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进路

2023-04-29王辉

关键词: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质量提升

摘要: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内涵特征。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以质量、结构、创新等关键要素的配置和优化为实践进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质量提升,要加强标准建設和应用,提高国际中文教育师资质量,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治理能力;二是结构优化,要优化国际中文教育布局,优化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育模式;三是创新驱动,要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技术赋能,制度创新及业态创新。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614

一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8页。)。2022年12月8日,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主题为“构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演讲中强调要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孙春兰强调: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网,2022年12月9日发布,2022年12月20日访问,http://www.gov.cn/guowuyuan/2022-12/09/content_5730892.htm。)。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适应了国际中文教育提质增效、内涵提升的发展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5-46页。)。而国际中文教育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人民相亲相知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马箭飞《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神州学人》2023年第1期,第7页。),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守正创新、增进国际理解、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当前对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吴勇毅《国际中文教育“十四五”展望》,《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年第4期,第9-15页。),标准体系建设(马箭飞《强化标准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考试研讨会大会致辞》,《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第4-5页。),“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构建(教育项目研究组《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2期,第119-123页。),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动态、新领域和新方法(吴应辉《国际中文教育新动态、新领域与新方法》,《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04页。),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王文军、陆小兵《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第142-150页。),国际中文教师教育(高皇伟《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3日,第6版。)及信息化建设(马箭飞《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及发展方向——在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世界汉语教学》2022年第3期,第291-293页。)等方面。上述研究问题意识突出,针对性很强,然而,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是什么?实践进路为何?学界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尚不够清晰,探讨还远不充分。而只有回答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才能够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将首先厘清和明确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以期对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有所启示。

二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一)何为“高质量发展”

当前鲜有文章探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要厘清和明确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首先要明确何为“高质量发展”。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1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判断,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简言之,高质量发展就是从简单追求数量和增速的发展,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发展(杨蔚《怎样理解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9月29日发布,2022年12月20日访问,http://www.cssn.cn/skyl/skyl_sksp/202209/t20220929_5544965.shtml。)。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三个转换,即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王一鸣《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论坛》2018年第9期,第32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转”,这既是发展阶段的转换,更是发展方式和发展特征的转变(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管理世界》2020年第12期,第4页。)。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全面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高培勇《深刻认识“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光明日报》2020年8月18日,第11版。)。因此,高质量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而赋予高质量发展突出的战略地位。

综上,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以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为内涵特征,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转型升级的新发展形态。

(二)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1.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演进

國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理念和政策来源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要求。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别于之前的国际中文教育规模高速增长阶段。随着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国际中文教育开始快速发展。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指数显示,2007-2018年孔子学院(课堂)增速达20%以上(王辉、韩进拓《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指数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年第2期,第1-9页。)。截至2018年年底,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仅2018年就新建30所孔子学院和80个孔子课堂(《2018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教育部网站,2019年5月31日发布,2022年12月20日访问,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690/sfcl/201905/t20190531_383796.html。)。国际中文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面临标准体系不健全、本土化发展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等困境(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624号(教育类091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汉语提案〔2021〕223号),教育部网站,2021年10月15日发布,2022年12月20日访问,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yuhe/202111/t20211104_577702.html。)。因此,《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教育部网站,2013年2月28日发布,2022年12月20日访问,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302/t20130228_148061.html。),在2015年在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提出“要以提高办学质量为重点”(《刘延东在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指出 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15年12月7日,第4版。),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已成为孔子学院改革创新的着力点。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提高办学质量,使之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后,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先后出现四次重要的政策话语表述。第一次是在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首次提出“推动孔子学院高质量发展”(《孙春兰强调推动孔子学院高质量发展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12月5日,第4版。),这意味着国际中文教育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二次是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提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孙春兰出席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时强调 深化国际中文教育 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0日,第4版。),明确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三次是在202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日报》2021年3月13日,第10版。),构建“一平台”、“两体系”成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第四次是在2022年12月举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强调“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孙春兰强调 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2年12月9日,第4版。),体现了国家对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层面的重视。

