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先秦墨家军事团体

2023-04-29孙君恒张新雨

孙君恒 张新雨

主持人语:

本期专栏有三篇佳作,均为2023年8月“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转化”学术研讨会(见本期封二、封三)上参加学术演讲的优秀论文。其中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中心的孙君恒教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雨硕士撰写的《论先秦墨家军事团体》,通过大量史料和翔实的数据,认为墨家是有和平主张的正义之师,有士气、有规模、有先进武器、有强大战斗力,配备有先进的攻防器械,故先秦墨家学派是学术、军事一体化的团体,该文论点新颖,论述資料翔实,特别是关于先秦墨家军事组织的论证令人耳目一新,对进一步研究墨家学派有一定的启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解启扬教授撰写的《墨荀韩人性论的历史与逻辑及其政治建构》认为,从墨子到荀子、韩非,虽然思想流派不同,但其人性思想有着一条渐次演变的历史与逻辑。该文较为清楚地梳理出墨荀韩人性论的历史与逻辑及其政治建构,观点较为新颖,论述逻辑性强,资料充分,于研究墨家对法家的政治影响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枣庄学院文学院史大丰教授撰写的《由出土文献看儒墨战国时期的交融》,认为战国中期子思后学乃至孟子的思孟学派在楚地与墨家思想的交融,可以通过郭店简、上博简、清华楚简的语句得以印证,战国后期荀子与墨家思想的交融也可以在出土文献中得以印证。墨家的“尚贤”“尚同”“兼爱”“天志”“明鬼”等思想往往可以在出土文献和儒家传世文献中得到印证,至于儒家辟墨、墨家非儒,恰恰能够说明战国时期儒墨思想在交锋中交融,在批判中互相吸收。该文从实证史学方面探讨儒墨关系及相关问题,观点较为新颖,论述逻辑性强,资料充分,对于探讨儒墨关系史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操作价值。

(主持人 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薛柏成)

[摘 要] 墨家学派是学术、军事一体化的组织,墨家军声势浩大,却为人们所忽视。墨子领导的墨家军是有和平主张的正义之师,也是有士气、有规模、有武器、有战斗力的威武之师。墨家军的弟子兵属于敢死队,在巨子统帅下组成由弟子、信徒和从众构成的军队,配备有先进的防御工具强弩(连弩车等)、技机(转射机等)、奇器(藉车、木鸢、云梯等),践行墨家非攻主张,成为中国战国时期与众不同的民间组织。此文通过大量数据和表格,再现墨家军的情况,并且对其不被认可和消失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墨家军;巨子;弟子兵;强弩;技机

[中图分类号] B2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5-0001-08

墨子领导的墨家学团、军团(墨家军),是中国第一个带有秘密性质的民间学术与军事一体化组织。墨家军是有信念的和平正义之师,且是有组织、有士气、有规模、有武器、有战斗力的威武之师。冯友兰先生指出:“与孔子抗衡之武圣人之称,实则唯墨子足以当之。”[1]534相对于纯粹的学派(学团),墨家军最高统帅墨子具有高超的军事战略、指挥、组织、技术才能,墨家军立意高远,武艺高超,军事先进。美国学者牟复礼认为:“墨子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哲学和宗教领袖,而且开创了一种融学术、宗教和军事于一体的生活社团。”[2]85过去学术界多是称呼“墨家学派”“墨家学团”“墨家集团”,尚未重视墨家军团(墨家军),对此我们特地加以论证。

一、先秦墨家军事团体是学术和军事合一的组织

墨家军团与墨家学派(学团)往往互为一体,相辅相成。墨门下的弟子、信徒、从众,充满天下,雷厉风行,追求墨子兼爱非攻的理想。学术社团和军团合一的特点成了墨家有别于先秦其他学派的显著特征。

学术界对墨家的社团存在加以认同,已成为共识。历史学家白寿彝担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指出:“这是一个有组织纪律,具有政治性质而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3]934中国人民大学的孙中原先生指出:“墨子与墨学所组成的团体,有自觉的纲领、明确的组织形式和严密的纪律。”[4]13王赞源先生认为:“墨子的社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社团。”[5]17詹剑峰先生对墨家集团有集中并且简明的论述,认为他们有森严的纪律、分工合作、严密的民间结社组织(300人组成义勇军等)、严格的训练、集体的经费(成员交纳会费,耕柱子一次送十金给墨子)、特殊的制度(只穿粗布短衣,吃苦)、自己的法律(“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自己的总头领为巨子。[6]6-7山东大学郑杰文先生认为:“墨家学团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行动统一化的、经济一体化的半军事学术团体;成员遵守统一的纪律,尊奉同一个领袖,信奉同一种学说。”[7]66

