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概念理解模式构建到知识体系形成
——以《乡土中国》为例探索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

2023-04-28张忠森浙江省江山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差序学术类

张忠森|浙江省江山中学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高中生应该阅读一些学术类著作。统编版高中《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作为必读必教内容纳入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这是从语文课程建构上对学术类著作阅读加以重视的体现。对一般高中生而言,阅读学术类著作有一定难度。但相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来说,《乡土中国》阅读起来较为容易。原因有三:一者是书薄,易读完;二者此书是根据费孝通先生上课讲稿整理而成的,语言通俗形象;三者此书有很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例子,易于理解。因此,统编教材将其作为高中生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本书,再合适不过。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单元提示”“阅读指导”“学习任务”等内容,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概念理解”“内容思路”是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要求,这也是对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要求。下面,笔者尝试通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理解模式,引导其掌握梳理学术类著作知识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概念理解模式

(一)共同特点与本质特征的提炼

在谈“构建概念理解模式”之前,要先弄清楚概念的真正内涵。概念是什么?概念是反映对象共同特点与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要理解一个概念,首先就要弄清楚这一概念表述背后隐藏的思维方式,因为不同思维方式得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关于“人”的概念,就有多种解释。

(1)不同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①生物学思维: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

②人类学思维:人是能够使用语言的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动物。

(2)哪怕同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不同时代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概念。

①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在被第欧根尼嘲弄和反驳后,他又给定义加上“有着扁平趾甲的动物”。

②《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③博马舍《趣姻缘》: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

柏拉图等三人对“人”下的定义在现在看来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唐的,但这些确实反映的是他们的认知思维方式。他们对“人”的认知不够全面深入,没有抓住“人”的本质特征,而仅仅抓住了“人”的非本质特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入,概念也会越来越科学。

(二)《乡土中国》概念理解模式的构建

总体来讲,理解一个概念,最重要的是对这一概念的共同特点与本质特征加以提炼。《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写道:“……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乡土中国》里很多概念的得出,遵循一种乡村社会学思维。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这是一种归纳式的提炼方式。为了使大家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提炼方式以及蕴藏于这些概念中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乡土中国》里的重要概念“差序格局”为例进行阐述。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第四章的内容。笔者在认真阅读梳理这一章内容时,发现这一章对“差序格局”并没有给出明确而专业的定义,全文基本上是在列举现象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概念进行阐释。这是《乡土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即从众多现象中理解乡土中国的种种概念。但是,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让学生更科学地理解相关概念,进而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理解的模式。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

1.提炼本质,整体认知

“差序格局”属于“社会格局”,其本质特征是“差序”,即有“差别秩序”之义。那么,又怎么定义“差别秩序”呢?结合《乡土中国》,笔者将其归纳为: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其范围大小依据中心势力厚薄而定,离“己”越远关系越疏,越疏则越薄。根据这样的分析,笔者将“差序格局”概念的本质特征归纳为: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并向外推及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亲疏有别且具有伸缩性的社会结构格局。

2.梳理现象,分析特征

既然费孝通先生在阐释概念时是借助一个一个现象,那么,要想准确理解概念,我们就需要对现象加以梳理,看作者运用了哪些现象,然后再分析这些现象的特征表现。笔者对文中现象进行了如下梳理。

(1)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

(2)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大家什么东西都可以向小河沟里倾倒。

(3)合住的院子公共走廊,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无人管。

(4)对“家”的认识,西洋界线明确,而中国界线模糊。

(5)“一表三千里”的亲属体系。

(6)以自己为中心的街坊圈子大小,如贾家大观园,可以住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还住宝琴、岫云,可最后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7)苏秦潦倒时,“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基于此,笔者又对文中现象呈现的特点作出如下分析。

(1)中国乡土社会中人的“私”体现在,凡是公共的东西,都想占点便宜,和自己关系不大的,就不管不顾,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

(2)人与人之间关系界线不清晰,以自己势力大小和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关系圈,势力大的富贵之家圈子就会大,没势力的圈子就会小,家道中落最能感受到世态炎凉。

