移动一段,再把拐杖插入田里,一只手拄拐杖,另一只手拄耙梳,使劲把左脚从田里拔出,踩到合适的位置,再重复挖泥,剁泥,刮泥。估摸有一米长了。又用一种拱形的农具,在耙梳齿刮过的田坎上一抹,平平整整,油亮亮光溜溜的新田坎就呈现在眼前……
⑧我走上前,止住往下掉的眼泪,说:“爸,这么冷,你怎么还出来搭田坎呀。你腿这么不方便,我们请人干吧。”父亲抬头看见我,眼里透着惊喜,说:“我怎么敢请人哦,你们兄弟姐妹五个有四个在读书,我请一天人,都够你一个月的菜钱了。我多辛苦一天,你的碗里就多一个月的菜。”
⑨父亲一边搭田坎一边说:“爸虽然少了一条腿,但别的孩子有的,爸想尽量给你们。别以为爸不行,爸一只腿加上这两根拐杖,就是三条腿,厉害着呢。”
(摘自《四川文学》,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简要概括文章回忆了父亲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自然段写了父亲搭田坎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拄着拐杖搭田坎的过程的?为什么写得这么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画线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1)第一次,让还未成年的我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身上穿着一件发白的卡其布对襟衣服,一条蓝色裤子,右腿裤管空了半截,空裤管挽起来打了一个结,高高地吊在腿上,一晃一晃的。(从描写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三处文字写到“我”流泪,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涵了“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父亲的天气预报 雷华阳
①从我们外出念书起,再到我们在异地生活和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父亲一直关注我们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我们。
②最开始,是我上师范那年。那时候能了解天气预报的唯一办法,就是新闻联播之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我读书的地方不是大城市,没有播音员播报,但会以文字的形式在屏幕上滚动。我听母亲讲,父亲每天不论怎么忙,都会掐着时间收看我所在城市的阴晴消息,并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差不多到该添加衣物时,他就会多给我寄一点生活费,并写信让我买件厚衣服。
③二弟上大学后,父亲便要关注两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了。二弟所在的是省会城市,每天都有语音播报,父亲因此感叹:“还是大城市好,不用盯着屏幕也能听到天气预报。”因为长期关注,父亲学会了在中央电视台那个天气地图上看天气标注。
④寒暑假我们回家后,父亲便不再看天气预报。偶尔母亲还会开玩笑地喊父亲:“快来看你的节目啦!”父亲便笑着回应:“娃儿们都在家,我等他们开学后再看。”
⑤我们毕业后到了离家更远的城市,父亲又开始锁定新城市的天气预报。而逐渐长大的我,懂得了父亲那份遥远的牵挂,也开始关注老家的天气情况。每次听到新闻联播之后那熟悉的音乐,我便仿佛看到父亲正倚在老屋沙发上,眯着老花眼,盯着那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
⑥几年前,我给父亲配备了手机。父亲一看到天气变化,就会给我们打电话,通知我们出行带伞、增减衣物等,就像我们在他身边时一样。后来手机可以花钱订制天气预报了,平时那么节俭的父亲,竟然花钱订制了四份天气预报,那几年他每天都可以在手机里收到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⑦再后来,有了智能手机,我们直接在屏幕上给他设置了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我们四个儿女的手机屏幕上,也设置了其他兄弟姐妹和老家的天气预报。有一年春节回家,五个手机放一起,屏幕上预定的天气预报城市竟然一模一样,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那一刻,血脉相连的爱,充盈了每个人的内心。
