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周春英在乡土文学与女性文学间的探寻
2023-04-27陈玉珂谢明
陈玉珂 谢明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浩瀚蔓延的研究视界中,“乡土”与“女性”可谓其中经久不衰或更甚言之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波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周春英教授自从事文学研究以来便始终执着于“乡土”与“女性”这两个关键词,30多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光明日报》《新文学史料》《南方文坛》等核心刊物和各级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精确评析作家文本的深层肌理与艺术审美,于斑驳陆离的乡土与女性文学风景中掘出耳目一新的认知坐标。
新出的论文集《在乡土文学和女性文学之间探寻》一书共收录了其16篇研究文章,关涉王鲁彦、柔石、萧红、苏青、张翎、於梨华等众多现当代名家及其作品,应用叙事、史料、地域等跨学科理论要素,审慎地捕捉了文学与其所处时代间的隐微关系。全集融合文本细读与犀利评析,发挥女性学者的独特细腻把握乡土空间内的兴衰流变,从中足可见周春英多年来的学术轨迹、素养积累与治学之道。
论文集的第一部分是对乡土文学的探讨。丁帆说:
中国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小说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文体重镇。如果从鲁迅乡土小说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王鲁彦作为近代中国乡土文学初兴阶段的代表作家,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享有不小的声誉,周春英选取这样一位乡土文学的佼佼者作为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的主要目标,其独特的学术眼光令人感佩。
如果说周春英在2011年出版的《王鲁彦评传》以作家的文学道路与创作历程为书写的主要逻辑,其所融合的作者个人阅读体验较为主观且感性的话,那么在这本新编选的论文集中,她则更注重王鲁彦作品本身的艺术技巧与史料层面的研究意义。《王鲁彦小说叙事技巧探析》从第一人称限制视角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王鲁彦的小说展开层层剖析,还结合热奈特的叙事时间话语模式,沿海城市叙事空间创作影响与前、中后期叙事方式的转变等研究视角,系统地梳理了王鲁彦创作生涯内的十多部中短篇小说,呈现出理论积累与文本品读下的作家创作全貌。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史料的发掘与使用还依然存在着可待勘察与鉴别的空间,作为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周春英对研究工作中的史料问题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和重视。文集中的《王鲁彦研究资料中的一些错误》一文考证了例如王鲁彦出生时间、上学时间、逝世时间等争议性话题,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思路与方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另一篇《王鲁彦的佚文及佚事》则是建立在其良好的文学修养与理论视界上,在浩瀚的民国报刊文献资料中披沙见金,考究出在《王鲁彦研究资料》与《鲁彦年表》之外的三篇尚未提及与关注的作品,对现有的成果进行了有效补充,充分彰显学者本人的睿智与识见。
这位被鲁迅亲切地称为“吾家彦弟”的近代乡土小说流派中坚作家,在已有的研究视界中,学者们更为普遍地关注他的几部代表作品:《黄金》的反諷艺术、《阿长与贼骨头》的金钱观,《菊英的出嫁》中的冥婚民俗与女性意识探讨……而周春英另辟蹊径,从其生命历程与创作缘起处找寻原因,撰写了《论经济因素对王鲁彦乡土小说叙事的影响》。王鲁彦出生于浙东沿海的一个小村落,因家境贫寒而早早来到上海成为卑微无名的小学徒,沿海地域开放务实的经济意识也因此在无形中成为王鲁彦作品表达的主要方面。
然而稍感叹惋的是,或许是突出学者本人研究侧重的需要,或许是受制于篇幅,文集在“对乡土文学的探讨”这一章节的6篇文章中,基本上都以王鲁彦为中心,而像沙汀、吴组湘、台静农、许杰等浙东近代乡土小说家,包括21世纪以来转型后的乡土文学新式样——底层文学与新工人文学,还尚未在整书中显露出乡土文学近百年整体的源流新变。
女性文学写作与女性主义批评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依然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因此论文集的下一篇章则对近现代女性作家倾注了不少的笔墨。从东北黑土地出走的才女萧红到流连于沪甬两地的市民作家苏青,从新移民女作家张翎、於梨华再到非虚构讲述者孙惠芬,周春英的研究目光并不局限于某时某地的书写限制,而是立足于文学史的流脉来考辨风格各异、成长背景各殊的女性作家的思想底蕴与情感来源,以其女性学者的身份认同去回到她们的文学现场,以一种在场的姿态真实地阐述各自作品中所凝聚的生命意识与精神底蕴,把细腻作牵线,串联起作者、读者、学者多方之间的感性共鸣。
