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情追梦中成就“大国良师”
2023-04-27汪晓薇
汪晓薇
[摘要] 激情追梦,是以“追求正向情感、激扬发展热情、充满梦想期待”为特征的积极心理,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追逐立德树人成就“大国良师”梦想的价值体现。圆“大国良师”之梦,需要班主任在自己和学生的追梦过程中激扬正能量,激活内驱力,激发耐挫力。
[关键词] 激情追梦;大国良师;班主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育有德之人,需大国良师。“大国良师”是有大格局、大境界、大智慧的学问之师、品行之师。成为“大国良师”,是教育者们从实际出发,在中国梦这一大方向的指引下追寻的职业梦想。圆梦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在追梦过程中,班主任不仅需要自己坚持正确的方向,激发成长的力量,保持高昂的心理状态,还要引领学生从小树立新时代远大的理想,明晰高位的境界,坚定走实脚下的每一步,自觉应对现实的种种挑战,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事业抱负、专业卓越,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激扬正能量,引领“追梦”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在发生碰撞、冲突、迷失甚至嬗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教师不能主动、积极地对自己和学生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人的负能量就会增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就会产生偏差,逐渐偏离“追梦”的方向。因此,需要激浊扬清,用正能量领航“追梦”路。当下,中国的正能量是指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富有影响力的正能量,可以影响周围的人,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在带班育人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正能量。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发现和感知正能量的能力。班主任首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主动学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用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培养学生感受、发现正能量的能力。
(1)在家庭教育中,班主任要凝聚家校合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帮助家长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如,在班级举行家长读书论坛、沙龙,与家长共同探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思考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引导家长学会表达,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让家变得温馨,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2)在个体教育中,班主任要给予每位学生积极关注。特别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班主任更需要主动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分析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耐心地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发现成长,从不利因素中发现积极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既有底线,又有温度。为了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班主任需要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可以用周记的形式和学生交流,还可以在班级设立“心语信箱”,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弱化负能量,让学生“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3)在集体教育中,班主任要营造相互尊重、团结和谐的氛围。除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还要结合班内实际情况,开设心理主题班会,开展团辅活动、课后拓展活动,心理情景剧等,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体验活动,在集体的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现实和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未成年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值得反思的是,负面信息為何会在一些学生群体中流行?究其原因,部分学生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目标迷茫,精神空虚,意志薄弱,让这些负能量乘虚而入。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辨识负面信息的能力,增强主动抵制低俗信息的意识,势在必行。
(1)榜样示范先行
班主任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应率先垂范,做学生的“四有好老师”,用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功底和真诚的仁爱之心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班主任要带领学生从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发现品行高尚、向上向善的榜样人物。开展诸如“我身边的榜样”“感动班级人物”的评选,学习“新时代好少年”活动等,发扬同伴教育的力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前往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感受伟人烈士身上的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
(2)理论学习强基
理想信念教育除了发挥榜样模范的带头引领作用,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理性认识。班主任可以通过与道德法治学科、历史学科教师协作,将学科知识在班会课上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在学校团委和少工委的指导下,开展团课、队课、形势政策课的学习;邀请红色讲师团讲师和校外辅导员进班授课,让学生深入、系统地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论能力和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行动。
3.优化劳动实践教育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生活技能、增长生活见识,还能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学生在劳动中能体会到付出的价值和收获的喜悦,体会到挥洒汗水的快乐。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参与劳动本身更是创造正能量的过程。班主任应积极行动,在班级开展系统、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笔者曾经在班级尝试以下做法。
首先,科学制定劳动清单。从家务劳动、班级劳动、社区劳动三个方面和学生商定劳动内容,制定清单。其次,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通过“班级指导、家庭练习、校外实践”的路径,结合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完成清单内容。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中,班主任根据训练的目标,通过现场演示、收看家长制作的示范视频,教给学生劳动的方法。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后,各方及时做好正向反馈和指导。再次,分主题展示。每月设立一个劳动主题,当月最后一周进行劳动分享展示,如自我服务类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劳动等,在展示中分享成果、感受快乐。最后,评选班级劳动之星、劳动技能进步之星等,树立劳动榜样,深化劳动精神。学生的生活在劳动实践中变得更加真实,人格更加健全,提升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生活充满希望。
二、激活内驱力,赋能“追梦”
