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3-04-29武永耿李永胜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武永耿 李永胜

摘 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传统社会、近代社会、当代社会的历史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演变,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延承,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传承、理念传承、作风传承的实践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发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理念进行解读,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者,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者。

关键词:人民至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23)01-0007-07

引用格式:武永耿,李永胜.“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商洛学院学报,2023,37(1):7-13.

Abstract: The people character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a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 evolution of "people first" is expounded from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 society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from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humanism" of Marxism, the view of the mass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people-centered theory, the continuation of "people first" is explained, and the "people first" is explained from the practical logic of the inheritance of values, ideas, and styl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e article interprets the concept of "people first" of the CPC people from three aspects: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and further explains that the CPC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the practitioners of the concept of "people first",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broadest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strugglers of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Key words: people first;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SK2020005)

作者简介:武永耿,男,甘肃靖远人,博士研究生,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1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的自由和解放”,致力于“國家的独立和富强”,致力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夯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38的执政信念,继承和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依靠强大的群众基础,实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务必”的高度,进一步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3]。可以看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历史主题,“人民至上”是其初心和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立场就是坚持人民的中心地位、坚持人民的主体性,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

一、对“人民至上”历史逻辑方面的认知

(一)“人民至上”是对传统社会认知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作为传统的大陆型农耕社会,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延承、文明意蕴、文化演进。在农耕社会中,“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力,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4]。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说明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管子在《霸言》篇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6]。这进一步将民本思想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重要层面。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传统的贵族世袭制逐渐瓦解,新兴阶层逐渐崛起,直接促成了中国士大夫社会的形成,“人”的重要性再次体现。经过战国秦末的战乱纷争,西汉初期采取了“与民休养”的政策,“民”的松弛度增加,对应的活跃指数也倍增,迎来了中国传统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形成“汉人” “汉民族”的家国情怀,汉朝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中央集权社会的第一个高潮。随着社会变迁,历代王朝统治无不重视“人”的效能,人身依附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逐渐放松,人的“自由度”逐步提高。隋唐盛世的出现与拥有大量的“高度的” “自由人”不无关系,这一时期户籍数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也有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中“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的初证表述。随后的康雍乾时期,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红利被进一步放大,将封建统治推向最后一个辉煌的高峰。可见,国家的兴盛无不以“人”的解放而呈现出欣欣向荣。

总之,关于“人”的思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但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因为生产资料的有限、科学技术的停滞无法随之变革,人的自由度处于发展的瓶颈期。就如盛世后的社会停滞,统治王朝无法突破“人”的自由发展,在既得利益集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历史周期率中日渐式微,从“王天下”到“家天下”均无法摆脱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最终封建王朝随着近代西方军事力量的入侵而走向衰弱。

(二)“人民至上”是对近代社会探索的思考和践行

近代社会的剧烈变迁使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探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对“人”的思考在增加,对“人”的考量在深入,他们积极探寻“人民”的力量。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一个以“人的解放”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诉求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的二大提出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7]62的最高纲领。党的三大要求“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7]146,广泛发动群众,加速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始被关注、被挖掘。党的四大以后,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群众运动进一步发展,这些有组织的群众已经不同程度地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觉悟,为即将来临的大革命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五大则提出“将耕地无条件的转给耕田的农民”[8]的土地革命原则,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被生产资料所束缚的劳动者,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清了中国的形势,在六大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期而“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9]。“群众路线”被明确提出,使党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为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10]。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将“群众路线”明确地载入党章,并要求作为党员必须遵守并积极实践。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1943年毛泽东提出“为群众服务”,并通过深入的实践进一步升华了这一理论认识。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了讲话,这次重要讲话经过整理后以《为人民服务》为标题,发表在1944年9月21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上,随后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上转载。同年10月,毛泽东在和新闻记者的谈话中将“为人民服务”扩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4月,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以《两个中国之命运》为题的开幕词中,再次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11]1027,在随后的大会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1094-1095。之后,七大决议中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12]写入了党章,还明确规定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所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1945年9月,毛泽东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在党章修订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人民至上”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呈现出来,党的性质也进一步彰显。

(三)“人民至上”是对当代社会建设的总结和发展

建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团结和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化三改”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一系列艰苦曲折的摸索之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建设原则,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13]。人民群众推动着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在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着力解决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着力办成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2],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着力点也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换为“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矛盾就是满足“人民”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就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从理论逻辑方面的认知

(一)“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继承

西方“人本”思想从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延绵不断,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被赋予了诸多含义,一切的思想理论均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标。马克思在继承历史认知的同时又发展性地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13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同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6]295,所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519,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追求。

马克思在其思想认知过程中,还将“人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来分析论述,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被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引申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意味着“人本主义”既不是以“少数人” “个别人”的利益为本,也不是以所有人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同时也意味着“人本主义”不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某些”利益或者“所有”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二)“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9-10。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将“为群众服务”拓展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再衍生到中国共产党这支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11]1004。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1]1095。随后,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对于群众路线历来的解释,正如毛主席讲的,无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就是正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正确地领导群众”[17]。这些表述都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就是服务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真正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3]59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人民”的地方达201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3]16。报告全文提及“人民”的地方达177处,可见党的工作里满满地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道:“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18],这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三)“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新征程“人民为中心”的延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9。这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20]4,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通过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改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接续奋斗。在党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始终践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0]5。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保持与人民心连心、同甘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形成了“建党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 “科学家精神”等等。

