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深预习”策略分析
2023-04-29汤春霞
汤春霞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从理论上看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写作教学存在“重作文轻预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写作教学中预习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预习是提前熟悉、了解知识的过程,同时预习也是探索未知新知的过程,属于一种导向性学习法。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这也是他们学习行为的动力源泉,在正式开展写作教学前,采取多样化方式指导学生深度预习,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之后的教学活动产生好奇与期待,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紧跟课堂节奏和教师思路,展开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学习。简单来说,在借助优秀文章或者范文引导学生预习阶段,学生势必会思考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人公产生此种行为或者心态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寄托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这些都会驱动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寻找答案,进而将提炼出的写作优势迁移到写作实践中,感受阅读与写作带来的乐趣。
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良好开端,是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及能力预先了解新事物的过程。面对新的写作主题或者写作文体,直接传授学生写作技巧势必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若是能围绕写作教学内容提前布置难易程度适中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竭尽所能地调动已有知识及技能,在经历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顺利完成作文预习任务,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如此,作文预习要求学生日常做好阅读积累,学生在多样化阅读中不仅可以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能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水平。
3.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建立初步了解,然后在正式教学阶段积极配合教师,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保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地推进。而教师根据预习阶段,也能发现学生写作学习存在的薄弱之处以及普遍性、个性问题,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方案的依据,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写作课堂。所以说,预习活动不仅是学生探索新型学习方式的途径,也为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深预习”的实践策略
1.明确要求,掌握写作方法
若要写好一篇作文,明确写作要求是先决条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预习”时,首先要详细解读习作训练目标,分析写人、叙事、抒情、写作等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精读例文,用心揣摩例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方法,思考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旨思想是什么、写作切入点是什么。最后回顾全文分析例文是如何落实写作要求的。通过这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跑题的现象。
以《美丽的校园》主题写作为例,学生在自行阅读写作要求后,将写作重点放在“美丽”一词上,有的学生以琅琅读书声、整齐的课间操、井然有序的课堂作为切入点写作,突出校园文化之美;也有学生描写了校园的花坛、繁茂的树木、可供休憩的凉亭、飘扬的五星红旗,突出了校园的景色之美。虽然写作切入点有所不同,但是都从不同角度将校园之美刻画得深入人心,让人读来产生情感共鸣。
2.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也是,其灵感也多是基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展开观察,促使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动笔写作,将自己内心情感、心得体会借助文字呈现出来。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是写出优质作文的根源,文章就如同溪水一般,只要生活不停止,那么溪水也会永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对写作的主题进行细致解读,在此基础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生活以及周围事物展开观察,在观察中获得感受与体会,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便能将真情实感融入写作中,做到写作内容的情景交融,使作文结构更完善、内容更丰富,避免写成“流水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把握住每一位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3.重视阅读,借鉴写作经验
写作其实是一个博闻强记的过程,只有具备丰富的写作材料积累,才能在看到主题的瞬间迸发出写作灵感,做到下笔如有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际写作时不知从何入手、写作内容枯燥单一,究其原因主要是读得少、积累少,在进行作文预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对应题材、文体的文章,在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立意方法、选材思路、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灵活应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首先,熟记佳句名段。教师在日常可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阅读各种题材与类型的优秀文章,提炼出其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反复品读,并将其摘抄下来,日常学习中经常浏览、翻阅,最好可以做到牢记于心,这样才能将这些优秀的材料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其次,借助习作范文。以范文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借鉴模仿入手,久而久之必然可以心领神会,丰盈作文内容。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之前,可根据写作主题广泛收集形式、内容与之相近的文章作为范文,引导学生拓宽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使他们能从范文中吸取养分,克服写作时遇到的结构方面的困难,借鉴范文中的结构优势与亮点;或者指导学生针对重点段落进行仿写练习,以此来提升写作水平,从而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要义。最后,推荐适宜读物。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推荐具有趣味性、经典性的读物,比如《读者》《海底两万里》《简·爱》《生活不过如此》等,均符合上述要求,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易获得的读物。
4.调动回忆,拓展写作思路
每个人记忆中都有着难以忘怀的往事,或欢乐或悲伤或惊喜,这些都是成长中的宝贵财富。在开展写作教学之前,教师要在学生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經历,从众多相关事例中筛选出一个最符合写作要求的素材,用于拓展写作思路,确保写作时有事可写、言之有物。
在预习阶段调动记忆,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写作框架、确定写作思路,这也让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加充裕,使写作教学更加细致,让学生在实际写作时文思泉涌。
5.开展实践,深化自主体验
小学生认识世界主要依靠具象思维,写作则是依靠直接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之后才能在脑海中对某一人物或者事物建立起立体的形象,有效激活其内部语言,切实满足自我表达、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另外,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多以无意注意为主,也就是即时记忆,对于生活中以及经历的细枝末节非常容易忘却,于是在写作时也就出现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为切实改善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带领其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顺利完成写作教学的预习。
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后在一定周期内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在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并设置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答问题,并将这一阶段的观察体会整理为作文,以文字的形式分享给教师和同学。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综合实践式的预习活动需要教师常态化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展开观察,确保能够达到“预则立”的目的,引导学生为参与写作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6.组织仿写练习,总结写作技巧
恰当、生动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间接地传达写作感情,使读者得到很好的阅读体验。然而,由于缺乏写作训练,或是写作练习训练力度不足,学生往往已经有了写作想法,却无从下笔,此时预习阶段的仿写练习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让学生在仿写练习中学习他人的语言表达技巧,逐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促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仿写练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保持耐心与细心,详细介绍仿写方式与仿写规则,防止学生在仿写时出现偏离出题、主旨不突出的现象。以《秋天的雨》为例,尽管题目是“秋雨”,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作者实际上是在描绘秋景。教师可以将文章的第二段作为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反复精读,找出段落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然后任选自己喜欢的季节进行段落仿写练习,着重突出季节的风景特征。通过段落仿写的练习,既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而且也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这对于提升写作质量与水平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7.激发想象力,提升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写作教学预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升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之后,不仅能够对特定事物形成全新的认识,而且也能让思维活跃起来,将更多新颖的内容融入作文中,赋予作文生命力。以看图作文《胜似亲人》为例,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图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图片大意,然后将图片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一一對应起来,在观察图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合理想象人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对话、事件结果等,将看、思、说、写有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预习是写作教学的前奏,是求知过程的开端,只有切实做好课前预习,才能对知识重点与难点建立初步了解,在质疑与思考中掌握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为进一步优化小学高年级段写作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通过明确要求,掌握写作方法;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重视阅读,借鉴写作经验;调动回忆,拓展写作思路;组织仿写练习,总结写作技巧;激发想象力,提升写作兴趣等多样方法,将预习活动落实落细,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在写作教学中稳步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水平,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进而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