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中国大陆荔枝产业发展状况、趋势与对策
2023-04-26齐文娥陈厚彬李洁欣
齐文娥,陈厚彬,李洁欣
(1.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3.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世界荔枝生产的地理集中度很高,中国、印度、越南3 个国家的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的92%,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其中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荔枝生产区域[1]。当前,中国大陆荔枝产业的发展仍存在果园基础设施薄弱、“低效”品种占比高、劳动力短缺而导致生产成本高、保鲜技术和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内部问题,同时面临生产和市场以及营销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带来的挑战。但总体来看,中国大陆产业发展呈现向好趋势,主要表现在:政府为产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品种区域布局和区域品种布局调整持续进行,社会化专业服务发展迈向规范化与专业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始提速,新型流通方式加速发展倒逼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等。尽管2022 年受气候方面影响,但在技术支撑和营销推动下,荔枝产量和产值仍保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本研究基于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掌握的大量一手数据,客观分析2022 年中国大陆荔枝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尚存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裨益于产业未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 2022 年中国大陆荔枝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1 荔枝生产面积保持稳定,产量略有下降,低于前两年水平
国家统计部门的相关权威数据尚未公布,但根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估算,2022 年中国大陆荔枝面积52.61 万hm2,基本保持稳定;荔枝产量约222.27 万t,较2021 年下降21.02%,低于前两年水平,但全国荔枝生产连续3 年基本保持“中大年”年景[2]。
1.1.1 各生产区域生产规模以缩减为主,四川、云南荔枝产量创新高 根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报送数据,各地生产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2022 年广东和广西两省区荔枝产量缩减20%以上,海南荔枝产量基本保持不变,福建、云南和四川荔枝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四川荔枝产量增幅最大、达146.19%,其次为云南、增幅为43.15%,两省荔枝产量创历史新高(图1)。
图1 2021—2022 年全国各省区荔枝产量Fig.1 Litchi output in various provinces of China in 2021 and 2022
1.1.2 主栽荔枝品种生产规模以缩减为主,大红袍品种产量表现突出 荔枝商品化市场规模销售的品种虽多,但品种集中度水平较高,主栽荔枝品种的发展状况已代表荔枝产业发展状况的主流趋势[3]。其中,2022 年按产量排前5 名的品种包括妃子笑、黑叶、怀枝、白糖罂、白蜡,其产量之和占所辖区域总产量的72.71%,而前10 名品种(包括妃子笑、黑叶、怀枝、白糖罂、白蜡、桂味、鸡嘴荔、玉荷包、大红袍、糯米糍)产量之和占所辖区域总产量的86.05%。
从生产面积看,2022 年妃子笑的生产面积有所增加,而大红袍、桂味、怀枝、白蜡减幅明显,分别为14.84%、12.94%、12.26%、10.81%;从产量上看,除大红袍增产65.31%外,其余品种均有不同幅度的减产,如桂味、怀枝的减幅分别达57.83%和56.10%。四川省为大红袍主栽区域,大红袍产量表现突出是当地产量创新高的内在因素之一。
1.2 减产和营销对冲下,荔枝市场走势略呈上行
由于气候原因,2022 年荔枝上市时间较往年有所推迟,荔枝普遍减产,总产量回落,接近2020 年水平,但对比历史产量水平,仍算是产量较高的“中大年”。在各地积极的农产品营销推动下,消费者热情高涨,市场需求旺盛,保证了较高的上市价格,因此尽管荔枝产量有所下降,市场行情仍然保持良好的上行态势。
1.2.1 年度综合价格变动情况 中国荔枝龙眼市场价格监测与分析系统对荔枝上市期间每天的荔枝交易价格数据进行全面采集。价格调查方法是定人、定点、定时直接调查,参照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荔枝年度综合价格。其中,在计算产地地头价时,为提升价格的代表性而剔除各品种的礼品盒价格,仅对其批量运销的普通包装产品售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22 年荔枝综合地头价为15.17 元/kg,综合收购价为13.19 元/kg,综合零售价为33.00 元/kg,地头价、收购价和零售价同比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26.96%、47.54%和26.39%。
1.2.2 主栽荔枝品种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本研究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各主栽品种的市场价格。地头价方面,除玉荷包和大红袍外,其余品种价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白蜡与桂味价格大幅上升,分别上升121.05%和122.42%;产量大增的大红袍品种地头价则出现了较大降幅、下降62.45%,玉荷包地头价较往年下降9.19%。收购价方面,各品种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黑叶、白糖罂、白蜡、桂味、糯米糍等品种分别上升135.85%、155.90%、164.29%、238.58%、273.76%。批发价方面,各品种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妃子笑上升29.55%,白糖罂上升87.58%。零售价方面,各品种零售价格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其中,桂味、白糖罂和玉荷包零售价分别上升143.87%、128.52%和147.74%。
1.3 进出口量、额都出现大幅度下降
