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2023-04-29李富宁张洁玉韦艳冰韦璐

广西糖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创新型人才广西

李富宁 张洁玉 韦艳冰 韦璐

摘 要:随着区域产业与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大战略的必然需求。在广西蔗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培养大批量创新型人才作为产业发展支撑。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探讨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需求维度、生态现状和主体关系等,通过明晰政产学各主体角色定位,实施生态系统多维创新;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发展力量,形成创新人才聚集效应;探索与改革产学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区域产学资源共享;持续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提升高端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构建与广西蔗糖产业发展匹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蔗糖产业;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三螺旋理论;广西

中图分类号:S566.1;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20X(2023)06-0044-05

收稿日期:2023-10-0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2023B245);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专项(2022ZJY2872)

第一作者:李富宁(198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E-mail:175040682@qq.com

0 引言

隨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农业强国建设步伐的加速,高质量培养现代农业产业所需创新型人才队伍,缓解创新型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状况,已成为我国各地政府部门亟需推进的工作任务。广西正在全面构建“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以促进农业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作为产业体系中传统支柱型产业的蔗糖产业转型和升级,对围绕产业所需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三螺旋理论是埃茨科威兹(Henry Etzo-witz)1995年提出的一种创新结构理论,用于解释政府、高校和产业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1],其核心目标是查摆政校企间的新链接关系,形成创新、育人的长效动力机制[2]。创新型人才需具有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及良好的健康人格[3],创新型人才与其他技能型人才相比,其学习、研究和应用等综合能力更具优势,其培养方法和培养路径也具有较大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才数量与质量需求的提升,倒逼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改革[4]。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共同组成的复合多元整体[5],郭涛等[6]研究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能单独依靠高校实施人才培养,还需政府和企业整合并参与,形成全社会共育人才的良好生态。曾璐璐[7]、李建奇等[8]研究发现,基于三螺旋理论,需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生态系统中政府、企业和高校等主体要素的能动作用,并构建产教协同的育人生态,进而全面推动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人才结构不均衡、人才培养环境亟需改善和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9],仍需不断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力度,以适应新时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探讨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关系、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广西蔗糖产业及其他产业人才供给和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 广西蔗糖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近10年来,广西蔗糖产业实施糖业体制与机制深化改革,多举措带动糖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开展科技和机制双向驱动创新,推动广西蔗糖产业“二次创业”[10],并逐步解决种植机械化程度低、深加工产业链短和糖料蔗生产成本偏高等制约蔗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现了产业结构全面转型,间接促使广西蔗糖产业链对创新型人才供给形成新的需求。

1.1 糖料蔗种植产业维度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糖料蔗的产量和质量是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关键。广西糖料蔗产区推动“耕—种—管—收”全过程标准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升级,引入并推广粉垄耕作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种植管理模式,通过“双高”基地建设,实施方格化和平整化要求,带动糖料蔗种植全过程机械化作业,使得糖料蔗种植机械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带动广西糖料蔗产量和质量较大幅度提高[11]。新技术及新模式的全面推广应用,需要大批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因此,参与蔗糖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企业、农技推广队伍和种植农户不仅要改变传统生产理念,还要在技术上进行拓展和提升,才能不断带动农业科技、农技服务和智慧农业等维度升级,满足未来产业转型与发展需求。

1.2 精深加工产业链维度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精深加工环节是蔗糖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广西制糖企业生产模式较多,通过原料蔗压制不仅产出成品糖,还产生蔗渣、滤泥和废糖蜜等副产品[12],并逐步向酒精、化肥和制浆造纸等精深加工产业延伸,在提高蔗糖综合利用能力、实现糖料蔗“吃干榨净”、增加制糖产业经济效益及附加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制糖企业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升级改造,带动了制糖生产流程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融入制糖工艺,全面应用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和控制系统,迫切需要食品加工专业方向的高端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广西在制糖产业下游持续发力,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延长糖业加工产业链,如全力打造朗姆酒、食品加工和酵母提取物等新兴延伸产业,已引导更多企业和生产主体加入蔗糖产业延伸链中[13],因此,相关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和生产管理等维度升级方面对生物技术和发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1.3 市场及社会服务维度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市场与社会服务是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随着蔗糖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模式创新,广西蔗糖产业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建设广西糖业大数据信息与服务平台的投入得以加大[14];以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等加持广西蔗糖产业发展,并在产品交易、仓储物流、金融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升级,有效保障了国家食糖供给安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因此,广西蔗糖第三产业端需要大量经济、管理、物流和信息等专业方向的创新型人才。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乡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社会服务行业迅速崛起,并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加上大批青年返乡围绕蔗糖产业实施创新创业,乡村区域形成了大量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微型科技企业,因此,对富有创新精神和懂技术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2 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2.1 地方政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十四五”以来,我国全面深化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广西各地政府为促进区域产业科技革新及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推动广西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迈入新发展阶段,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法规,但目前仍存在政策体系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在政策体系构建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社会资源协同,但现阶段未能完全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未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性政策法规,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重任放在高校;在政策針对性方面,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引与支持较少,与相关产业有效协同的实施细节、产教融合和协调机制尚未明确与完善;在保障力度方面,现阶段对专业人才培养仍把目光放在数量上,对质量关注度较低,对双创教育改革及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不足,政策支持更多放在返乡创业支持上,导致高校对学生实施双创教育过程中更多将目光聚焦于创业教育维度,对创新教育维度关注度偏低,使得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度低。

