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融合发展 助力商圈提质升级
2023-04-27王鹏
[摘要] 2019年,北京市启动第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至今,已建成一批分布合理、各具特色、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商圈。目前,北京市围绕优化商圈布局和业态结构、强化数字赋能等方面,全面推进第二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实践证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推动传统商圈实现有机更新,未来从完善基础设施、創新沉浸式体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数字化引领作用,提升数字消费供给水平,将进一步推动商圈改造提升,形成商业聚集效应。
[关键词] 商圈改造提升; 数字赋能;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F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4-0053-04
商圈是消费活动的重要载体,其改造升级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城市更新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提质的背景下,北京市先后实施两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目前已初步形成多元化、国际化、高质量的“四级两类多维”商圈布局。未来,北京市应充分发挥首都特色和创新资源优势,以数字化发展为抓手,以新型消费为依托,全面提升商圈效能。
第一轮改造推动商圈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一轮商圈改造前,北京市已进入城市减量发展阶段,商圈创新动能不充足、空间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重点改造提升全市22个商圈,通过升级改造存量设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手段推动城市更新。截至2021年末,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三里屯等22个传统商圈阶段性改造任务已完成,京城商圈发展迈上新台阶。
激活传统商圈,提升创新动能。随着新兴商业群的发展,北京众多传统商圈优势大幅减弱,物业形态老旧、设施硬件老化、环境布局落后等问题导致引流能力降低,难以应对当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对此,北京市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盘活传统商业存量。一是推动传统商场“一店一策”升级改造。出台传统商场改造提升支持政策,将王府井百货大楼、大悦城等25家商场列入升级改造清单。改造提升后,长安商场、甘家口大厦月均销售额增长一倍,王府井百货大楼月均销售同比增长30%。二是推动高品质商业步行街建设。重塑前门商业文化品牌,强化“老字号+国潮”功能定位,推进街区改造和业态调整。北延王府井主街,形成以步行街为核心,“金十字”区域为骨干的街区式发展空间格局。三是推动传统商圈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消费形态。西单更新场将原有4.3万平方米低端商业减量改造为复合功能综合体,提供1.12万平方米城市森林绿地和6000平方米高品质潮流商业,实现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维价值,形成商圈活力新的增长点。通过商业模式更新转型,北京市传统商圈焕发了新生。
规划多元层次,优化空间布局。第一轮商圈改造提升前,北京市商圈整体布局仍以中心城区(城六区)为主,周边地区缺乏大型商业形态。2021年2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北京市商圈活力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全市52个商圈中排名前十位的,有8个在中心城区。此外,部分商圈内部布局较为单一,商业要素不完整、空间割裂,缺少娱乐、休闲等业态。对此,北京市加快商圈布局调整。一方面,推进城市周边新兴商圈建设,向着多商圈、多中心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第一轮改造结束后,整体布局呈现出传统核心商圈向外围新型商圈扩散的态势,每区均已至少建设1个具有区域特点的高品质商圈,远郊区商圈发展进入快车道。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消费需求规划片区发展,优化提升商圈运营能力,推进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多元业态有机融合。在公主坟商圈,翠微百货主打国际时尚高端品牌,城乡购物中心服务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北京印象城和凯德晶品则强调家庭属性和年轻属性,地区商圈实现了多样化业态组合。经过改造提升,北京市商圈层次逐渐丰富,空间分布得到优化。
改善商业环境,带动融合发展。北京部分商圈产权关系复杂、缺少统一的管理主体,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环境设计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此,北京市加快建设商圈融合发展共同体。一方面,推进商圈内部互补发展,建设商业综合体。重点做好商圈统一管理工作,推动商圈定位与商场定位的匹配、商圈主题与改造节奏的匹配,促进商圈与商场的共生共荣;积极创新“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商业生态,建立了集线上线下消费、跨境电商、直播电商于一体的渠道模式。另一方面,系统规划商圈周边环境建设,商圈附近停车难、交通拥堵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北京CBD华贸中街对机动车道进行改造,实现路口车流智能化时空调控;回龙观龙域商圈重点进行停车导流、街景美化、开放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改造,激发了周边居民的消费热情。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改善,北京市商圈建设进入了文商旅多元融合发展的阶段。
第二轮改造力促商圈建设提质升级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2022年11月,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规划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在巩固第一轮改造提升效能的基础上,重点深化综合性商圈、特色街区和便民生活圈的升级改造,注重更加多元化、多层次、高品质、有特色的商圈建设。
多维提升综合性商圈,突出示范效应。随着城市发展,以购物中心为主导,集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服务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迅速崛起,不仅促进了区域市场繁荣,也催生了综合性商圈,例如北京CBD商圈、王府井商圈、三里屯商圈等。目前,受人工成本上涨、租金上涨、客流量不稳定、电商平台冲击等因素的影响,综合性商圈发展再遇新的瓶颈,盈利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改善周边环境、提高服务和产品质量、增强线下体验效果,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流入,是第二轮商圈改造的重中之重。
从国内国外众多成功经验看,一方面,综合性商圈可以通过加大建设投入,实现拓展空间、改造结构、美化环境的目的,借此进一步优化商圈功能,扩大覆盖范围。英国GUILDHALL购物中心在改造过程中增加零售体量,创建和谐宜人的愉快公共空间,巩固其作为区域重要购物场所的地位。另一方面,综合性商圈可以借助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消费体验。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内实现5G信号街区全覆盖,推动智慧商圈建设,让实体商业辐射范围更广。1此外,综合性商圈还需要持续更新业态,引进品牌首店,补齐商业要素短板,推动服务升级。SM厦门商业城引入青年生活方式集合店,聚集设计师品牌和个性时尚品牌,引进基于家庭消费的儿童亲子业态,撬动了更多时尚新消费。鉴于此,北京市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和设计作用,实现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商业资源的集中,有效提升商圈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充分发挥综合性商圈的示范效应。