据中国海关信息网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中国荔枝及制品进出口贸易额为7 583.97 万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40.85 万美元,出口额7 443.12 万美元,净出口7 302.27 万美元(表1)。
从进口看,2022 年1—8 月,我国进口鲜荔枝2 833.95 t、同比减少90.22%,进口额134.22万美元、同比减少88.54%%,主要进口国为越南;进口荔枝罐头29.46 t、同比增长17.42%%,进口额6.63 万美元、同比增长22.13%,主要进口国为泰国。从出口看,2022 年1—8 月,我国出口鲜荔枝14 340.81 t、同比减少33.23%,出口额4 368.80 万美元、同比减少31.34%,主要出口地为中国香港、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出口量占比分别为40.32%、16.69%、10.19%、9.57%、7.96%;出口荔枝干12.17 t、同比减少18.21%,出口额7.18 万美元、同比减少11.22%,主要出口国家为意大利、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斯洛伐克,出口量占比分别为37.96%、21.77%、19.40%、9.28%、4.22%;出口荔枝罐头20 533.12 t、同比增长53.21%,出口额3 067.14 万美元、同比增长58.49%,主要出口国家为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墨西哥,出口量占比分别为46.58%、10.76%、9.33%、4.73%、3.13%。
1.4 产值增幅明显,经济效益提升
1.4.1 荔枝总产值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根据前文推算的荔枝产量数据,再结合体系产业经济团队所运行的中国荔枝市场价格信息监测与分析系统的监测数据,计算出中国大陆荔枝2022年度总产值(表2)。按地头价计算荔枝总产值为383.97 亿元、同比上升23.15%,按收购价计算荔枝总产值为333.89 亿元、同比上升71.45%,按4 ∶6 比例综合计算2022 年荔枝产值,测算金额为353.92 亿元、较2021 年上升46.52%。
表2 2021、2022 年荔枝总产值一览表Table 2 Total output values of litchi in 2021 and 2022
1.4.2 荔枝单位面积产值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综合2022 年我国荔枝产量及面积的数据,计算出我国主栽荔枝品种2022 年单位面积产值。总体来看,我国荔枝平均每公顷产量为4 720.35 kg,按地头价计算平均每公顷产值为71 610.60 元,按收购价计算平均每公顷产值为62 270.25 元。
虽然综合平均每公顷产值均有上升,但不同品种荔枝每公顷产值增减不同。根据十大主栽品种产量加权计算,按地头价计算,我国荔枝综合平均每公顷产值为78 534.45 元,比2021 年上升19.63%。其中,每公顷产值增幅超过100%的荔枝品种包括白蜡(179.96%)、糯米糍(174.23%),其他荔枝品种包括黑叶、白糖罂和桂味每公顷产值均有所上涨,增幅依次为21.64%、34.03%和7.53%;每公顷产值下降的荔枝品种包括妃子笑、怀枝、鸡嘴荔、玉荷包和大红袍,降幅依次为9.71%、19.37%、15.31%、37.37%和27.11%(图2)。
图2 2022 年荔枝十大主栽品种单位面积产值Fig.2 Output value per unit area of top 10 major planting varieties of litchi in 2022
按收购价计算,我国荔枝综合平均每公顷产值为68 291.10 元,比2021 年增长73.38%。其中,每公顷产值增幅超过100%的荔枝品种包括黑叶(113.49%)、白糖罂(137.21%)、白蜡(234.71%)和糯米糍(123.40%),其他品种包括妃子笑、桂味、鸡嘴荔、玉荷包每公顷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依次为21.39%、63.69%、7.64%、30.96%(图2)。
总体来看,部分荔枝品种呈现量价齐升的现象,如白蜡,其每公顷产值呈高幅上扬;部分荔枝品种呈现量价齐跌,如玉荷包,其每公顷产值也呈大幅下跌;其他荔枝品种或量增价跌或量减价增,基于量价升跌幅度不同,而最终表现出来的每公顷产值变动也出现不同的态势,但因收购价整体上升幅度略大,所以按收购价计算每公顷产值均呈上升现象。
2 新形势下中国大陆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产业发展面临的内部问题
2.1.1 果园基础设施较薄弱 我国有大约30%的荔枝果园建设在坡度超过20°的坡地甚至山地上,不仅对外交通不便,且果园内缺乏灌溉、施肥、喷药、材料运输等基础设施,整个生产过程全部依靠人工完成。而建设在比较平缓地点的荔枝果园,大多在1990—2000 年间建园,行、株距在6 m 以下,目前几乎都进入密闭状态,导致照光不足,管理不便,树势衰弱,结果力降低,产量低且不稳定,品质变差。近10 多年,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下,荔枝园完成间伐改造12.04 万hm2,回缩改造16.79 万hm2。尽管如此,基于立地条件和果园基础条件差的原因,荔枝果园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局面尚无根本改观,机械化水平提升较慢,修剪(采后修剪与花穗修剪)、采收、施肥等主要管理仍依赖人工,导致常规技术运用不够到位,大范围内的荔枝果园距离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2.1.2 低效品种仍约占“半壁江山”,品种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根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上报数据,体系覆盖范围内黑叶、怀枝、双肩玉荷包、白蜡等低效品种2022 年种植面积仍占总面积的50.42%,产量占总产量的47.39%,这严重影响荔枝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1.3 劳动力短缺导致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转移加速,农业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雇工难、工价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瓶颈因素。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固定观测户调研数据显示,荔枝果农中50 岁以上的人群占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年轻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另一方面年轻劳动力即使留在农村也已不愿意参与传统的高强度农事劳动。同时,人工费用在生产要素投入中的占比持续走高,直接挤压果农的获利空间。2013 年荔枝生产要素投入中人工费用占比高达40.38%。而在采摘、打药等关键荔枝生产管理环节中,部分产区还会出现雇工难甚至无工可雇的尴尬局面,这威胁着荔枝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迫使荔枝产业向资本技术型生产方式逐步变革。