2.2 地方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供给需求

通过调研统计发现,现阶段广西地方高校中仅有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院校开设有制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糖方向)和轻化工程专业(制糖方向)等少量专业及方向,近5年来的这些专业及方向的招生人数与行业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同时,涉农类专业长期存在社会认知误区和偏差,导致报考人数少,地方高校撤并涉农专业,进一步影响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的供给。“十三五”以来,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各地方高校启动传统专业改造升级,主动布局未来战略领域及新产业体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推进新工科和新农科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实施双高建设项目,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但现阶段地方高校围绕广西蔗糖产业构建的专业集群数量较少,也缺少构建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市场管理连贯的专业链。同时,高校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把重心放在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与技能传导上,忽略整个产业链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围绕整个产业链的教育资源、教学载体和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毕业生普遍存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2.3 企业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度不足

地方涉糖企业内部通常建立有创新型人才内培与外引双机制,以满足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队伍的需求。但部分企业考虑到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培养能力等因素,通常倾向于从人力市场引进创新型人才,对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意向明显不足,对人才战略储备认知不清。由于涉糖企业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等吸引力不足,企业大批量引进创新型人才难度偏大。近年来,广西地方高校与涉糖企业实施产教融合模式探索,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校企订单式培育、校企教学资源和队伍建设等模式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但在实际合作运行过程中,企业未能充分参与产学研各环节,并缺乏有效运作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创造、转移和共享的机制和措施,使得产学研合作成效较差,未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15]。现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仍在高校主体,涉糖企业在育人功能中的定位不明确,仅充当毕业生或实习生的接纳主体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配合主体,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和支持度明显不足。

2.4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政企三者合力弱

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在三螺旋理论结构下,政府、企业和高校三大主体应形成协同并进和良性互动态势,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某个单一主体参与度不足或存在短板,均会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16]。现阶段围绕广西蔗糖产业的政产校间合力不足,各主体以自身需求和核心利益为出发点,未能充分发挥自身在三螺旋结构中的职责和功能。在政府与高校合力构建方面,政府对高校管理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对高校专业设置和教育改革指导不足;政府出台有产教融合的鼓励政策和机制,但未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缺乏具体执行方案,产教融合缺乏保障机制和合作平台,导致校企合作成效较差。在产业与高校合力构建方面,产业是实施创新的主体和载体,企业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但企业因考虑合作过程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导致其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降低。高校因自身社会职能与科研能力水平的限制,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在技术创新合作方面的需求。在政府与产业合力构建方面,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主要集中在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体量上,对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企业对政府提出开展校企合作平台、人才共育方面建设的响应力度不够,仅以配合者的姿态参与其中。

3 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基于三螺旋理论框架,以政府—产业—高校为三条主线进行螺旋交织,全面优化政府、产业和高校的角色定位和链接关系,推进围绕广西蔗糖产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广西蔗糖产业创新转型发展为核心目标,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3.1 明晰政产学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实施生态系统多维创新

在围绕广西蔗糖产业的三螺旋结构中,进一步明晰各主体的新角色定位。地方政府进一步发挥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的核心功能,在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机制和政策创新的角色,为蔗糖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和政策;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以激励机制和政策倾斜破解区域产教融合的制约瓶颈。各涉糖企业在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担负技术创新与转化运用角色,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技术创新上与高校深度合作,尤其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在制糖工艺、种植技术领域实施技术革新;中小型企业需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发展成為围绕广西蔗糖产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地方高校进一步发挥人才供给与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能,在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承担知识与理论创新角色,为蔗糖产业发展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充分运用自身基础研究与教师队伍资源,加强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17];将前沿理论与技术转化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与岗位实际全面匹配。