这些说法,尚未将墨家的军事组织作用凸显出来,只有郑杰文先生指出墨家是半军事化组织。我们强调墨家是军事和学术一体的组织,并且有墨家军。

二、先秦墨家军事团体是和平与正义之师

墨家军团是地地道道的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墨子作为战略军事家,率领具有智慧理念、正义观念、勇敢精神、节俭等美德的军团,赫赫有名。

墨子追求和平之道。墨家军主要进行防御,担任和平使者进行游说(止楚攻宋),并不擅自用兵、出兵。墨家军在兼爱思想指引下,是与学团合一,不是简单的乌合之众,也不是随意打仗的雇佣军,而是积极、有为的群体。钱穆先生高度赞扬墨子兼爱、和平、奉献的精神,是止楚攻宋成功的关键:“这是何等的精神!何等的气度!又是何等的技能!楚王、公输子,只为墨子这一种的精神气度和他惊人的绝艺降服了。”[8]36冯友兰先生撰写了《墨家论兵》一文,具体探讨了墨家军事的独到:“在先秦诸子中,儒家论兵,偏重于组织,墨家论兵,注重武器,墨家非攻。所谓非攻,就是现在所谓反侵略,他们虽反侵略,但并不是主张不抵抗主义的和平论者。”[9]605

墨家军是正义之师。他们主动帮助弱国、小国,解救民众于危难之中,在生命危险的关头,挺身而出,行侠仗义,义薄云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应该是平等地对待平等、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对弱者扶助与支援,才能抑制或者减少强者的欺凌和霸道。当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就是要求达到一方面一切都平等(人格和法律方面),另一方面对于不平等要特殊对待,应该倾向于照顾、保障弱者,“所有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这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10]292如果纯粹地、简单地强调完全平等,那么强势者的保障就更大了,弱者丧失的就更多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平等。正义的天平向弱者倾斜,才是走向与实现正义的关键所在,才是脱离、超越了简单的弱肉强食的生物进化规律的人类社会应该有的道德境界。按照这样的正义理念,墨家军的救助弱国的行为,完全是符合正义要求的。

墨家军充满利天下的情怀,是矢志不渝的和平与正义追求者。任继愈先生称赞墨子的和平理想是正义的活动,“墨子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不惜克服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困难,甚至冒着个人生命的危险去扑灭快要燃起的侵略战争的火焰”,“墨子的理想,几千年来形成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信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墨子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他的热爱和平、反抗侵略的思想”[11]26。龚鹏程先生强调:“墨家为侠客集团,侠是为国为民、掌握人间正义、反抗专制暴力的英雄,等等。”[12]18国外学者富拉瑟(Chris Fraser)认为墨子的和平主张是反对侵略战争的,“《墨子》是历史上最早讨论战争正当性的著作之一。墨子和他的追随者认为,虽然无端的侵略总是不正当的,但防御战争和惩罚侵略有时可能是正当的。然而,他们的正义战争标准是如此严格,只允许防御性的战争,使进攻性的、惩罚性的战争几乎不可能成为正当的理由”[13]。

维护弱国、小国的正义之战,需要善于备战防御。墨子强调忧患意识和行动,以历史事实说明高瞻远瞩、备战、备荒、有备无患的道理:“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备则国安,无备有患则国危,所以备战、备荒为国之重大要务。据此,墨子未雨绸缪,极端重视备战,深究备御之法,防止被敌人偷袭、暗算。保家卫国的正义事业在墨子那里胸有成竹,安排妥当。“《墨子·备城门》之后的章节充满了军事材料,显示出一种对暴力与残暴的反抗倾向。然而,经过仔细考察,这些墨子的品性构建,来自墨家关于兼爱和非攻的思想。”[14]

三、先秦墨家军事团体是威武之师

墨家军是名副其实的威武之师。墨家军以弟子兵为主,有敢死队、嫡系部队,视死如归,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组织严密,强劲有力,战之能胜,在数量、纪律、效率和技能等方面特别出色。其巨子传承谱录,见表1。

(一)墨家军非常勇敢

墨家军信奉兼爱学说,信仰坚定,充满正义感,气势高昂。他们无私奉献,追求非攻理想。《新语》指出:“墨子之门多勇士。”《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军团内有敢死之士——“死士”、勇猛如虎的“贲士”、专门负责射击的为“射御之士”、水兵为“材士”。墨家军部分武士类型见表2,蒋智由在为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写的序言里认为:“墨家者流,欲以任侠敢死,变厉国风,而以此为救天下之一道也……此真侠之至大,纯而无私,公而不偏,而可为千古任侠者之楷模焉。”[15]3