上述关于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政策层面的四次重要表述,从目标、任务再到实施,层层递进,逐步深化,形成了明确的政策意图和连贯的政策导向。作为我国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中文教育政策目标清晰,重点突出,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和要求高度契合。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从理念、政策到实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理念和政策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因而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2.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还只是一个政策话语,尚未发展成为一个学术概念,需要将其内涵特征具体化和实化。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具体和一般的关系,二者内涵特征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前者应呈现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具体特征。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发展到“好不好”的问题,从解决中文教育服务质量、规模的要求发展到提升质量和效率的要求(马箭飞《强化标准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考试研讨会大会致辞》,《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第4-5页。)。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三个转变”,即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规模扩大向结构优化转变、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最终形成高质量发展形态。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构成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特征。

国际中文教育质量提升是在高速增长后发展方式的一次嬗变。孔子学院在短时间内数量迅速增大,难免会出现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遇到“成长的烦恼”(王辉《新时代孔子学院的发展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5日,第6版。)。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和应用、师资队伍、治理能力等都需要提质增效。标准建设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引领和规范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作为汉语母语国在制定国际中文教育各项标准中的话语权。教师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国际中文教师包括中国国内教师、外派专职教师及志愿者、对象国本土教师、华侨华人教师等多种类型,涉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各类中文教学和华文教育(周智婉、王辉《国际中文教育与中文国际传播:概念内涵与研究取向的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年第1期,第12-19页。),来源不一、质量有别,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国际中文教育治理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宏观、中观及微观等各个层面形成协同高效的治理能力。

国际中文教育结构优化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高阶性的要求。目前全球孔子学院(课堂)数量可观,已经超过了韩国世宗学堂、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塞万提斯学院、但丁学会等国际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在全球建立的语言教学分支机构。但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其中结构优化是必然要求。国际中文教育结构优化体现在发展布局、师资队伍结构、教育模式等方面。全球中文教学存在布局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王辉、陈阳《基于大数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分布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9年第1期,第10-24页。),亟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结构效应。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体现在中文教师学历结构、高级本土中文教师和青年汉学家比例及专职教师比例等是否合理等方面。教育模式的结构优化则体现在网络中文教学、中文+职业教育、文化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等模式的合理化和高阶化发展。

创新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国际中文教育一般是通过机构、师资、教材、资金等要素的投入来维持和推动发展。2004年以来,国际中文教育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发展步伐加快,上述 “生产要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截至2021年10月15日,中国已累计派出院长、教师和志愿者4万人,赠送中文教材500万册,培养培训本土中文教师6.5万多人次,培养培训各类学员220万人,组织各类中文考试达1600万人次(谢剑南、范跃进《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涵、效度及中国参与路径》,《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第3期,第67页。)。要素驱动有利于规模的扩大,但不一定会带来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升级的内驱力,对国际中文教育催生新发展动能、释放新发展活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创新驱动体现在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业态创新等方面。现代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教育应用使国际中文教育更加便捷、自主和智能,以满足中文学习者多元化、高品质学习需求。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助于增强国际中文教育的资源便利性、治理高效性和发展适应性,形成传播机构有动力、市场机制有活力、宏观指导有效力的创新发展态势。业态创新体现在国际中文教育内容生产、运营、营销及服务全产业链中,以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三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之相应,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构建现代化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现代化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的构建要以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为核心要义,以国际中文教育质量、结构、创新等关键要素的配置和优化为实践进路。以下将从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三个方面探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质量提升之路

1.加强标准建设和应用

标准是掌握一门语言、教好一门语言的核心要素(马箭飞《强化标准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考试研讨会大会致辞》,《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第4页。),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保持质量的稳定性、规范性和可控性。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是一系列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教学应达到的规范性要求的集合体,包含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语言要素标准、教材标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职业中文能力标准等各类相关标准。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遠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表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建设。2021年以来,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能力标准》等国家或团体标准。未来,国际中文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标准的修订、完善和研究,制定国际中文教师数字胜任力标准、教材本土化标准、教学案例标准、学术中文能力标准、区域国别中文教育质量标准、中文教育机构评价标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指数、国际中文教育智库建设标准等系列新标准,适应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标准同课程和教材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建设、国际语言教育标准对接,并与中文教育标准国际化等密切结合,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应用、实施、国际推广及国别化适配,从而引领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2.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师资质量

