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同步诊断
2023-04-29黄诗晴
黄诗晴
1. 清初,政府规定,凡流民垦荒而无力者,由国家贷给牛种;州县广招流民,准予开垦耕种,“永准为业”。据此可知,当时()
A. 朝廷重视农业生产
B.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C. 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D. 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2. 明代闽商陈振龙将甘薯引种到福建,后人有诗评论道:“万历番薯始入闽,如今天下少饥人。”这体现出引种甘薯最直接的作用是()
A. 带来了农产品商品化
B. 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C. 促进了粮食产量提高
D. 改变了明朝经济结构
3. 清朝时期,在景德镇的制瓷工中,有淘泥工、画坯工、合釉工、烧窑工等13个工种,各工种之下又有不同专业,如画坯工中有画者、染者之分。这反映了清朝制瓷业()
A. 分工精细 B. 技艺领先世界
C. 行销海外 D. 瓷器种类众多
4. 下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A. 坊市界限分明 B. 对外贸易扩大
C. 城市商业兴盛 D. 人口数量增加
5. 清朝前期,江苏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材料表明当时()
A. 人口增长 B. 晋商兴盛
C. 商业繁荣 D. 農业发达
6.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而结成的商帮,其中最为有名的是()
A. 宁商、绍商 B. 晋商、徽商
C. 苏商、鲁商 D. 广商、川商
7. 明清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商帮成立慈善救助机构,筹集资金应援政府,开仓济粮,并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民间救济。这反映了明清商帮()
A. 发扬诚信为本 B. 具有济世情怀
C. 重视个人利益 D. 拓展经商范围
8. 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 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D. 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垦至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
——摘编自《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乾隆时经济很繁荣,从纵向比较,超过汉唐。汉代人口峰值五千万,唐代人口峰值八千万,而乾隆时人口达三亿,显然清朝的农业养活了几倍于汉唐时的人口;从横向比较,十八世纪全世界人口为九亿,清朝养活了三分之一人口。
——摘编自戴逸《清史三百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政策。并综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人口相较于汉唐时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引发了哪些问题?
(4)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结合所学知识,就当今中国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两点建议。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晋商历史小说《大商道》中提到:明清以来,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影子。大凡繁华都市、水陆码头、交通要津、商业集镇都建有晋商会馆。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提出:“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
材料三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为缙绅),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即使有相当规模的积累,到某一临界点便呈萎缩后退态势,更无进一步深入产业领域,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可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晋商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徽商资金的主要去向,并指出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的最终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