(二)墨家军数量可观

墨家军有亲兵与外围组织。军团有一心一意、武艺精湛的弟子兵(核心嫡系部队),也有一般士兵、外围组织(追随者与从众),形成了精兵强将、群众基础好、参与人员多的军团。墨子赴楚,使禽子、诸弟子三百人守宋,就是敢死队。“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教也。”(《淮南子·泰族训》) 这里只是直系弟子、核心力量,显示的人数是大概的数量,墨家的信徒、从众、支持参战的人员数量,应该起码是这里所说的“百八十人”“三百人守宋”的几十倍。历史上没有统计,但是根据势均力敌的孔墨均为显学、孔子的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我们可以推测,墨子的直系、嫡系弟子数量起码也有三千甚至更多,精英与追随者大有人在,达到三千的十倍为三万、一百倍为三十万完全有可能。钱穆先生认为墨子的弟子超过了孔子,“在数量上讲来,已较孔子的七十七弟子,增加到一倍以上”[8]38。墨家军是巨子统帅下,由弟子、信徒和从众构成的庞大队伍同心圆军事组织,见下图1。

我们综合近代以来的考证,在原典上加以查找,对不同说法进行比较,对墨家军弟子兵列举如下页表3:

从孟胜这里推算,墨家军的总人数在一万到十八万之间。孟胜主动要死于楚国阳城君之难,墨子的再传弟子(孟胜的弟子)从死者百八十人。孟胜为了让墨家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生前就早有安排,把巨子之位传给田襄子。(《吕氏春秋·上德》) 孟胜的中坚力量百八十人,可想其外围追随者10倍应是1800人、一百倍应是18000人。按照孟胜的情况推算,若墨子有十个嫡系弟子,则应当有敢死队1800人;外围追随者,10倍应是18000人、100倍应是180000人;若以墨子有72个嫡系弟子(类似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则应当有中坚力量72(七十二贤) ×180(百八十人)= 12960人,外围追随者10倍应是129600人、100倍应是1296000人。其守城兵力配备见表4。

(三)墨家军纪律严明

巨子作为军事领袖、学派领军人物,带头严格执行军法(墨者之法),甚是严苛。《吕氏春秋·去私篇》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虽为赐,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守城交战,军纪严明。墨家军制定了许多军令,要求对命令绝对服从,不然则军法从事。《墨子·号令》中斩首(车裂)的条款规定达19条,例如“部吏失不言者斩”“与吏归敌,队将斩”“奸民之所谋为外心,罪车裂”等。《墨子·号令》中也多次出现“断”的字眼,很多人的注释含义为“杀”“杀头”。在《墨子·备城门》中也有“斩”的军令:“失候斩”“不从令者斩”“千人之将以上止之,勿令得行,行及吏卒从之,皆斩。”学者研究认为“儒家的师徒关系与墨家的师徒关系有所不同……表现在组织上的嚴密性和服从性。墨家……的特点是体现了集体主义的组织性纪律性,为春秋战国其他学派所莫能及”[16]48。

(四)墨家军高效运行

墨家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合作。指挥系统统一部署,《墨子·号令》中有如下官名:大将、令、丞、尉、三老、五大夫、太守、关内侯、公乘等。从将帅到士卒必须严格遵守上下级关系,准确传达作战指令,严格执行任务。其效率典型,就是十天十夜从鲁国步行到楚国都城郢。在今天的百度地图上搜索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到楚国都城(今湖北荆州)的路线,最近距离在871.2公里。墨子10天内步行近1000公里。那时没有直线的高速公路,每天需要走100公里,没有停顿,坚持10天。

(五)墨家军武器先进

墨家军装备了先进武器。强弩(连弩车)、技机(转射机)等克敌制胜(见表5)。他们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这些堪称当时的高科技及其实战军事技术。

墨子帮助守城成功的案例,是燕国防守齐国长达一年之久。墨家军守城武器系统见表6。 《战国策·齐六》篇有记载,燕“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墨子》堪称独具特色的军事防御著作,与研究进攻规律的《孙子兵法》交相辉映。

墨家军善于打保密战。其技术和武器制造十分注意保密,不外传、不记载。守城防御武器种类,名称、制作水运、工艺流程,属于军事机密,不为外人所知。墨子守城要求在交战期间,严守军事机密,泄露者斩首无疑。

墨家军的守城技术是当时的高科技运用,仅火战方式就有多种(见表7)。学者岑仲勉先生指出:“《墨子》这几篇书(即《备城门》为首的城守诸篇),我以为在军事学中,应该与《孙子兵法》同当作重要资料,两者不可偏废的。”[17]2 冯友兰认为墨家行侠有三大特点:第一,是有主义的帮人打仗的专家;第二,是会宣传治国之道的专家;第三,是把道德系统化、理论化、普遍化,使其成为社会的公共道德。[1]519-520

