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探讨
2023-04-28汤伟
汤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坚持结合学科教学进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要求的。当前劳动教育存在思想不重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资源不匹配、教学评价不全面等诸多问题。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完善教育评价,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顺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背景
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指以学校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劳动体验活动,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锻炼劳动实践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过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正确劳动观的重要性;2019年,国务院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20年,国务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并要求各地要确保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的贯彻落实。可见,开展劳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特别强调知行合—,与劳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涉及劳动教育主题,尤其在“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等三个层面都编排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并且在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切实贯彻终身学习观念,体悟生命的真正价值,大力培育家国情怀担当,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第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当前,在多数学校的教育规划和编排中,并没有开设、开展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也缺乏专门系统的劳动教材,劳动教育虽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向,但是却并不能以独立的课程去完成教学。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归宿,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劳动素养必然成为其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等内容都涉及了劳动教育。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必须通过创设科学的教学方式,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融入课堂知识教学中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不足
(一)观念未立,形式明显
当前很多学校比较重视参加考试的科目,对于不参加考试的科目,重视度明显是不够的。虽然国家一再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课程还是没有被列入学校教学大纲和课程规划。这样就使课堂的开展和教学的落实受到了一定的阻力。正是因为对劳动教育的观念没有明确,致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也并没有真正实施。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没有将劳动教育真正当作一门学科知识来对待。甚至许多时候,教师只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这就更不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了。
(二)方式单一,内容单薄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沿用单向的传输教学模式。由于劳动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合紧密的课程,如果教师只一味地对学生灌输劳动价值观念,而忽视引领学生参与实际的劳动实践行动,无视学生主体的真实情感,很容易使学生变得机械地应付劳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劳动实践兴趣,陷入被动教育的窘境。同时,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并没有直接编排劳动教育的课时内容,多数是蕴藏在某些章节主题活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只能获得零散的劳动理论知识,无法对劳动价值和作用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甚至在多数日常授课进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经常无意识地忽略了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机,无法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形成直观的、强烈的全面感受与认知。
(三)资源匮乏,评价片面
在多数情况下,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明显受到教学时间或场地的限制,教师往往只能讲授与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无法随时进行实践活动,致使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影响了劳动习惯和技能的培养。又由于当前的中考考查和评价体系更重视学生分数的高低,对于还未提上日程的劳动教育来说,存在着劳动教育被严重低估的问题。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对策
(一)以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一方面,教师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服务自我、服务他人,并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做中学”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要自觉地将劳动教育巧妙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初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强调要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行动,养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因此,教师必须堅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打造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富有特色的道德与法治活动课程,完善编排课程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密切结合初中生的学情特点、劳动认知、劳动素质和参与劳动情况等,有针对性地选定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实践学习方向,并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应有的劳动观念,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二)丰富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编设的许多内容都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可利用的例子处处可见,如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提倡为人民服务等都是贯穿于课程中的鲜活主题,为渗透并推进劳动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参考素材和案例资源。同时,拓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也是顺应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发掘、整合教材中涉及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劳动理论知识,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例如,在七年级上下册中关于“成长的节拍”“生命的思考”和“青春时光”等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和案例,适当引入劳模人物、中国工匠等典型故事,进行劳动教育,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学生细致体会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识劳动可以助力实现人生价值,在平凡中也能创造伟大。在八年级上册中的《在社会中成长》《做负责任的人》《服务社会》《建设美好祖国》,以及下册中的《公民权利》《公民义务》等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各种内容和案例,巧妙融合劳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积极参加各类劳动实践,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投身劳动实践、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国家利益等知识,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在平凡的日常劳动中也可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在九年级上下册中的《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少年的担当》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劳动创新创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少年当自强、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指引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走向未来,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中,培育其优异的劳动品格和劳动精神。这样,通过系统整合劳动教育内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可以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劳动主题教育的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从自身延伸到集体和国家、从现在拓展到未来,多角度探索学习劳动知识,进而使劳动观念真正深入内心。
(三)参与实践,提升教育实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这一点与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高度一致的。道德与法治课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是主张锻炼学生的单一劳动技能,而是重视指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在劳动中主动进行探索、主动寻求转化发展,形成整合知识、联结现实的高阶思维和能力,培育其自觉劳动、热爱劳动、创新劳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最现实、最根本的路径就是通过设计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增进劳动体验,获取劳动经验。只有在教师的恰当引领下,学生充分参与,多学、多练、多动手,他们才会更快乐、更主动地投入到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丰富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要经历一个长期坚持的实践过程。当学生自主自觉地将劳动变成自己的生活常态时,劳动综合素养才能真正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劳动主题教育,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融入社会,激励他们广泛参与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会调研、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积极践行和传承优良的劳动传统,实现知行统一。例如,在《服务社会》一课教学后,教师设计开展了“我劳动、我奉献、我快乐”的课外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总结体验、分享感受等,既使学生锻炼和提升了劳动基本技能,又进一步践行了劳动理念,深化了劳动情感,促进学生形成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又如,结合《少年的担当》一课的教学,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深刻认识新时代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积极从现在起做好准备,在具体生活中自觉落实青少年担当,于是在课后及时设置了“我是劳动小能手”——拍摄家庭劳动视频和展示活动。学生们通过踊跃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庭劳动,协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拍摄、记录下难忘的劳动场景。他们在劳动体验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许多家务小窍门,提高了劳动本领和技巧,而且认识到要热心做好家务活,为父母减轻负担,更要巧干家务活,善于发挥自己的生活创意,进行创造性劳动,深度体验劳动的激情和乐趣。特别是在班级上展示劳动视频作品时,教师为大家播放了一幕幕充满生活乐趣的做家务时的情景,使大家倍感惊叹,也充分展现了青少年热心劳动、乐于创造的青春风采。在课堂展示的最后环节,教师顺势从这些劳动视频中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以此来继续激励学生坚持参加家庭劳动,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情感,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优化评价,巩固教育成果
在教学中,对学生作出合理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優化教育评价能够让学生走向纵深学习、提升思维、内化品格。一方面,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评价,会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和积极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合理客观的评价有利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和同伴,取长补短,善于寻求途径、完善自我。教师评价劳动教育效果,仅仅通过一时一事或某次考试成绩是难以衡量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科实际和学生学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多主体、多方式的考查评价体系,为劳动教育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评价中,重点关注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具体来说包括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对劳动的认识、开展劳动的过程、收获劳动成果等。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关注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活动表现,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整个星期、月份、学期、学年等阶段性活动中的表现,应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学生在劳动过程的变化进行综合打分。教师也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表的方式记录下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以及教师、同学等的相关评价和建议。这样的评价体系关注了学生动态成长的过程,既重视学习成绩的评价,又把学习表现、综合素质、品格养成等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时刻督促学生调整自己的状态,使劳动教育的要求能始终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并形成习惯。当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情况来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学中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融合发展。
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初中生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坚持创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引领学生继续发扬勤劳勇敢的劳动精神,激励他们在劳动中实现梦想、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