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策略
2023-04-29黄自娟
收稿日期:2023-04-12
作者简介:黄自娟,女,陕西平利人,硕士,讲师
doi:10.13440/j.slxy.1674-0033.2023.05.013
摘 要:高校学报大多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地方高校学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报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应深刻领会编辑出版的最新政策,及时调整办刊定位,厘清办刊思路,提升开放性办刊意识,走内强外联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具体办刊策略上应做到: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打造学报特色栏目,实现学报发展和学校学科建设的双赢;培养青年学者的论文写作能力,实现学报的育人功能;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促进学报成果的广泛传播;助力地方科技文化成果的宣传与展示,提升学报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学报影响力;特色栏目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23)05-0091-06
引用格式:黄自娟.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23,37(5):91-96.
Strategies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in the New Era
HUANG Zi-jua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 Shaanxi)
Abstract: Most university journals belong to comprehensive academic journals. By analyzing the positive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journals, it is believed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latest policie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djust their positioning in a timely manner, clarify their ideas for publication,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open publication, and take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stro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nections. In terms of specific publishing strategies,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achieved: Rely on the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of the school to create characteristic columns of the journal,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s disciplines.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young scholars to write papers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journals. Use new media such as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to promot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the journal's achievements. Assist in the promotion and display of loc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s, and enhance the social benefits of the journal.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journal influence; featured column
高校學报大多属于综合类期刊。多数学报是一校两刊,分为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还有很多地方高校学报基本上是一校一刊,文科一期,理(工)科一期,或单月发行,或双月发行。高校学报的最大特点是依附性,即高校学报深受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及师资队伍等的影响。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而言,高校的专业水平、学科水平提高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报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面对“双一流”高校期刊、“一流期刊”建设的发展和专业学术期刊(各种行业协会等发行的专业刊物)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研究者们针对高校学报的体制性痼疾进行了有益探索。就办刊观念而言,张力[1]认为地方高校学报要勇于打破学科拼盘的格局,实行开放性办刊,与地方科技文化协同发展。龚紫钰[2]认为地方高校学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办刊模式,推动跨学科栏目建设。就办刊职能而言,杨新民[3]认为地方高校学报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和支撑学科发展的职能。周西西[4]认为高校学报可与学校各方形成育人合力,助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郭伟等[5]认为高校学报应以专业化转型服务学科建设。孙涛等[6]从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三方面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能,以引起高校管理者的正视与重视。就办刊路径和措施而言,如吸引优质稿源[7]、注重选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8]、提升编辑融媒体素养[9]等,研究者们也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10]作为地方高校学报,要深刻领会《意见》精神,结合高校学科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及时调整办刊观念,走内强外联式高质量发展之路,能动地发挥学报在助推学校教学科研、形成学科特色优势、增强服务社会能力[11]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
高校学报的总体质量包括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出版质量,其中学术质量是根本。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其发展的积极因素主要有:第一,本校资源。基于本校的学术资源、学科资源及人才资源,拥有相对稳定的稿源,拥有一批成熟的审稿人和作者群体。学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成果、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地方高校学报有优先发表权,这有效推动着学报学术性、专业性的提升。第二,地方科技文化资源。地方科技文化为地方高校学报聚集文化名人、助力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利于其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一)以学术性、专业性服务于知识产品的生产
地方高校学报是由省教育厅主管、高等院校主办、专业覆盖面较广的学术性综合类刊物,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和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发表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学术信息、发现和造就学术新人[12]。为此,地方高校学报在新文科建设、数字融媒体强势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夹缝中谋求属于自己的生存场域,集思广益,总结并秉持“开门办刊,质量立刊,特色强刊,刊会互动”[13]的办刊理念,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体多维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同时发掘高校学科优势和地方文化特色,积极打造特色栏目品牌,在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二)以区域科技文化传播推动特色栏目的发展