⑧近几年来,父亲学会了使用新的聊天工具。他仍然保持着多年以来的习惯,关注着我们居住城市的天气预报。在家庭群里,父亲常常发来语音,天冷提醒我们要给孙子孙女们加衣服,有雨有雾时开车要慢点;天热时提醒我们要多喝水防中暑,有时还叮嘱我们要按时吃饭、少喝酒……
⑨父亲对天气预报的执念,寄托着他对儿女们的深情,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和父亲打电话,最先问的都是对方那里的天气如何,这个习惯已然成了我们的“家风”之一,连五岁的小侄子打电话给爷爷时都要先问:“爷爷,你那边天气好吗?”如今,我的女儿也要远行,我的手机屏幕里又多了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⑩跟父亲一样,我也觉得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家人们安好,便是晴天。
(选自2022年11月24日《淮南日报》)
1.本文以“父亲的天气预报”为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第⑥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⑧段和下面链接段落中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
【链接】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朱自清《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致敬白桦林 赵富山
①当我们走下军列,乘上森林小火车向大兴安岭腹地进发时,那远远的一片又一片的白桦林,犹如训练有素的士兵,排列着整齐的队列,迎接着我们的到来。那挺拔笔直的树干,耸立在原始森林的绿意之中。
②白桦树的枝干是白白的,与远处绿油油的樟子松绿白相映,构成一幅清爽宜人的图景。这时你走进大森林,会有一股股清香的略带甜味儿的气息袭来,使你备感神清气爽,惬意无比……
③每当春雪消融,沉睡了一冬的林木开始复苏之际,白桦树便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它们用须根吸吮着大地的水分,犹如婴儿吸吮着母乳。这时,干枯而粗糙的树干开始绽出片片嫩绿的新叶,微风过处,绿色的海洋漾起层层涟漪,那“沙沙沙”的声响,犹如大自然欢快的乐曲。
④月朗星稀,当值勤的新兵手握钢枪,警惕地注视着营区旁的一草一木时,听到“噼噼啪啪”的声响,不明就里的新战士,会端起枪警惕地将营地搜寻一番,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现,依旧是静静的森林及沉入梦乡的战友的鼾声。
⑤天亮换岗,去请教有经验的老兵,老兵听后哈哈大笑:那是白桦树在吸入水分后,将原来干枯的老皮挣裂开来发出的声音,这响声预示着老皮的死亡和嫩皮的新生……
⑥春夏之交,白桦树亭亭玉立,挺拔而高洁,这时在树干的光滑之处划上两个环抱的圆圈,再把圆圈之间上下贯通地划上一刀,就会听到“啪”的一声脆响,一块方方正正的桦树皮就剥落下来了,再用尖刀轻轻撬划,一块儿手帕大小的白桦树内皮就在手中了。
⑦战士在这光洁而细腻的桦树皮上面写诗作画,或给远方的姑娘写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这样别致的情书不管文笔如何,单单这稀罕的桦树皮纸定可拴住远方姑娘的一颗芳心……
⑧白桦树高洁,浑身是宝。当地的鄂伦春人和达斡尔人用白桦树修房建屋,做成桦皮船。我们把白桦树伐下,截成树柈子,堆在屋后,作为过冬的燃料度过寒冬。白桦树可谓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⑨当年在大兴安岭,每个战士都有一个由木工班精心制作的小木箱,那就是散发着特殊清香的桦木箱。战士用它装着自己的物品和秘密。每当夜深人静,伴着大森林的松风和虫鸣,它也用自己的清香熏染着梦境中的士兵。
⑩战士戍边几年,一个桦木箱常常陪伴着他辗转几百公里、七八个营地。一条钢铁大道在铁道兵辛勤的劳作下,一公里一公里地向绿色宝库腹地延伸,一个桦木箱陪伴着战士从新兵变成老兵。当老兵退伍之际,又会将心爱的桦木箱连同自己的祝福交付给新兵。桦木箱就这样,承载着老兵的希冀和新兵的振奋,一代一代地流传……
?每当念及大兴安岭上的白桦林,我的心中会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股无以名状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向你致敬——我心中永远的白桦林!