四、先秦墨家军事团体的衰落及其原因

墨家军消失,不为人知,事出有因,鲜为人知。

第一,墨家军非正规军和秘密身份认定上的难度。墨家成员是草莽英雄、无名英雄、“业余选手”“兼职队伍”,不见经传(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专门为墨子立传,仅在《史记·孟荀列传》中寥寥数语谈及墨子)。墨子能够指挥千军万马,跨越文武,但不是正规军、非行伍专业人士,主要是一介工匠、底层百姓出身的兼职队伍。相比之下,孙子是来自显赫的门第,为祖传的兵学之家,孙子、关公、岳飞都是正规军将军。墨子在幕后发挥高级参谋、智囊作用,出谋划策,没有直接发号施令,只是和平使者,奔走呼号,与强者谈判(楚国),指使弟子参政,更没有直接参战进攻、决胜沙场(起码从史料记录上来说是如此)。墨子止楚攻宋应当只是和平外交谋略的胜利,不像关公、岳飞那样武功高强、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所以古来没有把墨子归结为武圣。没有名正言顺、堂堂正正记录,所以墨子与墨家军不入大雅之堂(墨子、墨家军也不屑夸耀张扬,本来就追求天下大利,不为个人和团体的名利)。论武,墨子不属于正规行伍,只是在野的、民间的维护和平部队,弟子、信徒、部属、人马飘忽不定。墨家军属于民间自发力量、业余兼职、隐姓埋名的武士、行侠仗义的侠客,不是科班出身、名正言顺的武将、兵士。孙子、关公、岳飞指挥的都是正规军,有官方的强力支持。墨子谈不上专门的文,是“下里巴人”,也算不上专门的、训练有素的武,不好归类于文官武将。墨子的文,难以企及孔子的优雅;墨子的武,难以和科班出身的孙子、关公、岳飞相提并论。墨子的职业、身份的真实情况和处境,使后人对于他的定位很难,被排除于武圣之外。

第二,政治上官方不认可。墨子是草根平民,没有官职,在官本位社会没有地位,自然就不能被拔高为武圣。孙子是吴国的大将军,关公是蜀国战将,岳飞是南宋将军,这些身份,墨子都没有。孙子成为兵圣,关公成为武圣、关帝、财神爷,岳飞成为民族英雄,关岳庙对关公、岳飞都加以祭祀。墨子是官方、统治阶级的“异己”力量,被排斥和打压,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允许登堂入室,更不可能被奉为武圣。

第三,墨家军各自为战 。各地墨者各为其主,希望个人得到重用,淡忘了墨家兼 爱、非攻信念 。方授楚先生认为腹?有“拥秦之嫌疑”,“实有媚秦之痕迹 ”[18]152 。齐国谢子希望能到秦国施展才能,被秦墨者唐姑果所嫉妒,不了了之 。对此,《吕氏春秋》专门有所记载。

墨家军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应该正本清源,承认墨子是武圣或者武圣鼻祖,发扬光大墨家军的和平战略和战术。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M].王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白寿彝,徐善辰,斯维至,等.上古时代:下[M]//白寿彝.中国通史: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孙中原.墨子与墨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5]王赞源.墨子[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

[6]詹剑峰.墨子及墨家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钱穆.墨子惠施公孙龙[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9]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0]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任继愈.墨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2]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13]CHRIS FRASER. The Mozi and Just War Theory in Pre-Han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2016(2):135.

[14]HO WEI-HUSA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Military Thoughts in Mohism[J].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27):5.

[15]蔣智由.序言[M]//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6]丁华民.中外教育名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7]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8]方授楚.方授楚论墨子[M]//蔡尚思.十家论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孙铁骑】

On the Military Groups of the Mohist School in the Pre Qin

Dynasty

SUN Junheng,ZHANG Xinyu

(Sinology Research Center,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81,China)

[Abstract] Mohist School was an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and military integration. The Mohist Army was powerful,but it is ignored by people. The Mohist Army led by Mozi was not only a just division with peaceful ideas, but also a powerful division with morale, large scale, advanced weapons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The disciples of the Mohist Army were belong to dare-to-die corp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reat Commander, they formed an army composed of disciples, believers and followers. They were equipped with advanced defense tools, such as crossbow (crossbow car),technical machine (shooting machine),strange tools (chariot,wooden kite,cloud ladder,etc.) to practice the Mohist non-attack principle and became a distinctive folk organization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China. This article rep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the Mohist Army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tables,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its non recognition and disappearance.

[Key words] Mohist Army;Great Commander;disciple soldier;crossbow;technical machine

[收稿日期]2023-05-06

[基金項目]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22D013)

[作者简介]孙君恒(1963-),男,河南邓州人,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伦理文化;张新雨(2000-),女,河南唐河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