3.2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发展力量,形成创新人才聚集效应

广西蔗糖产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需集聚人才来赋能增效。单一依靠现有蔗糖产业中各企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不足以支撑产业创新与转型发展,需充分调动区域社会各方资源力量,特别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其他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型人才资源,紧密围绕广西蔗糖产业链来构建完善的人才链;运用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以人才交流促进区域发展要素优化,与产业发达地区开展跨地区的人才交流合作,实施人才+项目模式,拓展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空间;以招才引智政策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形成人才资源的虹吸效应,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聚焦型人才生态圈,促进形成围绕广西蔗糖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优质土壤。通过引进国内外院士专家团队并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挥其技术引领指导作用,同时,将扶持与培育本地技术团队纳入考核指标,通过为企业配备科研助手团队、实施科研项目传帮带模式,提升本地创新型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准;充分利用本地区产业专家团队、专业教师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团队等重要力量,对农技推广人员、企业员工和种植户等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教育培训,提升产业参与者的整体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探索产学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实现区域产学资源共享

在地方政府的牵引下,将产业与高校紧密链接,在原有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适用于广西蔗糖产业实际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国糖业协会、广西制糖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广西制糖学会等社会组织的串联作用,将产业与高校资源进行全面融合与共享。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路径上,集中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及核心力量,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并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共育转化,提升校政企合作的紧密程度,以科研反哺人才培育。在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上,将企业配合角色转化为主导角色,将涉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双师型教学队伍参与到专业教育各环节中,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与专业群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与实训环节实施等,以提升专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贴合程度;利用好企业的生产环境资源,把专业人才培养的课堂拓展到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无缝衔接。在社会综合服务路径上,高校全面参与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企业也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实现双方人力资源的互惠互利;校企联合参与糖料蔗产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提升蔗农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3.4 持续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提升高端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是区域后备创新型人才供给的摇篮,在推进双创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强化内涵建设,重点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育人质量、服务能力和师资力量,从而增强对企业合作的吸引力。在学科和专业群建设上,结合广西“10+3+N”产业体系发展实际需求,围绕制糖相关专业,有机串联涉农类、信息类和管理类等专业形成围绕广西蔗糖产业的专业链,为蔗糖产业链各环节培育复合型人才。在育人质量提升上,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全面培养学生树立服务三农和基层岗位的职业意识,全面实施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产业实际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实现“专—创”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促进工匠精神培养,增加就业和创业竞争力。在社会服务能力上,积极引导学生围绕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大胆探索和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实施理论与实践转化,通过农业科技小院、社会实践服务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载体,参与产业服务和企业发展,以强化学生的服务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在师资力量建设上,多举措提升高校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并吸纳企业能工巧匠指导学生技术创新实践,促使学生适应涉糖企业岗位需要。

4 结语

通过围绕广西蔗糖产业发展培养和供给创新型人才,有效发挥地方高校的关键作用,结合广西蔗糖产业实际条件和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和紧密协同的三螺旋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实现高校专业和双创教育改革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实现共赢、共生、共创的新生态,可全面助力广西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亨利·埃茨科威兹. 三螺旋[M]. 周春彦,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 劳埃特·雷德斯多夫,马丁·迈耶尔,周春彦. 三螺旋模式与知识经济[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1-18.

[3] 何文晓.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4] 杨怀宏,欧玲.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下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7(12):147-148.

[5] 程太生. 教育生态理论下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 职教论坛,2011(1):72-74.

[6] 郭涛.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5):60-63.

[7] 曾璐璐. 新时代高职教育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建构[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3-16.

[8] 李建奇,孙倩. “三螺旋”视角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J]. 中国建设教育,2019(5):20-25.

[9] 李琦. 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优势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1.

[10] 王春华. 广西甘蔗糖业发展态势与升级转型对策[J]. 广西糖业,2018,38(3):45-48.

[11] 林忠伟. 破解广西糖业发展“两难”的对策研究[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3):9-13.

[12] 梁毅劼.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广西蔗糖产业降本增效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5.

[13] 雷承宝. 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J]. 广西糖业,2021,41(3):59-63.

[14] 黄倩盈,农雪萍. 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广西智慧蔗糖产业研究[J]. 市场论坛,2023(7):59-64.

[15] 姚威,陈劲. 产学研合作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6] 钱宗霞. 浅析三螺旋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2):38-42.

[17] 程西慧,李晓华.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链构建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42-48.

(责任编辑 思利华)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创新型人才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