1.全文运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题目中的“白桦林”一语双关,既指__________________,也指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你从修辞的角度为之写一个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段作者仅仅是念及白桦林吗?请简要谈一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 梦 李复威
①少年求学时,有过许多美好飘逸的梦,而书梦,是我日思夜想、追求不辍的梦,是我魂牵终生、矢志不渝的梦。
②上小学时,一次父亲带我去他的朋友家做客。稚气未脱的我走进那位长辈家的书房,顿时被“吓”住了。宽阔高大的屋子的四围,是顶天立地的书架,架上满满堆码着高低不齐的图书。站在房中央仿佛置身在书的“天井”之中,有一种令人“恐惧”的压迫感——似乎周围的书籍随时都会坍塌下来。
③父亲告诉我,老伯是大学教师。他这一生就是读书、教书、写书。书,是他的命根。
④书,扎根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中。
⑤上初中时,我对文学着迷。学校的小小图书馆是我经常出入的宝地。那时,我喜欢上了外国诗歌,尤其崇仰俄国诗人普希金。我想,要是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普希金诗集,那该有多好啊!
⑥就在这“求书若渴”的时刻,发生了令我“心惊肉跳”的事件。
⑦那时,我经常光顾全市唯一的新华书店。一次,我在书店文学柜架的最上方发现了孤零零的一本《普希金诗选》。我走到一位瘦高个男售书员面前,带着恳求的语气:“对不起,我今天没带钱,能不能帮我把书留到明天……”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拒绝了:“书店还没有为读者预留图书的规矩。刚刚还有人打电话来查询这本书,只能是谁先来就卖给谁了。”
⑧这时,打烊的铃声响起,整个书店就只剩下我一个顾客了。我拿着书久久不愿离去。售书员几次催促,我只能十分不情愿地把书放回柜架,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
⑨第二天下午放学后,我带着钱急匆匆赶往书店。刚一进门,就看见那位瘦高个男售书员冲我跑过来,嘴里喊道:“经理,就是他!”我本能地退缩着,一头雾水。只见从书店办公室里走出一位女同志,她一脸严肃地走到我跟前:“同学,你昨天晚上是最后一个离开书店的吗?”
⑩我急了:“你们怀疑是我把书拿走了?”
?她仍是一脸严肃, 没有做任何表示。
?我更急了:“我今天是带着钱来买这本书的。”我忙着掏出书包里文具盒中放的钱。我急得几乎要哭出声来。女经理问我是哪个学校的,班主任叫什么名字。我心中没有鬼,一一回答。不一会儿,班主任张老师就赶来了。他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跟经理表示,要单独和学生谈谈。我告诉老师,“昨晚我离开时把书放回书架了,我保证!我发誓!”张老师于是向经理建议:“这样吧,我们大家再认真找一找。”
?就这样,四五个人围着“文学类”书柜又翻腾一遍,一本一本地抖动,一本一本地翻找……
?我站在一旁,忐忑不安地等候着。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那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人生中,最漫长的几分钟。我有些紧张了,万一真找不到,我跳进黄河也难洗清了。我的脸涨得通红,仿佛能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声。
?“找到了!找到了!在这旮旯……”那位瘦高个男售书员,举着书大声嚷道。我的心猛地落地了。
?我急忙掏出钱来:“我买这本诗选!”女经理诡秘地笑了笑,举着书“馋”我:“不卖给你。”
?只见女经理走到老师跟前耳语了几句。然后,她郑重其事地,仿佛在宣布一个重大决定:“我买下这本《普希金诗选》——”我一听心凉了半截,怎么会这样?似乎是故意停顿了一下,经理口风一转,面带微笑,对着我大声喊道:“赠送给——你!看来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学生,祝愿书籍永远成为你最贴心的朋友。”我喜出望外,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我用双手接过书贴在胸前,向经理和书店的同志鞠了一个躬:“谢谢!谢谢!”