随着地方高校学报办刊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办刊取向越来越明晰。地方高校学报在基础条件、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条件上,很难与“双一流”大学相比,但是从优化组合栏目设置出发,很多学报注重“对学报品牌栏目内涵、创新和提高的策划,而且对院校学报品牌所表达的学校文化、学术文化、学术品位和科学品位的要求也更加严谨”[14]。在编辑实践上,立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深耕耘、重挖掘上下功夫,“以特色栏目为支撑,办好学术期刊,走期刊特色、差异化发展之路”[15],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栏目,如《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的“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商洛学院学报》的“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等。实践证明,走内涵式、特色化道路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学报的必然选择[16]。
二、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稳定而单一的发展环境反过来制约着学报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地方高校学报自身局限、服务职能和办刊主体意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报的发展难以打破自身的藩篱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7]。高校学报是高校知识生产、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其对高校的先天依赖性决定了它难以摆脱“学科大拼盘”的编排体制,地方高校学报尤其如此,具体表现为:一是栏目设置的同质化。地方高校学报是在本校现有规模、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必然受到本校办学特色、学科建设的影响。因为高校学科设置的趋同性导致了学报栏目设置的趋同化。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形成了近乎雷同的栏目设置和结构模式。二是稿源的圈层化。高校学报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其受众范围相对有限,学报的作者往往也是读者,加之与本校的体制黏性,长期以来形成了作者、读者圈层的固化。三是工作方式的固化。在技术手段上,地方高校学报缺乏对现代传播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对人们学习方式改变的及时跟进和运用。如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多种传播技术共通共融的融媒体时代,作者和读者“阅读文献的习惯已经从浏览纸质文本转向‘定制式搜索和打开”[18]。大多地方高校学报虽然采用了线上采编系统,但是大量的选题、组稿、编校工作仍以传统的组稿、编校范式为主。
(二)学报的服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新时代,作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学报,其服务职能主要体现为:对内肩负着传播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作用,对学校的科学研究进行引领、指导和宣传推广,从而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外承担着社会服务、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播先進科技文化信息的职能,促进文化产业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助力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地方高校学报在现实发展中面临着各种掣肘的因素。第一,学报的地位和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部分学校办学理念缺乏整体系统性,对学报的定位模糊不清,且大部分高校将学报置于教学科研中心工作之外,有的甚至将其置于后勤服务系列,致使学报被严重边缘化,限制了学报的职能发挥和自身发展。第二,学报建设未与学科建设、教学建设真正形成矩阵发展模式,致使学报与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二级院系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从而限制了学报职能的发挥。第三,学报的学术评价职能未能得到彰显。实际上,地方高校学报大多属于普通期刊,在唯“权威、核心论成败”的教师科研评价、职称定级体系中被边缘化,致使部分教师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较高质量学术成果外流,造成期刊的稿源质量得不到保证[19]。
(三)学报的主体性意识不明显
学术期刊的主体性意识是指学术期刊举办人和办刊人对学术期刊主体性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其独立意识、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20]。对于高校学报而言,尽管经过编辑们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学报主体性意识在办刊思想、办刊特色、学术成果传播、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信息化传播的大背景下,传统学报缺乏积极敏锐的跟踪意识,缺乏应对新技术更迭的开放心态。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虽然构建了门户网站,推行了数字采编系统,但与《意见》要求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综合性学科资讯平台、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学者的虚拟学术社区”[10]的目标相去甚远,因为特殊的学报管理体制和机制依赖[21],导致地方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严重滞后与不足。
三、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面对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行业期刊的挤压、融媒体技术的冲击,综合考量办刊实践中的制约因素,地方高校学报应开放心态,转变思路,主动作为,以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一)顺应高等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趋势,走内强外联式发展之路
新时代,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此,教育部以“扭转不科学的评价”为导向,颁布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2](以下简称《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科评价的具体标准,即《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地方高校学报要乘着教育改革的东风,勇于“打破封闭式的办刊模式,增强开放性,形成广泛的协作”[23],走内强外联式的发展道路。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内倾式发展。与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主动交流与合作,共同挖掘本校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增长点,形成新的特色栏目和专题,实现期刊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学报要敏锐捕捉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如融合师范教育认证、新文科教育、数字人文、新技术焦虑等热点问题,以系统科学、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为指导,以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学报融合一体化发展为机制,及时进行栏目创新和调整,突出办刊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青年教师、硕博士研究生既是地方高校学报的主要读者,也是重要支持者。因此学报应立足科研育人,提升师生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引领青年学者走上规范、创新的科研之路。第二,开放式发展。秉持开放的办刊心态,积极走出校园,与当地政府部门、社会研究团体如各级政协、文化馆、方志办公室、文旅部门等取得联系,建立地方科技文化成果转化平台,以促进地方科技文化资源的科学化传播。相应地,“地方科技文化领军人才加盟地方高校学报,不仅从整体上提升学报影响力……还能便于学报在第一时间刊发前沿性强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重塑学报品牌”[1]。
