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核心素养导学

2023-04-29王娜

关键词:惠子道德经道教

王娜

自主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老子〉四章》每章的内容。

2.《〈老子〉四章》第三十三章中,“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

3.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毛之药”的事例,其寓意是什么?

课文讲解

辩证法:道家思想的理性光辉

同为道家学者,老子专注于“对待之理”的论说,庄子则重在阐述“辩证思考”的功效,立足点虽有区别,但却得出了共性认识,即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两位学者两千多年前的认识直至今天依然葆有鲜活的生命力,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深刻价值,彰显了道家思想的理性光辉。

《老子》第十一章从“车轮”“陶器”“房屋”等“有”中发现“无”的价值,提醒世人重视生活中通常被忽视的一面,进而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第二十四章由“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获得“有道者”之处与不处之“道”;第三十三章在“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等对立中谈“久”与“寿”的真正内涵;第六十四章则着眼于“为者”“执者”处世之道而谈“无为”与“有为”之法,进而倡导顺其自然。《老子》不同于儒家经世致用学说,它以突破俗见之辨识,见人所不能见,想人所不能想,言人之所不能言,立足于不同层面,从多个角度谈论看法,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五石之瓠》的可贵之处则在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瓠”中发现其特有的价值。惠子认为的大而“无用”的“五石之瓠”,在庄子看来具有浮于江湖的“大用”,认为惠子的看法是“蓬之心”。

有無相生,有为实,无为虚空,因虚空而有用;顺从本性,完成功业,自然而成,成而不居;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适时而止,不陷于危险之境;不违反规律妄为,天下无不可为;转变思维,可变无用为大用;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才能使物尽其用。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直接从常人认为的“无用”中发掘其“大用”,“五石之瓠”对于惠子来说是无用之物,因而“掊之”,庄子用于“浮乎江湖”,优游自在,比起老子停留在“实用”层面,惠子停留在“功利”层面,庄子已然不为功利所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自适,更是一种高明豁达。二者看法不同,结果也相去千里,不能不令人深思。

老子崇尚“无为”,是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体现万物规律的“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这是庄子惯常倡导的“无为之为”。庄子以“无用之用”突破日常之用的有限性,突破了现实的束缚,这种“无用之用”,是在无限中体现道的不息、道的无处不在。道法自然,任何物都有它的独特性、不可触犯性、稳固性,有其自身深广度之别,都有它们无限的存在意义,此即为“大用”。老庄二哲能够从生活中常见事物或现象中发现、揭示、强调问题的思辨性,这种辩证法思想对后人的启发价值将是巨大的,其思想之光辉足以光耀古今,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得意坦然,失意淡然,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美好时刻。时常到道家这“药店”来转转,或许,只是一两句话的思想光辉就能把眼前的黑暗给照亮,人生也就海阔天空了。

知识卡片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即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共81章5162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庄子》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与后学者的伪作。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还是风格来说,都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链接阅读

老子的君臣之道

刘军宁

老子思想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不认可君臣之道。他不仅不认可君上臣下君尊臣卑的君臣之道,而且主张损上益下。正是这一点把老子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区分开来,甚至也把老子与庄子、淮南子等后来的道家政治思想区分开来。在儒家的所有典籍中自不用说,在庄子、淮南子这样的道家典籍中也随处可见儒家式的君臣之道的印记。

老子认为只有减损统治者的权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用现在的话说,在宪政体制下,权力越分散,政府的权力越有限,国家反而越强大。老子最瞧不起的就是术,《道德经》最要求统治者抛弃耍奸取巧的统治术,回到天道上来。《道德经》所训诫的对象不是一般的民众,而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正是御君与御民之别,把老子的政治哲学与儒家、与法家的政治哲学区分开来。

(摘编自《南方日报》)

猜你喜欢

惠子道德经道教
《红与白》等两篇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美食无国界品味有共鸣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西夏道教补议
郑合惠子:率真Lady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