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底下无新事

2023-04-29王丁丁

数码摄影 2023年9期
关键词:拍摄者伤感潮汐

王丁丁

多年以前,我对南京摄影师邢磊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一张黑白照片上:近处是一块截面三角形的石头,石头静静地摆放在绝对平整的台面上,远处是平静的水面和连绵起伏的山脊组成的天际线,浓重的黑色阴影和灰色颗粒组成了这张照片鲜明的形式感,这种形式感散发出莫名的压抑感,还有一分超现实感。在这些年中,邢磊会偶尔更新他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他的新作品。新作品也都保持了上述风格,并且经常不乏亮眼之作。不过,那张石头的照片似乎还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它几乎成了邢磊的名片。如今,那张石头的照片出现在了一本摄影书里,这是邢磊的第一本正式的单行本作品集,由日本的赤赤舍出版。这本书是一次日本出版社的常规操作,一切都显得中规中矩,不过它至少是邢磊一个创作阶段的总结。这本书名叫“潮汐”。

这本《潮汐》由80张黑白快照组成。在书中,有些照片是单张呈现,有些则是双张呈现,有些照片尺幅大到跨页,有些照片则有意用小幅面呈现……照片序列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编排。不过在我看来,这批照片的阅读体验稍显分裂:有些照片会让人联想到其他一些摄影师的作品,有点“出戏”;有些照片的趣味有点“小纯情”,不过整体感觉还算不错。需要强调的是,邢磊的摄影完全不依赖于文字闡释,甚至不依赖于图片编辑,每一幅图像都具有独自的魅力,能吸引最普遍意义的观众,属于经典形态的摄影。当然,对于一些厌倦了这类黑白摄影的读者来说,这种照片可能要算陈词滥调。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类经典模式的摄影,让许多持相机的人放弃这类摄影,转而向其它的方向拓展,甚至放弃摄影这一媒介,进军更广泛意义的“艺术”领域。因此可以说,这种摄影从操作技术层面上是最难的一类,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专注于此了。

这些照片当然摄取自现实世界,但我认为邢磊并不关心现实,他的这些照片也并未系统地描绘现实。或者说,这些照片更主要地与拍摄者在现实中的生活体验有关,映衬的是拍摄者的心理现实,是他心里的风景。这种风景的气质,由风景中的表情塑造,也由图像粗粝的质感,或者说一种经典的黑白摄影美学所构建——这风景与许多人心里的风景契合,能引发共鸣,甚至感动。

黑白也罢,粗粝质感也罢,抑或是陌生人之间的疏离感也罢,这些所传达的,都是拍摄者面对世界的姿态,它与拍摄者在现实世界中的角色有关,更与拍摄者对自身的认识有关,是一种自我叙事的产物——邢磊的这种姿态,也是能够被许多观众读取并认可的。当一个人通过一幅作品认可另一个人的时候,人可以收获摆脱孤独的体验,即便这种体验可能转瞬即逝,但也足够鼓舞人心。这是摄影的好处,也是许多艺术作品的好处。

邢磊的拍摄对象常常是明确的,如他在书中的自述中所说:“我喜欢拍摄脆弱之物:女人、植物、蝴蝶、船只、微弱的光线;另一方面也向往永恒:月亮、大海、潮汐、化石。”这一系列明确的主题在书中构成容易识别的符号,不同的符号重复出现,交织缠绕成为线索,最终幻化出似有似无的表达。那种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密不透风的负重感,这种负重感是我们都熟悉的,它来自于邢磊自身的经验,更来自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无形但无处不在的文化系统。这些照片并未提出些什么新鲜的问题,但描绘了我们熟悉的感觉:疲惫与挣扎,困顿与迷茫,这些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芸芸众生的寻常体验。

《潮汐》中的照片所呈现的,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叙事,是一种弥漫于照片之中的青春化的忧郁伤感气质。不过,与其说邢磊是一位使用相机的图像诗人,毋宁说他是一位沉迷于图像创造和图像观看的哀叹者。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常常隐藏在这些照片的潜台词之中,在充斥虚无感的世界面前,邢磊选择了伤感化的表达,或者说是挑选出让人觉得伤感的照片,这些伤感的照片连缀在一起,进而生发出宗教式的或宿命式的感慨和哀叹。然而在这些追问的另一面,邢磊的人生意义已经被这些照片填充了,或者说创造出这些引人共鸣的照片,已经成就了邢磊的人生意义。

然而,观看邢磊的这些照片,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意义呢?我想除了在这些照片中识别出我们自己,似乎也不会获得别的什么意义。在我看来,邢磊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于黑白摄影“形式主义”形态陈旧的问题,而在于他的摄影所传递出的叙事主题的陈旧,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中固有的现象——身处其中,没人能够摆脱。这个问题,也是他作为艺术家如何实现创作语言自由的问题。只有自由,才能让他获得解脱,才能让他的摄影摆脱所有陈旧情绪的轮回,或者说那如潮汐一般的哀叹气质。

猜你喜欢

拍摄者伤感潮汐
Consent,Camera,Action
潮汐与战争(上)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绝美海滩
告别季
潮汐式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无巧不成图
干法纸的潮汐
独自一个人赏月
问答录/快乐与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