随着国际中文教师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全球中文学习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国际中文教师亟须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首先,完善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发挥国外高校中文师范专业和国内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等优势,形成国内国外结合、岗前岗中组合、线上线下混合、教研实践融合的中文教师研修新模式。其次,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培训,分类分层分级培养培训中文教师,以适应多样化中文学习需求。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国际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重视语言学理论的学习(陆俭明《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需要学一点语言学理论》,《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20年第2期,第3-14页。),提升教师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再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加清晰,着力培养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专业基本功扎实、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较强教学实践能力和中华文化阐释能力的专门人才。最后,重视国际中文教师的问题意识、科研方法、反思能力及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其环境适应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

3.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治理能力

国际中文教育治理能力是国际中文教育治理体系效能的直接体现,关涉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和效率。要健全国际中文教育治理体系,强化国际中文教育质量监控、过程管理、绩效评价、机构协同等职能,发挥各中文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能动性,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系统化实施。从宏观层面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指导、引领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际局势的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显著增强,需要增强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预判力和把控力,对国际中文教育舆论环境的洞察力和引导力,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应变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保障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李宇明、黄德宽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语言文字应用》2022年第4期,第12页。)。从中观层面看,治理主体的政策学习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王辉《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及其理论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140页。)。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华文教学机构、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相关院系、国际中文教育智库、学术团体、媒体等需要增强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政策学习、执行和协同创新能力。从微观层面看,中文教师、华侨华人、汉学家等个体需要提高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参与治理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国际中文教育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和协同效应。

(二)结构优化之路

1.优化国际中文教育布局

首先,国际中文教育机构的全球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服务国家外交和战略需求为导向,设定国际中文教育重点国家和优先支持国家,科学规划,精准布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情势下,需要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使“一带一路”国家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基本盘和稳定器(王辉、史官圣《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内在逻辑与范式建构》,《世界汉语教学》2023年第1期,第7页。)。在尚未建有国际中文教育机构的“一带一路”国家,优先考虑设立孔子学院(课堂)。其次,要合理调整各国孔子学院(课堂)的分布,使孔子学院(课堂)的数量与当地人口、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投资等要素相匹配,发挥每个孔子学院的综合辐射效应。优化各国孔子学院、华文学校及开设中文项目的当地教育机构的布局,促进其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再次,大力推动中文进入当地基础教育机构,提高中文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低龄化发展趋势。最后,调整国际中文教育产业布局,在网络教学、水平测试、师资培训、文化创意等产业方向扩大市场化、民间化、国际化机构的参与度。

2.优化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适度压缩国际中文教育本科专业人才规模,逐步扩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规模,大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人才队伍,支持更多高校增设国际中文教育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学位,扩大国际中文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缩减或取消考生报考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博士学位时的工作年限要求,让更多有海外工作意愿的青年教师或学生有机会攻读博士学位,趁年轻尽早到国外开展教学。其次,鉴于本土师资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关键力量(李宇明《国际中文教育的当地化问题》,《南开语言学刊》2022 年第2期,第24页。),要加大本土中文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一支高水平国际中文教育种子教师队伍。通过支持国外高校中文师范专业、扩大实施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项目、增加新汉学计划招生名额等方式,不断扩大本土教师比例,使其成为当地中文教学的有力参与者和推动者,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内生性发展(马箭飞《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神州学人》2023年第1期,第7页。)。再次,稳步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制定专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化水平,加大对专职教师薪资、职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其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稳定性。最后,鼓励资深国际中文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到国外中文教育机构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形成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力量。

3.优化教育模式

首先,优化网络中文教学模式。高水平建设网络中文课堂、中文智慧教室、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不断适应中文学习者网络化、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中文教学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促进跨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和功能支持,形成线上中文教学的共享模式(王辉《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国际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第20页。)。其次,强化中文+职业教育、中文+领域服务、中文+特色化发展等“中文+X”教育模式,增强中文教育对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服务能力。加强中文教育与中国航天、高铁、新型农业菌草种植等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构建中文教育与高科技走出去相互加持、互促发展的伴生发展模式。再次,优化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线性文化传播转向双向互动、平等包容、共生共荣的文化交流模式,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最后,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贯通产学研用链条,突出“从实践中学、到实践中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导向,发挥产业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和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国际中文教育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创新驱动之路