?我带着圆梦的激动,紧攥着诗选兴冲冲走出书店,回头看了看橱窗的美术字赫然入目:一侧——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另一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伫立,凝视良久。
?就这样,书籍成为我寸步难离的挚爱、耳提面命的恩师和铁面无情的诤友。书梦开凿了一条让我永不停歇地寻求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航道。
(选自2023年4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小语阅读文章时,制作了下面一张表格,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2.小文觉得文章第②、③两段删去后,对文意没有多大影响。你认同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语觉得文章第?段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特色。请你帮他简要赏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春遂人愿 朱灿铭
晨光熹微,青山如黛,黄花似金,好一派怡人的春光。在这样的季节出行,无疑是极大的乐事。坐上公交车下乡游玩的我,沉醉于一路山水一路花。
车突然停了,应该是要上乘客。伴随车门打开,“咣当”一声响,引得我转头看去。车厢地上,赫然躺着一块木板,装有四个轱辘,油光锃亮。随后,一双纱手套,蓝灰色的衣服,逐一映入我的眼帘。哦,这是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我站起身想去帮忙,却见他先将木板推向前,用双手悬起身体,向前荡到空位旁,再按住座垫,一用力就撑起身子,轻巧地落到我旁边的座位上。这时,他解下鼓囊囊的大背包,放到靠座位的过道边。
没帮上忙,又看到如此情景,我一阵脸热,赶紧往里挪了挪,生怕将他挤了下去。
心怀愧疚,仔细打量了身边的他:板寸头精神抖擞地竖立着。古铜的脸庞,浓眉大眼,炯炯的眼神,坚挺的鼻梁,浓密的八字须,精心打理过,整齐而有生气。整洁的外套,质朴而干净利落,裤管在大腿处打了个偌大的结,醒目而刺眼。右手摊放在腿上,左手抓住竖放在背包边的木板。
也许感觉到我的注意,他转过脸给了我一个憨厚、热情的笑容,让人着实温暖。于是,我们攀谈起来。他住在城郊,去乡下做小买卖。
“你的腿怎么了?是遭遇到车祸了吧?”我小心地问。
他爽朗一笑,似乎看透了我的紧张:“不是人祸,是天灾。那年遇到地震,腿就没了。”
“地震?”我疑惑不解,显得语无伦次,但是迫切地想知道答案,“庐江哪来的地震?你是怎么被救的?”
“当年地震的时候,在四川打工。那天地动山摇,墙倒屋塌,就被压在楼板下面,觉得双腿钻心地疼。我告诉自己,家里在等我回去,可不能死。不久,我就晕过去。好在埋得不深,我很快就获救了,送到医院里,腿没保住,人却活了下来。”谈起这段经历,他如此轻描淡写,好像事不关己。
“你是没有生活保障,才要四处奔波讨生活的吗?你出来,家里怎么放心?”我担心不已。
“受伤后,回到老家,村里就给办了低保。自己倒是衣食无忧,但一想自己是个男人,还有妻儿老小,怎么也要担负起男人的责任,要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他笑了笑,眼神很是坚毅,“这样跑是很累,可是我能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我的愿望,还能看看大千世界,这不也很快乐吗?再说,摆地摊做生意,很多人特地照顾,或多或少表达爱心,世上还是好人多呀!就冲这,我也要好好活着。”
说着笑着,他还扬起手中的木板:“这是我的老伙计,我的腿脚,它为我遭罪了。每天回到家,再晚再累,都要把它清洗干净,和它说会话,每年还给上次桐油呢!手套、衣服每天都换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不就是腿没了吗,干吗搞得凄凄惨惨的,活就活个人样!人啊,想要自己活着,就得用心做事,不能尽往坏处想,只要有精气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什么事都会变好的。雪天冷,不方便,我就想,再忍一忍,过段时间,春天就到了。”
他顿了一下,指着窗外的油菜花:“这不,春天不就来了!”
我震惊了。
春遂人愿。一个人只要有美好的愿望,不屈服命运,他原本可能黯淡无光的人生也会有春的万紫千红。
(选自2023年3月7日《新安晚报》)
1.细读全文,梳理出“我”对残疾的“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我震惊了。”请展开想象,补写出“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