2.1.4 荔枝保鲜技术未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近年来,中国在荔枝采后处理与储运保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目前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普遍采用冷链流通技术,基本满足消费需要,但断链现象频发从而影响消费者体验;传统流通领域仍采用冰块贮存保鲜方式,导致荔枝货架形象不佳且货架期较短;出口领域普遍采用硫处理技术,虽然基本满足长距离长时耗的运输需要,但是经此技术处理的产品货架形象明显缺乏消费吸引力,严重影响了荔枝国际终端市场形象以及市场的拓展。
2.1.5 荔枝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 当前中国荔枝销售以鲜果销售为主,加工率较低。受鲜果年总产量变动影响,荔枝原料成本高、加工期限短、加工品种少、适销对路的加工产品少,全国荔枝实际年加工量约12 万t,仅占全国荔枝总产量的5%左右。原有高附加值产品(如荔枝酒)加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差,加工效率较低,导致附加值不高,荔枝特色果品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当前我国荔枝加工品种单一,以荔枝干、荔枝罐头等初级加工品为主,尚无市场化的精深加工产品出现,产业链短,增值赋能弱,难以分散、缓解荔枝鲜果大规模集中上市的市场压力,影响农户增收。
2.1.6 产业影响力大、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组织缺乏 荔枝产业目前仍属于离散竞争市场,产业集中度较低。尽管近年来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不断涌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荔枝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但是这些企业或组织大都规模有限,实力偏弱,辐射示范效应和带动引领能力不强。不管是在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都缺乏成规模的组织带动,特别是兼涉生产流通领域的有市场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屈指可数。分散经营的产业现实制约了荔枝产业生产与市场的密切对接,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制约,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进缓慢,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产业链整合难度大。
2.2 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
2.2.1 气候异常加大荔枝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荔枝是典型的热带果树,其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较大,气候变化异常等自然灾害对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荔枝生产周期中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有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台风、阴雨和突发暴雨等,且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自然灾害种类和影响程度难以预知。近年来气候异常已具有常态性和无法预测性的特点,加剧了荔枝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低而不稳的产量和波动的市场价格,使得果农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给荔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2 产量常态波动累加传统流通方式放大了荔枝市场风险 荔枝产业存在严重的“大小年”问题,量增价跌和量减价增的市场波动经常导致产销失衡。虽然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提升,这种情况稍有缓解,但由于产量波动而引致的市场波动仍然鲜明。同时,由于荔枝销售仍以传统的批零流通方式为主,流通环节多,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不健全,往往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小散农户缺乏议价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放大了荔枝市场风险。
2.2.3 营销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给荔枝生产经营提出挑战 持续3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荔枝生产经营中营销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荔枝全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包括产前生产资料的运销、产中管理和产后处理阶段劳动力的供给、分销商产地采购、贮存运销以及批发零售环节的正常运行,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增加了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了经营效率。而国际贸易方面受到的影响更大。
3 中国大陆荔枝产业发展趋势
荔枝主产区(海南,粤西、粤中和粤东,桂南和桂东南)地位仍然巩固,云南高原地带立体生产和四川合江特晚熟等特色产区逐步形成。荔枝果园生产机械应用加速,智慧果园建设开始受到重视。
3.1 政府对荔枝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为产业发展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牵头于2021年5 月成立“全国荔枝产业联盟”,参与举办“中国荔枝开采节”“中国荔枝产业大会”“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等活动,推动荔枝产业科技赋能和顺利营销,取得良好成效。其中,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共收到农业农村部荔枝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单位、体系荔枝试验示范基地、各省荔枝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参评主体寄送的荔枝样品69 份,经过指标检测、综合指标评比、专家组打分和分数核算等评比过程,评选出金奖4 个、银奖7 个和铜奖11 个[4],带动了荔枝果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效益提升。
