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统编版高中《语文》的样态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3-09-14李铭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李铭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融入教材,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先贤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识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语文课程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要深入解析教材选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要素并作分类,提高自身的站位和理解,进而引领学生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塑造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下,笔者试对统编版高中《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选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样态作分析,并给出教学建议。
一、统编教材选文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分类
统编教材选用了大量涉及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经典作品,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厚的礼仪、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中华传统文化涉及的要素繁多,张岱年先生和方克立先生将其分为语言文字、古代科学技术、古代教育、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史学、传统伦理道德、古代宗教以及古代哲学等[1],李中华先生则将其分为宗教、哲学、文学、政治、家庭与社会等[2]。结合上述分类,笔者提取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中的语言文字、传统教育、传统艺术、传统道德、传统礼仪与民俗这五类要素,对统编教材中的选文进行分析。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统编教材的样态分析
下面,笔者按照上述五类要素对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统编教材的样态进行梳理,并作简要分析。
(一)语言文字要素
统编教材中涉及语言文字要素的选文如下。
必修上册:《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并序》《念奴娇·赤壁怀古》《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
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窦娥冤》《谏逐客书》《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锦瑟》《书愤》。
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节选)》《蜀道难》《蜀相》《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
统编教材所用的经典作品时刻体现着这些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成语、谚语、口语等的使用上。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就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要素,因为语言生动形象、事理阐述入微,以至于后来形成了包括“缘木求鱼”“秋毫之末”等在内的四字成语,以及“挟泰山以超北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多字成语;而《赤壁赋》由于语言的概括性、诗意以及理性思考的深度,文中所形成的成语数量更多,包括“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冯虚御风”“遗世独立”“如泣如诉”等。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休恁地”“将出”“尴尬”“摸不着”“好歹要结果”等口语的运用,则活脱脱地画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甚至将身份也显现了出来。经典作品体现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还表现在语言表达形式方面,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就运用修辞手法将“古来万事”比作东流之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生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二)传统教育要素
统编教材中涉及传统教育要素的选文如下。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育教学既包括教师教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过程。下面以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为例说明。
荀子在《劝学》一文的开端就发出“学不可以已”的规劝之言,强调学习应该持续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然后,荀子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阐明了君子的学习之道,即通过广泛涉猎和自我反省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以此告诉学生自省的重要性。最后,荀子又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则是引导学生要善于借助他人经验,提高学习效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告诫学生积累的重要性。
韩愈在《师说》中首先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来点明教师的责任,认为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道理,并为其答疑解惑。同时,文章也以“圣人无常师”和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语句说明了善于择师、教学相长的道理,点明了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师生观。最后,韩愈在文中也通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语句表达了自己对从师求学的独到见解。
(三)传统艺术要素
统编教材中涉及传统艺术要素的选文如下。
必修下册:《窦娥冤》《中国建筑的特征》《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阿房宫赋》《游园(【皂罗袍】)》。
传统艺术要素主要涉及建筑、戏剧等层面的内容。该要素虽然在统编教材中的占比较小,但它们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采用独特的建材并融入美学思想建造而成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建筑,并对其特征作出总结。建筑屋宇设计得如鸟翅高扬,屋身颜色鲜明并用彩色绘画装饰梁架、柱头、斗拱,如在斗拱和门窗上刻画的图案、昂的上端做成“菊花头”等,无一不显现着中国建筑之精美。戏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其唱词文本生动婉转、说白凝练流畅。这些在特定场景中表现出的矛盾冲突、人物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从中不仅可以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还可以获得生动的艺术体验。
(四)传统道德要素
统编教材中涉及传统道德要素的选文如下。
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劝学》《师说》。
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登岳阳楼》。
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
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苏武传》《书愤》。
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节选)》《蜀相》《陈情表》。
统编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道德要素主要体现在先贤所展现出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上,如爱国情怀、仁爱孝悌、修己慎独等。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就是一位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的爱国义士。文中烛之武在“郑既知亡矣”的情况下,将个人利益抛在脑后,答应了郑文公让他去游说秦君的请求,救郑国于水火,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感。传统美德则如李密的谦卑诚恳、忠孝兼顾,他以“乌鸟私情”感念祖母,又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之誓来报答陛下,其文《陈情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五)传统礼仪与民俗要素
统编教材中涉及传统礼仪与民俗要素的选文如下。
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涉江采芙蓉》《鹊桥仙(纤云弄巧)》。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窦娥冤》《祝福》《鸿门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
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并序》《项脊轩志》《兰亭集序》。
传统礼仪与民俗要素主要包括传统礼仪、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
在传统礼仪方面,冠礼是我国古代长者为青年男女举办的“成人礼”。一般,男子在二十岁时举办冠礼,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琵琶行并序》中“钿头银篦击节碎”的“钿头”就是女子行笄礼后用以固定发髻的首饰之一。婚嫁礼较为常见,如《鸿门宴》中“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以及《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等都提及了婚嫁礼仪。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等级鲜明、尊卑有序的宴饮礼仪,它主要表现在宴饮的座次安排、器皿使用等方面。如《红楼梦》中就以贾母“正面榻上独坐”“命王夫人坐”以及“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等来彰显贾府的饮食礼仪文化。
