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教学要在“巧”中出“彩”
2023-04-29潘丽君
潘丽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语文教育。因为作文分值在语文试卷中占较大比重,所以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写作技巧,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作文的类型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教师要将不同作文类型的写作技巧都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能明确写作方法及要写的内容:同时,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吸引人的眼球。
一、写作教学现状
1.写作没有严格的教学目标
在很多学校可能并不会安排固定的写作课,就算有,有很多老师也不重视,在写作课堂上很少认真指导。对写作教学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明确的安排,从而导致写作课堂变得很随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2.学生对于写作态度消极
初中的作文难度相对较高,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阅读量和写作能力,而且作文篇幅也相对较长,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而且一般情况下老师对写作很少会进行逐一的讲解和指导,一个班只有极个别学生在写作后能够得到老师详细的点评,更多的学生都是在写作后交给老师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这样会对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
3.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各种书籍,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再加上初中生没有丰富的阅历,想写好一篇作文自然是较为困难的,也就导致学生的作文质量越来越差。
4.过分注重写作技巧,抑制思维创新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传授写作知识是必要的,知识是成就一篇优秀作文的前提之一。然而一些教师满堂灌输写作知识,将写作课变成了无趣的写作理论课。还有些教师曲解了写作知识的含义,仅定位在“技巧”与“模板”上,固执于传授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初中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个性也很强,这些对于写作都是非常好的特质。教师应保护并充分发挥这些特质,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让其思维受限,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巧”中出“彩”策略
1.通过分层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布置不同层次的写作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将一篇作文进行分层练习,先练习开头结尾,然后对正文进行成套的标准化的练习,以此提高写作能力。而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运用优美语言,引用名言警句,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口语交际题目,让学生对好的句子进行仿写,并且通过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提高写作能力。而对于语文课堂中讲解到的阅读理解等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以及改写等。比如,教师可以布置文章续写任务,设置一定的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或至少运用一句名人名言等。
2.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观察生活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素材,从而保障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话可写,并且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抒发真情实感。所以,在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立足实际生活获取素材和灵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日记、周记的方式对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进行记录。所发生的事件不需要多么惊心动魄,从平凡的生活和小事中也可以感受更多的美好和生活的真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定期设置专题,比如“热爱写作,热爱生活”,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细节。如:妈妈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在校园中最安静的一个角落是哪里?如此,学生会更注重生活细节,认真思考,仔細观察,后续借助写作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让写作更加生动和自然。
在“生活”中激活灵感。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着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找寻更多的写作灵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更珍惜生活、珍惜时光,写作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例如,在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预留一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可以随意地自选描写对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鼓励学生投入课外实践、野外郊游中,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感受自然的美好,更仔细地观察自然景物的特点和形态。这样能够在无形中激活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要表达和抒发的欲望,使学生的写作水到渠成。
3.在“生活”中掌握技巧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更多的灵感。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更有技巧和章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传授给学生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文章中的第三段,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以及山腰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第四段,对景色进行描写时则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对城外进行描写,再对城外山坡进行描写,再对山坡小村庄进行描写,最后到房顶的雪,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写作对象,按照这样的技巧在生活中观察并仿写。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技巧,所写的文章也更加生动精彩,从而不断实现对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内化。
4.组织写前讨论
在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后,很多学生会陷入无从下笔的困境,如果草率落笔,其写作过程也会十分艰涩,很多学生会勉强拼凑字数,其写作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进行写前讨论,即在明确写作要求后,创设相应的情境,给学生留出思考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构思作文内容,确定文章立意,并合理选材,制定提纲,最后再展开写作。从而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例如,在“_____的那一刻”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以下话题展开讨论:在自己成长的历程中有哪些难忘的时刻?这一时刻发生了什么事?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在分享自己故事的同时找到写作的方向。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自己列好的提纲以及选定的写作素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5.采取多元化作文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评价环节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作文评语未能准确指出学生的问题,甚至有些教师仅为学生打出分数,这导致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其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因此,在初中写作指导中,教师要采取多元化评价的方式,也就是运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点评作文,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问题,有效提高其写作能力。
(1)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之间的语文水平、写作能力比较接近,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同样的困境,所以学生之间的了解程度更深,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发现对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取长补短。所以,在初中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引导学生互相发现问题,分享经验和方法,并学习对方的长处,拓展自身的写作思路。例如,在“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话题的写作训练中,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认真阅读,互相评价。比如,有的学生所写的人物可能是某位老师、某名同学,那么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就可以基于自己对其中人物的了解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而且,每个人的语言习惯不同,知识面有限,学生在阅读自己的文章时很难注意到其中的用语错误,而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互相检查、互相指出错误,并提供修改建议,这正是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机会。在互评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取回自己的作文本,然后结合自己之前阅读他人文章的经验进行自评,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水平有准确的认识。
(2)教师多角度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极为重要,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因何失分、因何得分,自然找不到改进的方向。所以,教师在点评时,要注意多角度评价,从不同的方面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仍以“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在阅读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要随时批注,指出其中的错别字、不通顺或语法错误的句子,对于一些段落,要明确说明其优点或不足,比如修辞运用是否得体、人物刻画是否注重细节、叙事是否清晰、上下段衔接是否自然,等等。最后,教师要从整体角度审视学生的文章,对文章结构、立意、选材、叙事方式、描写方法等作出评价,并在评语中体现出来,同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优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和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注重素材积累与随笔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归因于写作素材的缺乏,所以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和习惯,借此丰富其写作素材。
积累写作素材不能停留在摘抄好词好句的层面上,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生活内容以及写作需求,帮助学生开拓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和渠道,比如在课内外阅读过程中摘抄表达优美或者有哲理、有内涵的句段,并进行简要赏析;在观看电视新闻和阅读报纸的過程中注意摘录与生活贴近的社会时事,并写下自己的看法;在日常阅读中注意收集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并分类整理,等等。
7.联系实际生活,学会观察
学生写作时,大多都已经脱离了现实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要教授学生把实际生活和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体验情感。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情感转化为写作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说明文,并且许多初中学生也对自然与科学等事物较为感兴趣,教师在讲解之后便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篇有关自然科学的作文。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说明文,内容不限,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创新即可。
初中写作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材施教。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