1.技术赋能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可及性和高品质是高质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首先,充分發挥数字资源的创新引擎作用,运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传统教学内容资源进行转化升级,创造和丰富资源应用场景。大力研发数字化教材、融媒体词典和多语版中文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建设优质可及的教学资源库。其次,以虚拟现实、AI机器人、ChatGPT等技术赋能国际中文教育智能教学、智能测试、智能辅导等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个性化、自主化和高效化。再次,以大数据应用推动中文学习成效评价变革,科学分析学习过程曲线,探究学习者学习偏好和学习风格,对学习成效进行个性化、过程性、动态性评价。最后,以数字技术应用驱动国际中文教育师生交流方式、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教育机构协作方式等的变革,打通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链条,形成与数字环境、数字教学、数字评价相匹配的国际中文教育数字新生态。

2.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能够有效激发国际中文教育活力和创造力。2020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是构建现代化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的创新举措,也为国际中文教育制度的持续创新奠定了组织基础。当前孔子学院、汉语桥、中文联盟等项目和品牌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各参与方的能动性,品牌运营、价值链延伸、资源共享等都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和保障。首先,要健全国际中文教育规章制度。国际中文教育从宏观层面的发展规划、区域协同到中观层面的项目或办学机构的科学管理和动态监测,再到微观层面的师资和教材管理等都需要一系列与之配套且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规章制度。国外办学机构的管理规定需要与当地的法律法规、教育制度、文化习俗等相适应,要通过机制创新融入当地教育并拓展中文教育渠道。其次,建立健全孔子学院(课堂)、华文学校等机构的激励机制,强化质量导向,克服片面追求学生规模和文化活动宣传效果的倾向。再次,通过完善自我评估、引进第三方评估、加强国际评估等方法,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要建立从中文学习需求分析、市场拓展、项目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成效反馈到人才市场评价的完整的闭环管理流程,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良性发展。

3.业态创新

国际中文教育业态创新指运用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创新国际中文教育产业运作模式和组织形态,是国际中文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产业的外延得到拓展,产品形态更加多样化(郑东晓、杜敏《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的经济价值及其产业发展》,《江汉学术》2022年第6期,第107页。),国际中文教育业态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际中文教育业态创新体现在内容生产、运营、营销和服务全产业链。首先,借助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国际中文教育内容生产上的创新可以是生产虚拟教学产品,开设虚拟仿真课堂,创设虚拟教学场景,营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其次,国际中文教育运营上的创新可以通过中文教学平台的架构和功能创新、短视频教学、实景直播、VR全景直播、机器人直播等新形态实现。不同的教学组织形态也可以在产业运营中综合运用,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的多元需求。再次,国际中文教育营销上的创新包括运用智能算法锁定目标中文学习者,精准投放中文教学项目信息,创设虚拟教学体验场景吸引潜在学习者,通过知名中文教学网络主播直播扩大品牌影响力等。最后,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上的业态创新可通过创建全球中文即时响应平台、中文学习一站式资源服务平台、中文写作智能优化服务平台等方式来实现。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中文教育也可与动漫、电竞、网文等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跨界新业态。

四 结语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以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为内涵特征,其目标是构建现代化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基于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内涵特征,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三个实践进路:一是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要加强标准建设和应用,提高国际中文教育师资质量,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治理能力;二是优化国际中文教育结构,要优化国际中文教育布局,优化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育模式;三是创新驱动,要进行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业态创新。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内部条件创新和外部环境约束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来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政策、治理、理论、实践等要素的一体化发展,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对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从外部来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受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国际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制约。未来,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发展环境、政策制定、治理效能、质量评估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Wang Hu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China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both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to better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It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reflects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driv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lies in the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key elements such as quality,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Specifically, it involves three aspects: firstly, quality improvement, which requires strengthening standard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eachers, and enhancing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secondl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which includes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models; thirdly, innovation driving, which involve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onnotation features; quality improvemen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novation driving

[責任编辑:唐 普]

收稿日期:2022-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非洲百年汉语传播研究”(21&ZD311)、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外联合专项课题“基于中文国际传播的语言传播理论:转向与建构”(22YH23ZW)、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基地项目“国际中文教育助力非洲减贫研究”(22YHJD1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辉,宁夏银川人,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语言传播、国际中文教育,E-mail: hui.wang@zjnu.edu.cn。

猜你喜欢

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质量提升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浅谈初中的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基于Hyperworks Inspire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中韩贸易结构优化策略探析
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探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