广东省在荔枝产业相关工作中持续发力,政策计划不断迭代升级。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打好产业、科技、文化和影响四张牌,组织开展“荔枝12221 市场营销活动”,推动由荔枝林变荔枝园,推动建设荔枝特色小镇。目前,全省建设有1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9 个荔枝专业镇。中国荔枝产业大会连续落户广东,广东充分利用产业大会影响力,提升荔枝全产业链实力,巩固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数字化程度不断升级,高标准“五化”果园、荔枝田头小站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通过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数据正逐步成为广东荔枝流通的新引擎。
3.2 生产方式逐步向资本技术型变革,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农业科技政策和支持政策力度加大,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升市场消费能力。荔枝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标准园、热作示范园和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在单产、品质等方面树立起产业标杆。产业经营中人工费用的持续提升倒逼果农改变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荔枝果园管理机械化与精细化相结合,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1]。据体系调查,全国荔枝园新增农机具数量约8.5万台(套)。“新农民”加入到荔枝产业,将进一步提升荔枝产业素质。在多重作用下荔枝产业将向资本技术型生产方式逐步变革,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3.3 品种区域布局和区域品种布局调整持续进行,产期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基于品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季节性供求不平衡、特优鲜食品种比例偏低等产业现实,近年来荔枝品种结构调整得到有力推进[5]。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统计,荔枝高接换种技术应用最多地区集中在广西钦州、玉林,广东茂名、湛江等主产区[6]。自2009 年体系成立以来,所覆盖产区内荔枝高接换种面积达到6.13 万hm2,其中2021 年高接换种面积约0.69 万hm2。
随着高接换种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优质新品种收益的增加,高接换种示范果园示范效果逐步显现[7],将驱动荔枝高接换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荔枝品种结构调整的步伐。需要注意的是,在品种结构调整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品种在不同生产区域上市期的合理性、差异性和承接性,考虑全产业链中品种结构的功能性分布,避免在新品种格局下再现同质化竞争[8]。
3.4 社会化专业服务队伍日益壮大,服务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及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根据体系调查数据,全国单个荔枝园的平均面积约1.27 hm2,而0.67 hm2以下的荔枝园占比高达70%以上,因此分散经营仍是荔枝生产的主流状态[5]。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很多单个荔枝园面积扩大到近1 hm2至15 hm2,逐步向规模化经营发展[9]。
在广东茂名、阳江和广西钦州、玉林等主产区连成片的小型荔枝园,为荔枝产业技术的社会化专业服务提供了基础。近几年社会化专业服务的发展不仅缓解劳动力需求压力、降低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荔枝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5]。体系调研数据显示,93.3%的荔枝果农存在生产环节外包行为,从荔枝各生产环节来看,施底肥环节外包比例为78.6%,疏花环节为42.6%,除草环节为66.6%,打药环节为84%,追肥环节为72.6%,灌溉环节为18%,疏果环节为12.6%,摘果环节为79.3%,整形修剪环节为75.3%,环割环节为59.3%[10]。社会化专业服务发展趋势将得到延续并加强。
3.5 荔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始提速,产业链条和多功能性不断延展
靠近都市圈的荔枝果园开始从单纯的荔枝生产园向荔枝生态、采摘、休闲公园转型,如广东增城仙村镇基岗村等地提出打造“荔枝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并付诸行动。加工品方面,富GABA荔枝混合果汁产品、含荔枝果肉(酱)焙烤休闲食品、荔枝酸奶果粉及泡腾片系列产品等多元化加工品得到大力推广[1]。多样化的服务团队,如策划、信息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等已融入荔枝产业中[11]。“全国荔枝产业联盟”和“广东省荔枝产业联盟”的建立,力求实现生产者组织化,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创新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机制,建立共享平台和提供生产性技术服务,为产业共享信息,联合开展市场形势分析研判、市场营销和品牌打造等提供良好的平台[1]。广东省政府对荔枝加工高度重视,拟投入1.5 亿元,由广药集团牵头制定了《广东荔枝千亿时尚产业发展136 方案》,拟通过打造广药王老吉广州从化荔枝产业总部及茂名·高州荔枝产品生产总部,形成双总部模式引领带动荔枝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项目投产后年鲜荔枝加工量将达到5万t 以上,年加工产值达到5 亿元以上。
3.6 新型流通方式加速发展,倒逼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构建经济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政策推动下,随着预冷、分级、冷藏、冷链运输技术的日益普及,我国荔枝产业的物流处理和冷链贮运能力显著提升,荔枝电子商务营销发展迅速[12],社区电商的发展尤为值得关注。多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完善和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传统荔枝产业,推动产业从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倒逼产业升级。这种作用将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生产组织化水平提升;其次是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提升,产品品质要求提高;其三是加快产品分级推广应用步伐;其四是产业内和产业外资本进入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冷链物流水平[13];其五是提高从业人员市场意识,驱动品牌化发展[5]。
