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旦旧书店”桃源20年

2023-04-28须宇宁

大学生 2023年4期
关键词:爱书人旧书店张强

须宇宁

记者来到店里的时候,正好是下午3点。店主张强正坐在凳子上和一位老先生聊天,大排的书籍几乎把张强团团围住。几个读者弯着腰挑书,木地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已经持续了20年。

旧书店

“复旦旧书店”,总会有人把它当作是复旦大学校内的书店,其实不然。复旦旧书店的前身,是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也是张强早些年工作的地方。那时,他白天在书店上班,晚上去路边摆地摊卖旧书。后来公司的生意日渐低迷,张强向老板要了公司的一块地方,把地摊上的生意搬到了店里来。公司倒了,旧书店却被张强坚持做了下来,并且逐渐还有了些名气。坊间口耳相传时,总称他的店是“复旦边上的旧书店”。长此以往,这个名字就被保留了下来。

书店隐藏在二楼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周围是菜市场的市井和五角场大学路商圈的喧闹,张强只在路边挂了一个有些陈旧的招牌:复旦旧书店,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张强没有考虑过换个大一点的门面,他說:“愿意读书、愿意来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找来的,而那些不喜欢的人,你把他强按在这里,他是3分钟也待不住的。”

店内摆满了书,走起路来都得瞻前顾后,小心着不要撞翻了哪一堆书。角落里摆着三两个塑料板凳,供逛累了的读者歇脚。大学路上有很多网红书店,各具特色,但基础风格大抵相似:宽敞明亮的大厅,颇有设计感的书架,舒服的凳子,还有出售得很贵的茶饮。在这一问题上,张强有他的坚持:“我一直觉得书店就要有书店的样子,茶饮可以有,如果我有足够大的地方,我可能会免费提供给读者。它是一个附属的东西,是衍生品。如果书店靠这些东西来吸引读者,那就有些主次不分了。”

在这里选书不容易,因为书都是随机摆放的,带着目标进来找书的读者往往会失望,而随便逛逛,却很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希望读者收获“意外之喜”

“有些功利化”,张强这样形容现在的社会,“不要只读那些有用的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店里的书没有分类,一方面是因为旧书太多,另一方面,张强希望读者可以收获找到“意外之喜”的乐趣。复旦旧书店在“孔夫子网”上还设有一家网店,但他更希望读者可以到实体店来买书,因此实体店内书的定价会比网店便宜。“去网上淘书,你往往会带着目的性去搜索,但实体店就不一样。当读者走进了这样一个环境里,翻开几本书,自然而然地,也就静下心来了。”张强说。

书店也有自信的资本,“我的定价,在整个上海,可以说都是最低的。”甚至会有一些旧书店直接来这里批发。整个上海市,乃至周边的苏州、杭州都是张强收书的范围。为什么大家都选择让张强来收书?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走红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网红书店”的名头带来的流量让复旦旧书店业务的辐射范围从周边小区向整个上海市扩展开来,打开大众点评、小红书搜索旧书店,复旦旧书店往往位居榜首,这让他成了读者们处理旧书的首选。而另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真诚。“我去一些学者家收书的时候,比如说他一屋子的书因为某些原因要全部卖掉,那时候他的心情一定不会很高兴,那种感觉是难以言表的怅然若失。我也是个爱书人,特别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因此每逢这样的情况,张强就会不知不觉地把价格提高一点。“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久而久之,张强的名声也就传开了。收书的价格给得高,因此收到的书多,卖书的价格低,因此买的人也多。量的流通,弥补了一部分价格上的损失,达成了三方的共赢。

十几年前,这条路上的书店繁多,甚至被人称为“书店一条街”。后来因为行情、经济、疫情,很多书店接连倒闭,现在只剩下这家旧书店和他斜对角的一家教辅书店。

“有想过某一天这家店也会倒闭吗?”

“有啊,不过我想,就算实体店倒闭了,靠网店我还能坚持几年。反正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和书是分不开了。”

爱书人

与书结缘,还是要归功于张强的家庭。他出生在一个爱书的家庭里。“你们可能都没见过,是那种往上拉的大木箱。”大木箱里装满了书,张强家里存着两三箱。那时候还没装电灯,得空的时候,就点上煤油灯,父母、哥哥姐姐就会坐在灯旁看书。自然而然地,张强被这种氛围影响,爱上了读书。他读的第一本书叫《薛刚反唐》。“读起来很热闹,又通俗易懂,一下子就读进去了。”通过这本书,他领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我那时候读一张报纸,可以把广告都一起读完。”到了初中,身边可以借到的书,张强基本上都已经读过一遍了。

后来张强到上海找工作,走在国联路上时,发现好多学生在毕业后,会把书当成废品卖掉或者直接丢掉。出于对书的喜爱,开始时张强会从他们手里买来两三本看,后来觉得“我喜欢的书肯定也会有其他人喜欢”,于是他开始批量地从学生手里收购旧书,在国联路摆地摊。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收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慢慢地,就从原来的小地摊变成了现在的复旦旧书店。

当被问到有什么别的爱好时,张强表示:“看看电视,看看新闻,除了读书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把一本书从一个读者手里收进来,转移到另一个读者手里去。”他每天都在和书打交道,收书,卖书,将爱好建成了乐园。

有时候收到珍贵的书,张强也会舍不得卖出去。“有一次收到一套晚清时候的书,叫《配文韵府》,是一套辞典,很珍贵,当时的定价是一万五人民币。”后来是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的老师专程过来买下了这本书。但比起不舍的情感,更多的是对于为书找到好的归宿、发挥其最大价值的欣慰。

经营书店久了,读者们每天来来去去,总会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爱书人。大约两年前,张强遇到过一个初中生。他在旧书店买了一套很贵的书,在大约一个月以后,又以低价将书回卖给了旧书店。他认为这套书太好了,应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他还只是一个初中生,着实感动到我了。”

复旦的郭教授,已经快100岁了,腿脚不是很利索。从张强摆摊开始,就一直在这里买书,到现在已经有20年了。教授念叨了很久要来书店坐坐,前几天终于请家人把他搀了过来,翻了一会儿书,与张强聊了一会儿天。

墙上的书法作品,是一位老教师写的。从学校到老师的家,一定会经过旧书店,有时候他和太太出来散步,路过这里时,太太去楼下菜场买菜,他就上楼来翻两页书,一边看书一边和店主聊天。十几分钟后,他的太太就会在楼下喊他。老师一边答应着“下去了,下去了!”,一边不停地翻书,每次都要等太太上来把他拽走。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周都要上演。他说自己“新书店可以不去,旧书店是每天都想来”。

对于旧书店未来的规划,张强希望它能大一些,整洁一些,最好能开设一个茶水间,也许还可以有一个供学者们来办讲座的地方。中间空出一列来放两个展示柜,放一些木刻本、签赠本这类不太容易见到的书。“这样每个进来的人都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惊喜。”张强笑着说。

责任编辑:贾倩颖

猜你喜欢

爱书人旧书店张强
待书之道
《两半斋随笔》
探访旧书店
中国旧书店访书举隅——见于《书林掇英——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
试问爱书谁似我
王夭一先胜张强
张强:转身后的感悟
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
张强:“求包养”何来体面?
王子野巧喻旧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