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期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现
2023-04-27杨莹李小玉吴艳白涛
杨莹 李小玉 吴艳 白涛
关键词:小学期制;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具体模式的制定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1]。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期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学期设置,通过压缩课堂教学、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技术水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小学期制”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高校的“小学期制”可以看成是学习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产物,实际上三学期制最早是在1918年由康奈尔大学的一次非正式教师会议上提出的[2]。目的是为当时服兵的大学生和学生军团提供更多的注册学习机会。随后哈佛大学也进行了三学期制改革,它们进行学期改革的目的都是适应战时所需。而中国是在1985年9月,由上海工业大学最先开始实施三学期制,这也是众多高校中最早开始实施三学期制的高校,是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第一届校长钱伟长先生引进实施的[3]。当时的三学期制是将原本的两个学期制授课改为三个理论学习学期加一个实践教学学期授课模式,将原本36周的授课周数调整为30周的授课,这样在保证理论课程的同时,增加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及时将所学运用在实践中,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科研的时间,是一个双向优化的教学制度[4]。随后国内大学也不断尝试实行三学期制,2002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始尝试改革,它们是设置暑假短学期,在原本两个学期中间增加了一个小学期,最终在2004年正式形成三学期制。此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开展学期制改革,实行小学期制。
2“小学期制”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分析
2.1 学院的实施制度规范和课程调整
新疆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14年开始实行小学期制。目前实施的方案为:将一个学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八周)为教学周的1~8周,前八周的教学任务结束后,立即进行考试,因此将第9周设为前八周的考试周;第二部分(即:后八周)为教学周的10~17周,教学任务结束时,即为学期的期末,进入学校总体安排的考试周进行考试,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此方案将原本在一学期内开设的课程压缩到8周完成,按照课程的前后续关系在保证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前8周、后8周的设置。要能很好地执行小学期制,课程学时不能设置过高,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学时设置均为16的倍数,最高为64学时,即理论32学时,实验32学时,每周理论排两次课,实验排两次课。
“小学期制”实行的是理论结合实践,将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际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理论深化理解持续学习的模式[5]。学院根据各专业的实际特点,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更加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实践环节课程评价管理制度,规范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内容和方法[6]。例如,为了提升学生软件开发,文档书写的综合能力,在开设“软件工程”课程中,增加了为期2周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的知识,按照国家标准编写自己的软件文档,教师则从旁辅助指导,纠正其错误。有了这两周的软件开发经验,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时,就能更快速地适应企业技术要求。由此可见,“小学期制”要求学院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2.2 教师的授课改革和专业提升
“小学期制”课程安排得较为紧凑,教学时间安排较为紧凑,需要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课程的核心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压力较之传统模式有所增加。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学院自2015年起自主搭建了“新农慕课”平台,鼓励教师建立课程网站,将小测验、项目等课程核心知识的客观性考核放置在网站上,学生只需在教师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可。同时,教师还会将包含课程最新研究成果、发展方向等拓展内容上传到网上,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学习。
“小学期制”课程的紧凑安排,使得教师也拥有了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精力,而实践环节的增加也促使了教师去设置创新更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项目来提升学生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学相长,进入了良性循环。
2.3 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改变
小学期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状态,改善了学生集中在最后考试周的时候复习备考,缓解了学习压力。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促进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度实行以来,本院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学生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创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加深了专业知识的理解,探索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学院在第八学期,设置“就业辅导”类课程,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尽快熟悉社会规则。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学院积极组织召开座谈会,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收集学生、企业对专业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自2014年起,学院每年都要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增加涉及行业最新领域知识的相关课程,如“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Android应用开发”等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更能适应企业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7]。
3“小学期制”教学模式实施存在问题
3.1 考核质量效果有所下降
以目前学院小学期制考核形式为例,“小学期制”虽然缩短了教学周数,使得学生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但是针对考核,主要是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最终考核成绩是由平时实验、作业、考勤等构成,学生的成绩不再是用期末一张试卷反映,因此考核氛围变得较为轻松,学生与以往相比更容易获取学分,导致学生在“小學期制”下学习积极性和用心程度有所下降。从考核结果单方面反映大多数课程考核通过率较与传统的试卷考试相比有所提高,但实际的考核质量没有传统考核方式扎实,过程性考核平时学习已经累计相应的分数,学生最终没有考试或者是最后的考试占比较小,学生在课程结束不能保证对之前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复习过程,学生通过平时积累最终通过该课程,但是不一定真正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点。
3.2 部分专业课程质量不能有效保证
传统一整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在实行“小学期制”后,需要将课程压缩到八周教学计划中,要保障授课内容的饱满,每周教学课时数就也有所增加,因此教学时间就比较聚集,课堂教学内容也更加有针对性,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速度与以往相比有所提高,授课内容也更加倾向于重点难点,学生基础不同,基础较弱的学生不能一直跟随老师的上课进度,学习起来有些吃力,有些重点难点知识点,不能扎实掌握和理解,导致部分专业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8周的课程学习,每周学习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整学期学习有所增加,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基础薄弱,主观能动性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还未入门课程就已经结束,因此学习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而专业课程通常是环环相扣的,基础专业课程没有学扎实,进而影响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
3.3 部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所下降
以往整学期开设的课程,学生在课后有充足的时间去动手实践,但“小学期制”下的实践操作很考验学生的自觉和自律性,虽然上课周数缩短了,但是学习内容和需要完成的实验没有缩减,意味着学生在每周内要及时地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和实践,有时候可能需要花费周末去实践,这对于自律性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实践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其次,教学周的缩短使得任课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检验每个学生的实践成果,有些实践内容可能会分成小组形式去完成,小组形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但是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实践内容,大家在小组形式下可能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协作,对自己的劣势不能得到改进,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会有所下降。
4 改进措施及对策
4.1 改进考核方式,增加激励机制
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可以增加一些激励机制。在“小学期制”的教学模式下,有些教师的课程会集中在前8周或后8周,学生的课程同样也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在空闲时间,多参与一些创新实践比赛,以赛促学,参与比赛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有所欠缺,可以及时修改自己的授课计划,学生作为参与者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场景中,能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记忆。在实际课程考核中增加参与各类竞赛情况,根据参与比赛类型和获奖情况,可以得到加分或者可以申请相关课程的免修,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考核的质量。对于教师考核可以增加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情况,根据指导比赛的人数和级别,在实际考核中增加工作量。增加激励机制,一方面促使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花费时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8]。
4.2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程周期的缩短,一方面不能影响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不能减少学生的参与度,因此任课教师要合理规划自己的教学内容,保证在课堂上既能有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能高效阐述学习重点和难点,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9]。针对一些有难度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设计一些预习任务,同时要让预习任务在实际课堂中发挥作用,能够通过预习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的授课效率。课后尽量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做到少而精,同时还能和新的授课内容有所衔接,这样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完成课后作业,又能及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保证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掌握透彻,才能在后续授课过程中积极地参与课堂中去,保证学习思路一直跟随任课教师[10],从而提高课程质量。
4.3 合理规划培养方案
“小学期制”内开设的课程难易程度要尽量互补,同时开设专业课之间要相互衔接,这样进行实践的时候即使分组,学生也可以在不同课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保证全方位的学习。根据专业课的任务搭配一些较为轻松的专业任选课程或者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在保证完成规定的学生任务后,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其他课程,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有效协调全体教职工发挥其优势。
5 结束语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计算机学院积极实行教学改革,运用“小学期制”教学模式,目前实施的过程中有利有弊,实现了全院師生自身专业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保证,需要在改革过程实时进行检测与反思,以便及时发现不足之处进行修正,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