(二)突出学术评价和诊断职能,助力学科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学术功利主义笼罩着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每到年底,高校仿佛成了‘生产队,‘社员忙着填表申报,‘会计忙着算账分钱。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挂钩,单纯追求数量,类似于以GDP考核地方经济,鼓励急功近利,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专著,急于评职称,急于拿奖项,结果导致斯文扫地、功利上天和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24]地方高校学报需发挥其学术评价、诊断职能,与学科建设发展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总结本校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配合学校科研部门综合评价教师的科研实力,制定出合理的教师等级评定方案,突出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位一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稳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学报可开辟高等教育探索与发展专栏,为各方专家学者提供讨论教育评价的平台,处理好学术评价与高校办学定位及特色贡献的关系,以及“代表作”和“典型案例”评价的效度关系。在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术大讨论,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评估系统和机制。
(三)增强与时俱进意识,内聚外联促进学报开放式发展
在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时期,各个领域无论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上说,都面临着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过程,地方高校学报不应以刊小势力弱为借口,守着传统办刊观念偏安一隅、踟蹰不前。相应地,地方高校学报应以当前期刊改革和教育改革为契机,进行自我变革。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各项新的教育方针政策,引导栏目编辑和作者、读者梳理和探讨具有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的教育理念、改革举措、方案措施、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凝练成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发挥与省内外兄弟院校期刊社、学报编辑部、科技信息公司等在管理、经营、资金方面的互通互联,如期刊融媒体技术的合作与开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仅一家期刊单位或几家地方高校学报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整合现有资源,群策群力,方能有所作为。一些大型期刊在尝试从单个办刊向集群办刊的转型,对于地方院校学报的未来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发展的新思路。如中华医学期刊网汇集了187种医学期刊,是目前我国集群办刊的优秀典范。其以最大程度团结国内优质医学期刊,提升了中国医学期刊的生产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25]。
四、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地方高校学报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经过精心策划和执行,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一)立足学科特色打造栏目品牌,引领和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地方普通高校大多设置了教育类专业,教师教育(师范性)成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因此地方普通院校自然应该发挥这一特色和优势,全面服务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对外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平台的学报,必然要办好教师教育栏目,并以此为学报特色,彰显师范特色,积极求索,打造名栏,争创教育品牌期刊。为此,在期刊定位上,要抓住教师教育研究与探索这条主线,重点抓好教师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等栏目建设,构建立足本校、面向地方、辐射全国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团队和学术生态圈,聚集校内外教师教育学者和专家的智慧和力量来支撑和发展这一栏目,为争创名栏和品牌期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科研育人,提升青年学术论文写作水平
事实证明,地方高校学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青年师生科研写作能力提升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地方高校学报的这种科研育人职能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一致的。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教育学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6]。作为年轻的准学术群体,高校青年师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表达欲望强烈,但或因入职不久,或因学习时间紧张,从事科研训练的机会有限,经常面临创作难或者投稿屡屡遭拒的尴尬境地。而高校又强调教学科研两促进,《方案》明确指出:改进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行代表性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22]。地方高校学报必须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青年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不断提升科研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帮助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第一,利用学报平台定期发布国内外学术讨论热点信息、国家最新的大政方针政策、國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第二,会同学校学科建设部门、科研部门举办各类前沿信息的专题会、座谈会,共同探讨教师教育的发展理念和途径,引导师生及时捕捉自身的学术兴趣和研究生长点,以激发师生做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潜能。第三,给师生推荐最新的文献搜索工具并详细讲解其使用方法,积极拓宽师生的眼界和见识,使其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提升创新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学报可在征稿、审稿、为作者服务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引导他们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并进行理论升华,形成研究成果。
(三)用好新媒体技术,拓宽学报的传播渠道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智能媒体技术的运用,“学术期刊新的出版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新模式通过拓展发布平台、增强出版内容、丰富文章类型以及协同出版等方式,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27]。新技术的融合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尽管对地方高校学报来说很难一步到位,但是也不能因此坐以待毙,可在深化数字平台合作、增强出版内容、丰富载体传播形式上下功夫。第一,加大与大型数据库的深度合作。如联合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期刊网等大型网络数据平台开拓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体系,可以争取网络首发权,提升期刊的时效性和影响力。第二,发挥自媒体多元传播的作用。地方高校学报可将已加工好的学术论文进行选择、剪裁与重组,加工成适合各种媒介发布的数字版本,通过平台建设、微信、APP软件等新媒体进行精准推送[28]。第三,提升编辑新媒体应用素养。在期刊融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下,大部分编辑对期刊数字出版、新媒体技术了解不多,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地方高校学报可分批组织编辑参加信息素养培训,进一步提升编辑的互联网思维与应用能力,为学报的网络化传播提供技术基础。