升级改造特色街区,有效带动区域活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商业街区的商业层次与当前的实际需求产生错位,特色不再鲜明,吸引力下降。第二轮商圈改造针对古都风貌型、现代时尚型、文化休闲型、专业商品型四大类主题特色商业区,进行了重点规划,力求打造充满活力特色且可持续的城市街区。
在特色街区建设方面,我国多地均有围绕本地特色创新消费体验的成功案例。一方面,各地持续推进技术革新与应用,让特色街区满足变化纷呈的市场需求。广州北京路商圈拓宽传统消费模式的时空范围,将购物、餐饮、娱乐、科教、亲子等场景融入智慧商圈,给消费者带来全天候全时域的多维消费新体验。广东潮州市牌坊街步行街设立自助式电子消费区、3D沉浸式投影区、独具“潮味”的打卡区等,让消费者在领略潮州文化、拍照打卡特色展柜的同时,依照自身需求享受购物的快乐。另一方面,各地不断丰富商业业态,增加体验时长,激发街区消费新活力。北京以蓝色港湾、华熙LIVE·五棵松、簋街等为代表的特色街區,通过创造鲜明品牌、服务市民多层次消费需求,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天津持续打造意式风情街、时代奥城、老门口儿夜市、文化中心广场等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开展夜经济直播,发布夜经济消费地图。夜间经济打破了消费活动的时空限制,让消费者享有更多消费选择。未来,北京特色街区建设应根据区域特色,推动与京味儿文化和国际潮流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强商业文化IP,促成更多交易消费活动。
加快建设便民生活圈,促进大型商业融入社区生活。近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进居民点。目前,北京正在以点带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服务半径在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为目标,通过多业态集聚而形成的小规模社区商圈,其大多位于大型商圈周边。
从现阶段北京实际情况看,大型商圈周边几公里还存在便民生活圈空白,小规模零售门店、便利网点的空间分布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对此,第二轮商圈改造应加快铺设地区宜居综合体,引导商业消费空间下沉社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发展迈进。一方面,要加快便民生活圈的品质化和便利化建设,用高品质配套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法国推出“15分钟巴黎”规划,旨在打造社区综合体,居民只需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15分钟,就可以找到教育机构、工作场所、餐厅、公园等,在便利日常生活的同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通过建设复合街区促进融合发展,在加强社区互动、拓展街区文化功能的同时,活跃商业元素。新加坡推行的“邻里中心”,实质上是居民生活的一站式集散地,主要服务于居民的娱乐、购物以及餐饮三大需求,还同时设置不少公共服务内容以增加社区商业黏度,如提供屋顶花园露台供居民开展园艺种植活动;推出开放式店面,创业者可以申请低廉租金进行经营尝试等。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北京可以尝试放大购物、餐饮、娱乐等消费场景之间的联动效应,将便民生活圈建设成为集商业、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生活中心,构建居民社区生活的完整体系。
数字化成为新一轮商圈改造的发力引擎
在第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中,数字化赋能商圈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新型消费与数字经济相融合,但智慧商圈建设投入不足、数字化技术应用有待加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第二轮商圈改造应将数字化放在核心位置,在布局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以数字化方式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大措施落实力度。
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商圈智慧化转型提供保障与支撑。一是加强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大型商业设施,升级其数字基础设施配建标准,研究细化5G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标准,加快实现商圈5G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深化智慧商圈内涵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城市公共空间,推动形成数字化景观展示、导航导视、智能支付、智能停车等智慧消费生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便捷舒适、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二是推动商圈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增加服务经济应用型基础设施,并与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建设相结合,加快建设功能完善、便民优质的数字化社区消费服务网络;促进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智能外卖柜、快递柜和智能自助服务系统等智能服务终端布局。
创新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助力消费数字化升级。一是推动数字赋能场景应用,提升消费品质。充分利用各区域产业特色和优势场景资源,强化5G、大数据、AI等数字技术应用的赋能作用,以数字化驱动商圈规划运营和产品服务提质升级;鼓励探索商业元宇宙,打造多元化、交互式、沉浸式数字消费场景,建设数字化体验式商业街区,打造数字化“夜京城”商圈,提供更多更具魅力的新型消费体验。二是拓展数字技术在商圈建设中的多方位应用,提升数字经济与商圈经济融合、联动水平。打好“产业、项目、基建、场景”组合拳,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度挖掘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类。
提升营商环境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加快数智化营商环境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最新成果,加快完善全过程数字平台和全链条政策执行体系,提升企业经营便利化程度;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促进政务信息、商务信息和社会信息高效沟通,从而构建起自动模式、智慧模式的营商环境,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对商务服务流程的干扰。二是充分推进数字化产商融合。促进各类商圈产业、数字双向赋能,以高端产业技术赋能商业创新、激发业态活水,推动商业发展与周边配套产业集群交相融合,使得专业化多元化的商业消费空间成为新技术产业、新品牌首店的孵化场所;鼓励运用互联网技术,培育壮大融生产、流通、消费为一体的综合运营商,支持发展平台经济。
(本文是2021年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数字化转型视角下的智慧北京与‘两区’建设融合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DTR06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芳,牛方曲,王志强.微观尺度下基于商圈的北京市商业空间结构优化[J].地理研究,2017(9).
[2]吴忠才,柳思维.多源时空大数据视角的城市商圈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核密度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J].经济问题,2018(9).
(作者简介: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陈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