在传统节日方面,统编教材中提及较多的节日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表达相恋之人爱得坚定;《孔雀东南飞并序》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之妹的对话,写出了乞巧节时女儿家们过节的习俗。
在民间习俗方面,如《祝福》中的“恭请福神”“福礼”“爆竹”“送灶”等都是当地人迎新年的风俗习惯,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百姓自发供奉的山神庙中的金甲山神,其供奉的目的主要是祈求来年丰收。
三、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统编教材样态分析的教学建议
高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互相联系,互关互设。林泽龙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包括:语(口语)和文(书面语)的综合,语言文字与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综合,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听说读写的综合,字词句篇的综合,语修逻文的综合,古今中外的综合,文史哲的综合等。”[3]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更是离不开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影响。因此,语文教师更要向综合化、系统化发展,在积极、真实、具体的语言文字情境中进行多元教学,进而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发展要求下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
(一)以语言文字要素运用为开端,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文化的构成因素。统编教材中的选文皆为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诸多以成语、俗语为表现形式的语言文字要素,这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要素,修辞手法多样,表达形象生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有效且合理运用语言文字要素可以帮助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以《陈情表》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仅仅是分析字词含义,品析作者的忠、孝,只能让学生停留在对文章的理解上,而没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先将语言文字要素前置,引导学生对“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成语进行整理归纳,揣测文章脉络。接着,可依据历史,知人论世,对李密的生活经历作补充说明,让学生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随后,在讲解文章字词含义时,对“结草”“衔环”等典故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二)以传统教育要素为依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语文教学就像是一方沃土,为学生在学识技能的增长、品格品质的提升等方面提供极为丰富的营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教育要素为依托,注重运用具有引导性的语句或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对不同情境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
《大学之道》在强调“修身为本”的同时,也层次分明地论述了“三纲八目”的理论体系。教师除了要对重点字词句进行讲解外,还要着重剖析“三纲”和“八目”的具体内涵及其内部联系,并由部分到整体地分层讲解。如对“三纲”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三者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一个由低到高、由个人到群体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八目”的理解作铺垫。此外,教师还要将“三纲”和“八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明确“三纲”是宗旨、“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如此,学生就可逐渐对“三纲八目”产生由点到面的整体认知,从而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以传统艺术要素为抓手,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审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以传统艺术要素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获得审美经验,提升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的品鉴能力,而且能使其在富有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的审美形象中,增强对不同形式的美的认同。
传统艺术要素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分类要素形式,更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可以将传统艺术要素中的建筑“搬”进课堂。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虽然是一篇科技论文,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说明该文文体,并补充梁思成的生平,让学生对作品和作者有简单的了解。接着,教师可根据“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建筑的“整体美”“构造美”“装饰美”“颜色美”等方面逐级解构文章。以“装饰美”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古代建筑有什么装饰特征,再对文中建筑物的特征进行讲解就可以事半功倍。《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屋顶、彩绘、瓦当、脊吻、琉璃瓦等方面,教师在讲解时可利用相关图片或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建筑中的色彩风貌。在汇总完“构造美”“装饰美”“颜色美”等要点后,教师仍要回归到中国建筑的“整体美”上,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文法”“词汇”的含义,并对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加以分析。如此,学生不仅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貌,还能体会到中国建筑与希腊、罗马、埃及等地建筑的不同,感受多样的建筑美。
(四)以传统道德要素以及传统礼仪与民俗要素为媒介,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向纵深化、立体化发展的过程,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固定的单元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高中阶段,“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是语文教学传承中华文明的有效路径。在教学中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解决学生的疑难,不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对拓展学生思路、唤醒语文教育价值产生正面影响。
如以“爱国情·在心中”为探究主题,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教材中关于“爱国情感”的诗文进行横向阅读,并提炼其中的要点。统编教材中涵盖“爱国情感”的古诗词包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登岳阳楼》《无衣》《书愤》《离骚(节选)》《蜀相》等。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这几首诗词的内容,引导其从中找出能够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句子,并细化不同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内涵。如《无衣》体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书愤》表现了诗人渴望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以此为线索,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对“爱国情感”不同表达方式的思考,进而使其在循序渐进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接着,教师要将作者表现出的爱国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秦国士兵“同袍、同仇、同泽、偕作、同裳、偕行”的同仇敌忾的豪迈精神、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悲叹,领悟诗人在不同际遇下表现出的深厚感情与宏伟理想。最后,教师还要在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将讨论的成果以写作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其深入理解文化经典中的人文精神,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结合传统礼仪与民俗要素,带领学生深入解读传统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性格沉淀中的巨大作用。如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教师可整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论语〉十二章》,并提供孔子、孟子、《周礼》等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礼仪文化”形成中的重大作用,深刻思考当代中国人对古代中国人在精神上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统编教材将不同内涵的传统文化要素囊括其中,在谨慎选文的同时也兼顾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元化。高中语文教师可仔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样态,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健全的人格,进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