刘钊的《启蒙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女性写作》以文学史发展为脉络,选取五四、新中国成立、文学新时期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宏观与微观结合,考察萧红、苏青、王安忆、迟子建等女性作家与其时代、地域、民族间的多维关系。周春英的论文集《在乡土文学和女性文学之间探寻》虽也同样把握了“时代”与“地域”的关键要素,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新世纪后的五位代表性女性作家,围绕“家乡”“原乡”等话题展开形而上层面的细节讨论,但前者更注重历史宏观演变下女性作家的整体性创作趋势,而后者更突出“地域”对于女性书写者内生原载创作力的返归。
读萧红的《生死场》与《呼兰河传》,我们能天然地体悟到东北土地内麻木不仁的灵魂与哀婉凄凉的人生楚楚;读苏青的《结婚十年》与《浣锦记》,我们仿佛回到沪、甬两地的生活现场,感受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和语言风采的独特地域特征。张翎虽定居于加拿大,但其童年的温州经历,纵其遥隔数十年与几大洲,却也成为其《雁过藻溪》《流年物语》等众多小说的母性渊源及创作的精神原乡。於梨华最初尝试用英语创作文学作品无果后,返归家乡童年生活,她的第一部用母语创作的长篇小说《梦回清河》为其之后反映留学生海外生存境遇的系列创作奠定了坚实且重要的基础。
可以说论文集中,“对女性作家作品的研读”这一部分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研究。“地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更具文化的内涵,它包含天然地形与经济人文,更有风气习俗、性格禀赋、礼仪制度的加持,而最为核心的是其对人的观念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多层次影响。看似毫无联系的萧红、苏青、张翎、於梨华,在作者的精心结撰与内含线索下联结成文,考探人与土地的血缘关系,丰富了女性文学研究的更多可能。
文章合为时而著。“为时而著”,对于作家而言,他的创作必不可免受其所处时代之影响;对于研究者而言,则既要捕捉作家与时代间的显微联系,又要承担起自身对于当下关切的责任与使命。此集的第三章“特定时代与文学的产生”中,周春英在治学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关注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论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的重构》一文,她敏锐地审查到20世纪末由于市场经济与科学信息技术的介入,文学经典被大众消费文化形式所挤压而面临边缘化的命运,凝结了作者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态势的考量。《民国时期浙江籍作家海洋文学作品探析》中,作者又重新找寻民国、海洋与文学作品间的纽带,回到民国的历史现场揭示沿海乡民的真实生活现状,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感悟徐志摩满腹的悲哀情绪与徐訏的荒诞浪漫笔法。
作为一部与时俱进的学理性论文专著,整本书并未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与单一的现象总结,而是敏锐地捕捉作家创作阶段的重要转折点,这种学术的锐感实际上是很考验学者本人对于研究对象的熟习程度与整体性把握的。世界语翻译是王鲁彦整个文学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周春英在《王鲁彦的世界语翻译及对其创作的影响》中弥补了目前学界所欠缺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國世界语翻译的背景、王鲁彦世界语翻译的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三个角度,揭示新文学启蒙时代有志文人的现实实践,由此进一步强化时代与文学的特定内涵。
不置可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个学科本身就包含了强烈的时代性与多变性特征,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日新月异都在促使着作家和学者以创新与探索的目光推动文学向前迈进。周春英既重视理论,也瞄准文本,在全集的末篇《论张翎近作的叙事新变》中发现作家从北美现代化的场域叙述转变为家乡温州叙述的关键点,从“物体”“亡灵”等变革性的叙述视角探究新作《流年物语》《劳燕》里的全新讲述方式,以“写作就是回故乡”彰显时代流转下追新求变的精神内核。
多年积淀绝非一日之艰,文学的经典化与体系化正需要一大批学养滋厚的研究者提供有益且有用的研究目标,乡土与女性的维度本就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绝大多数体量,周春英虽只触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却也足以为青年学者的研究与探索提供极具参考性的要素。论文集《在乡土文学和女性文学之间探寻》虽好似只对文学做了一点不是很深刻的拂掠,但其所洋溢的学术激情、求真务实的笔墨语言、一丝不苟的验证精神无一不浸润着那些刚刚踏上学术道路的年轻一代,在其近40年来的研究与教学历程中,此集像一束微光点亮了文学的前路漫漫。
(作者简介:陈玉珂,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二学生;谢明,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