4 中国荔枝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荔枝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布局。
4.1 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制度环境
产区各级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统筹分析,高起点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系统化的荔枝产业发展规划[14],支持种质资源开发和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扶持发展壮大产业经营主体、制定政策性保险制度,健全产业流通体系建设等,理顺产业发展的制度架构,为荔枝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15]。
4.2 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链整合系统
产前环节构建高效灵活的技术研发体系和高效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建立区域性品种研发和改良中心,关注特优品种的培育,加强荔枝品种知识产权保护[1]。
产中环节推动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继续优化区域品种结构,建设高标准示范果园;鼓励多种形式生产组织机制的构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推动果园向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和数字化转型[16]。重视荔枝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做好品控管理。
产后环节在做好采后品控管理基础上,构建多元化销售渠道,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荔枝加工业多元化和向纵深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拓宽和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4.3 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培育品质优异、特早特晚熟、高抗性新品种[17]。收集与深度挖掘利用种质资源,开展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和基因鉴定研究,研发芽变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高品质、特早特晚熟、高抗性(耐高温、低需冷量、易成花坐果、抗病虫、耐贮运等)新品种。
探明荔枝“大小年”结果的形成机制和调控技术。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下荔枝生物学响应机制、“大小年”的碳素营养代谢特征、树体与土壤营养需求原理等进行深入研究,探明其形成机制,找到适当的调控方法,稳定荔枝生产[17-19]。
机械机具研发和节本增效技术集成应用。加快荔枝园开沟施肥、喷药、灌溉、修剪、环割(剥)、疏花、除草、采收、果实去梗、分级、去果皮去果核机械及包装新设备等关键环节的适用机械机具研发、引进和选型。推进与农机具相适应的果园农艺条件研究和行距及树形改造[17]。通过节本增效技术的集成应用降低劳动力短缺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绿色生产科技研发以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深入研究病虫灾害发生规律,研发病虫灾害预测预报技术以服务精准施药,完善病虫灾害的综合防控技术等,建立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17]。
采后贮运保鲜、加工技术研发实现保值增值[17]。研发克服荔枝采后极易变色、变味和变质缺点的保鲜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丰富加工产品类别,利用好加工副产物,提升产品附加值。
4.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素质
荔枝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批高质量的经营主体和专业人才[20]。荔枝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荔枝产业发展的主力军[11],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与纽带。
在传统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之外,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营人员市场知识与管理技能的培养与培训,包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5]。
4.5 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支撑体系
建设提供专业化农技服务、采摘和高接换种等生产服务的社会化专业服务队伍,提供安全快捷经济的物流服务专业队伍,提供包装设计、策划推广、品牌塑造、价值提升的营销咨询专业团队,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服务商,提供经营管理中专项咨询指导的专业团队。
4.6 产业大数据建设与信息整合分享
着力打造服务于安全、优质、丰产、高效产业发展目标,聚焦于生产环节,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农业”。整合产地环境生态、生长发育、生产管理大数据,构建其关联分析模型,链接专家系统,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服务。构建产业环境与资源、产业管理和产业市场大数据,特别是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市场分布、服务支撑体系变动等信息。
通过产业大数据,将农资供应、果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联结成有机整体,对所涉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21],实现产销纵向联动,不同产业主体横向协作,促进产业链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