中国共产党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接续奋斗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奋斗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将以深刻的社会发展变革、提升人民幸福感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立下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重誓言,也进一步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9]142。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冲到第一线担任第一书记,以夙夜在公、时不待我的精神,实现了832个贫困县摘帽,完成了近1亿人口的脱贫工作,“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7。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最厚实的根基,人心所向是最坚实的政治基础。“枫桥经验”就鲜明地表明了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理念。在疫情期间,更是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广大党员深入一线、沉到社区,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化、有序化。在新时代,继续“站穩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力量源泉。

三、从实践逻辑方面的认知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6]501。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指导实践活动,并从实践中论证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中国共产党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执政理念中去,就是需要不断加强治国理政建设,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传承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出发点就是以人民的价值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落脚点就是以人民的价值为落脚点,就是“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写到,“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21]。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是要解决这个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信仰信念的问题。也是要解决我们这个民族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民族复兴的问题、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问题。还要解决中国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以及社会实现平衡的问题、公平正义的问题。更要解决人追求什么,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践这一价值行为,要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将之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直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随着革命的深入、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有了清晰的表述。由领袖人物倡导实践,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最后被全体党员所遵循并身先示范,成为党员的根本宗旨。这种价值观的传承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认知。

在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品质、价值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丰富,这是其在提出、发展,直至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根本宗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与时俱进的魅力,这也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执政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萃取出的精华,也是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的需要。从政治层面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出一种社会主义公仆精神,而这种公仆精神究其根本,是来源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识,只有意识到人民群众拥有国家的主人翁地位,广大党员拥有主人翁意识,才能将这种公仆精神展现出来。另外,从伦理价值层面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观,一种乐于奉献型的价值观,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甚至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价值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构建基于“人民”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落脚点,通过实践这一理念,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加具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执行力。

(二)“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传承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的理想,并将其作为一种实践去追求,这是一种对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大同”,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墨子的兼爱非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的“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22],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都说明了共产主义是从改造世界的现实出发的。

党的二大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党的二十大修改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总纲中明确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23]。这是党章对党的根本宗旨最完整、科学的表述。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执政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来源,规定着党的基本路线、大政方针、阶段性任务、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的重要标志,是党的行动指南、思想指导、理论根基、实践基础,其处处彰显着人民至上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它代表“人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根本宗旨只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主体是全体党员,客体是人民群众,全体党员通过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来实践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实践行为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人民勤务员”的角色。在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确立为党的政治准则和根本宗旨,这一时期是党群关系最为融洽、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实践得最为纯粹的时期。当时无论是边区政府工作人员还是革命战士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模范行为的最高准则,出现了很多模范、标兵的感人事迹。他们在实践中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到了极致,从理论上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了丰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使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愿望。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4]4,“攻克了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24]3,这与理念上传承和发展“人民至上”的宗旨是密不可分的。

(三)“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作风传承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最早发表了关于“党风”这一概念的论述。在《整頓党的作风》这篇文章中,他把“作风”这个词由党员个体的形象拓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表述,将概念外延化、扩大化,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只要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人民就会向党看齐、向党学习。这一概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最终在党的七大上《论联合政府》中表述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1]116。由此逐步形成了“党风”这一科学概念,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也提出了“两个务必”的作风要求。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25]。这进一步彰显了为人民群众利益奋斗依旧是我党建设、发展的要义。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依旧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6]。江泽民指出:“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27],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8]。作风建设被持之以恒地继承和发扬,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29]。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为开端,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正风肃纪,“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通过一系列发展性、持续性、创新性的党风建设活动,党的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并形成了一套党风建设的理论,包含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民主集中制的作风等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我国人均寿命延长、居民收入实现增长,“两不愁三保障”也全面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大幅的改善。党的二十大也将“两个务必”提升到“三个务必”,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站稳人民的立场,聚焦人民急切关心的问题,不断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人民立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党的理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发展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也始终是人民的政党。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理念进行阐释,可以从中看出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的现实前提、是实践逻辑的发展基础,理论逻辑是历史逻辑的经验总结、是实践逻辑的指导方针,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的拓展延伸、是理论逻辑的践行发展。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中的人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尽百年的沧海巨变,始终是和人民心连心、始终与国家共命运、始终与民族同呼吸。我们正处于历史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机遇期,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沿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轨迹,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推进伟大工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

[4]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3.

[5]  杨伯峻.孟子译注[M].第2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328.

[6]  黎翔凤,梁运华.管子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472.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8]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4.

[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1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11.

[10]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6.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49.

[13] 习近平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 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 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EB/OL].(2017-10-31)[2022-1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31/c_1121886319.htm.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7-288.

[18]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祝福全国各族人民新春吉祥 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J].四川党的建设,2018(5):18-21.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16.

[22]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M]//鲁迅.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3] 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2022-10-22)[2022-12-06].https://www.12371.cn/special/zggcdzc/zggcdzcqw/.

[24] 《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25]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5-326.

[2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2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36.

[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29]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责任编辑:黄元英)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