(四)加强地方科技文化成果的推介,提升学报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的回信中写道:“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29]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而言,可从三个层面整合现有资源:一是立足本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继续巩固好前期特色栏目的建设成果,做好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协同传播。二是解放办刊思想,着力于宣传与推介特色文化成果。如帝都咸阳拥有丰富的秦汉历史文化资源,地方高校学报可以在发掘和阐释地方文化历史和文化底蕴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但是囿于期刊内容的严肃性与读者的小众性,其优秀的文化成果很难广为人知。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应不断开放办刊意识,走出学院殿堂,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历史博物馆、民俗展览馆等广泛合作,将学报特色文化成果与打造地方经济文化品牌对接、融合起来,力图促成学报的主题出版,进而达到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的目的。这也是今后地方高校学报社会效益考量的重要方向。三是利用现有的教育文化资源,结合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力发展微媒体的传播势能,如微电影、微视频、APP软件、自媒体,多维呈现区域的最新特色人文、科技文化成果,扩大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范围和传播效率,在介绍、推广地方文化的进程中实现期刊知名度的提升。
五、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新的编辑出版政策和社会环境,积极调整办刊定位和办刊思路。同时,学报编辑部应全面提升开放性办刊意识,走内强外联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栏目品牌、提升青年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利用新媒体传播矩阵、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等具体措施,地方高校学报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还可以为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总之,地方高校学报的高质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顶层制度设计、学校、学报编辑部、教师多方面共同发力,才能推动学报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力.地缘性耦合: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科技文化的协同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2022,28(14):74-77.
[2] 龚紫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的生存态势及高质量发展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20,36(7):49-56.
[3] 黄颖.地方高校学报大有可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杨新民教授访谈录[J].编辑学报,2021,33(5):497-501.
[4] 周西西.“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报科研育人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3):356-360.
[5] 郭伟,唐慧.高校学报:以专业化转型服务学科建设[J].科技与出版,2021,40(9):12-18.
[6] 孙涛,闵甜.高校学报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路径[J].编辑学报,2021,33(3):344-348.
[7] 梁潔.专题出版:地方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的法宝[J].科技与出版,2017,36(7):50-54.
[8] 王京宝,关欣.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发展现状及办刊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66-73.
[9] 晏小敏,朱正余,陈鸿.媒体融合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2):134-140.
[10] 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J].中国出版,2021,44(14):3-5.
[11] 呙艳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特色发展研究[J].中国编辑,2022,20(9):63-66,76.
[12] 李鑫.地方高校学报办刊思路及从业者心态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06,26(4):197-199.
[13] 宇文高峰,龚阔英.聚集地方历史文化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秦汉文史栏目”侧记[J].今传媒,2012,20(1):112-113.
[14] 高平亮.高校学报品牌栏目策划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4):150-152.
[15] 谢镒逊,马苗苗.广西学术期刊发展思考与建议——基于学术内容生产与传播视角[J].新闻潮,2020,33(3):22-25.
[16] 黎文丽,宇文高峰.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开发与建设[J].榆林学院学报,2007,17(5):100-102,104.
[1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1998(6):247-249.
[18] 吴林娟.高校学报发展与学科评价瓶颈的突破——从《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期刊与评价”栏目说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48(3):155-157.
[19] 宇文高峰.对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建设发展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4(4):80-82.
[20] 袁玉立.学术期刊要凸显主体性意识——兼谈如何提升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价值和地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6,28(5):66-69.
[21] 谢镒逊,张威.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策略探析——基于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的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2):131-134.
[22]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2-11-1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23] 禤展图.地方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研究:梳理与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21,42(6):122-128.
[24] 张耀铭.学术评价乱象与学术期刊自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6):20-23.
[25] 崔建勋,张辉玲.广东中文核心期刊数字化转型及传播力提升[J].媒体观察,2020,6(18):58-61.
[26]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9.
[27] 李亭亭,金建华,彭芳,等.“互联网+大数据”下学术期刊的转型模式[J].中国编辑,2020,18(4):88-92.
[28] 贺子岳,梅瑶.泛娱乐背景下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研究[J].出版广角,2018,24(4):40-43.
[29] 习近平.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J].科技与出版,2021,40(5):84.
责任编辑:王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