3.比喻对比,形象阐释

除了列举现象,费孝通先生还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来阐释中国乡土社会结构,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为了说明“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作者用了这样的两段比喻文字。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2)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作者为了让大家易于理解,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作比喻,“向水中扔石子”这样的生活体验应该是每个人童年都有过的。比喻的生活化,让说理变得亲切。同时,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又将“差序格局”和西洋的“团体格局”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使得中国的“差序格局”概念变得更清晰。笔者将《差序格局》章节中关于中西社会结构模式的对比进行了梳理(详见表1)。

表1 中西社会结构模式对比

4.文化传承,深入理解

乡土中国并非从天而降,它是中国农村社会经过长时间历史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格局,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乡土社会都有对以前的传承与延续,也有发展与创新。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理解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就需要对中国古代社会关系有一定的认知。关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认识得更为透彻。他研究出的“乡土中国”是经过不断调查考证、阅读古籍思考而来的,可以想象他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是多么巨大。这是做学问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引述了许多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相关阐述。

(1)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2)在《礼记·祭统》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3)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中庸》里把五伦作为下之达道。

(5)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6)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7)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解。这种概念理解模式,还可以应用到对《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等其他学术类著作概念的理解上。

二、依据某一概念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学术类著作与文学类著作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逻辑思维的方式。虽说《乡土中国》是由一篇篇讲稿编辑而成的,但其思维的逻辑还是清晰可见的。如果将这本书看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本书中的任意一个概念都可以看作是河流的某一段,在其上游的可以称之为上位概念,在其下游的可以称之为下位概念。

仍以“差序格局”为例,前面讲述了理解“差序格局”的思维模式。参照这一模式,学生基本能深入清晰地理解“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这只是对概念的一种孤立的理解。如果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理解,我们还需要依据此概念形成一种知识网络体系,理解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

(一)“差序格局”的上位概念

按照逻辑思维一般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前文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差序格局”。这就需要从其产生的土壤“乡土中国”开始分析,即分析它的上位概念。“乡土中国”的基本特性是乡土性,重在“土”,道出中国农民与“土”的关系。而长期与“土”的联系,造成了人们相对封闭的特性,这是因为在土地上劳作不需要与外界有很多联系。也因为“土”,各人只需要耕好自己的田地就可以了,这就出现了“私德”,于是就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的上位概念分析详见图1。

图1 “差序格局”的上位概念分析

有了这些上位概念,我们就能明白“差序格局”的来龙。我们还需要带着这样的思维线索去思考“差序格局”的去脉,思考其下位概念,即思考“差序格局”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

(二)“差序格局”的下位概念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一章最后一段说:“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一点,我将留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可见,书中接下来要谈的内容应属于“差序格局”的下位概念。

首先是私德。“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具有远近亲疏的差别性关系格局,因为有远近亲疏,就形成家或家族,就有私德,这个私德不是自私,不一定是为自己,而是为某一圈关系的人。正如古人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顺序是“己—家—国—天下”,为了“国”可损天下,这时“国”就是私德。其次是血缘关系。因为“差序格局”,就会出现血缘关系,血缘是由生育婚姻决定的一种亲属关系,而血缘中的亲疏也是以“己”为中心的一种亲疏关系。“差序格局”的下位概念分析详见图2。

图2 “差序格局”的下位概念分析

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只要抓住了其中的主要概念,再进行详细阅读,便能提纲挈领,整体把握书中内容,形成该书的知识体系。“差序格局”是全书的主要概念,根据前文论述,“差序格局”的构建基于私观念,其核心是“私”字,社会充斥着种种私人道德、私人行动逻辑以及私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全书在提出“差序格局”之前,用了三章内容,讨论了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限,并结合分析了古代传统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这些上位概念中,作者发现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关系形成的格局即“差序格局”。所以,当我们读完全书前四章,抓住“差序格局”这个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全书的“纲”。而在接下来的所有章节中,作者提出的那些概念,都是从这个主要概念延伸出去的,是从不同侧面对乡土社会特点的论述。

综上,围绕主要概念,将每一章内容进行概括梳理,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是阅读学术类著作的重要方法途径。对于高中生来讲,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难且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采用理解阅读和网状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从理解概念开始逐渐发展到对整本书的把握,进而掌握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差序学术类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国际学术类会议的收费研究和经验探讨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上海质量》学术类文章投稿须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入选2018学术类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