追逐梦想需要动力,源自外界的能量不能持久、稳定,因此要激活、唤醒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内驱力的概念,即在和环境交互中,个体自发产生的一种具有驱动效应的力量。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有多强大,他离梦想就有多近。稻盛和夫把人分为三类:一种是自燃型,他们对某事保持巨大的热情,百折不回,刻苦钻研;第二种是可燃型,在榜样、英雄等积极分子的影响下,自己的内心被点燃,然后去刻苦努力;第三种是不燃型,他们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最后一事无成。自燃型的人就是具有自驱力的人,他们前行的动力是自我激励、自我要求,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他们始终不断前进,他们有实现抱负和自我目标的信心,通过努力,既享受了乐趣,又获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班主任自身不仅要在“可燃型”的基础上向“自燃型”靠近,更要激活、点燃学生的成长力量,为“追梦”赋能。
班主任提升自我内驱力,最重要的是明确学习工作的目标。新时代的“教育三问”给了我们启示和方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此,作为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要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毕生追求。有了远大目标,才能将工作变成事业,化任务为使命。那么,班主任如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1.弱化外在奖励
在《奖励的恶果》中列举了一个案例:图书馆举办活动,用读书换取棒球卡、电影票,孩子们借书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集齐棒球卡。这种激励的方式并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为热爱读书的人,阅读成为获得奖励的手段。弱化外在奖励并不是不需要奖励,而是弱化为了奖励而作为的应激模式。适度的奖励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例如,有的班主任重视仪式感,在学生获得重大集体奖项后,让所有学生在奖状上签字,极大地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激发了学生荣誉感和自我价值感;有的老师善用成长记录,每天让学生写一条当天做的好事,并用文字与之交流互动,将简单的表扬化为支持。这些方式给予学生正向反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2.培养内在动机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种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论”。这一理论认为,要增加内驱力,培养内在动机,需要有三个条件:自主、胜任、归属,即可以自己掌握需要做什么、可以做自己有能力的事、可以和伙伴保持良好的关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中要给学生自主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变“道德灌输”为“问题引导”,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可控”。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所处的年龄阶段,设置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实践活动、体验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可为”。持续深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班集体在文化的浸润下充满平等包容、团结互助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可爱”。
3.进行生涯教育
“生涯”是人的生命成长历程,人的生涯发展既是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也是自我设计与创造的奋斗过程。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启蒙与教育有助于催生成长动力。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讲座、沙龙、学科渗透等途径,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气质、把握自己的职业个性,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点、职业气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以此激活、释放生命前行的内生力量,唤醒生命的成长自觉。
学生内驱力的唤醒又能促使班主任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为教师成长、“追梦”注入活力和动力。
三、激发耐挫力,砥砺“追梦”
“追梦”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有的人面对困难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偏不服输。真正决定人生格局的,是对待逆境的态度,是人的耐挫力。因此,要善于激发、培养耐挫力,为“追梦”之路保驾护航。
耐挫力指承受逆境和从逆境中恢复过来的能力。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意识到了耐挫力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激发,有时却陷入了一些误区。第一个误区,认为激发耐挫力就是保持积极,把“坚韧不拔”变成“盲目樂观”。过分强调保持积极反而减弱对挫折的反应。当一个人身处逆境,一味地暗示自己要积极乐观,负面情绪就无法宣泄,问题不能解决,日积月累可能会走向对立面。第二个误区,把“激发耐挫力”变成增加“挫折”。培养“耐挫力”并不是增加困难,而是学会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在逆境中进化,适应新的环境并寻找对新环境的控制感,以此应对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挑战。激发耐挫力,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改变教育观念
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观。在教育教学中尽量淡化输赢,看重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成长型心态。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往往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当评价标准变得单一,“我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好”成为孩子的人生信条时,“输”的重量就会被无限增加,孩子也会变得畏首畏尾、内向敏感。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屡遭失败后,会逐渐丧失自我效能感,变得自卑。对此,班主任应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树立多元的成长成才观,将学生的发展看作一场场试飞,没有输赢,只有一次次的成长。将教育的关注点从学生飞翔的绝对高度,转向体验飞翔的动态过程,把每一次的挫折看作他们丰满羽翼的契机。有了观念引导,学生便会逐渐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会接纳挫折和挫折产生的负面情绪。
2.抓住教育时机
教育需要有恰当的时机,有时候需要及时解决,有时候需要耐心等一等。在挫折发生时,只要不涉及生命安全,就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让他在受挫的情绪里面调整心态。在与挫折共处的时间里,学生逐渐获得自我察觉和消化情绪的能力。教育并不是到此结束,还需要教学生如何应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反思问题和优化方法上,逐渐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判断教育的时机,需要班主任建立他人意识,提高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把握问题核心的洞察力,以及与学生沟通的共情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班主任提升耐挫力,在一次次的失败体验中总结感悟、反思提高。
3.开展耐挫活动
耐挫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开展耐挫主题的团辅活动,还可以发挥家校合力,开展体育运动。具有较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耐力,磨炼学生的意志。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打卡活动,根据自身情况,每天在家坚持跳绳并达到一定数量,自愿打卡,鼓励学生记录运动体会和心得,学期末对打卡数据进行总结和点评。学生在克服惰性和疲劳的基础上会逐渐积累应对挫折的意志力和能力。当然,运动的项目可以多样化,但一定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教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从事的与人打交道的事业,是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这就要求教师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拥有大智慧。作为班主任,要坚守对教育的热爱,拒绝功利,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宽阔的胸怀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助力学生激情追梦的基础上做“大国良师”的圆梦人。
[参考文献]
[1]辜伟节.造就“大国良师”:班主任强师建功新时代的价值取向——2023《中小学班主任》(班级育人)主题选择的要义诠释[J].中小学班主任,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