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出土宋代绿髹漆钵的制作工艺研究

2023-04-26王子尧张国庆李一全束家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漆漆膜漆器

王子尧,王 娜,雷 勇,谷 岸,张国庆,李一全,束家平

[1. 扬州博物馆,江苏扬州 225125; 2. 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扬州博物馆),江苏扬州 225125;3.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 4. 无锡市文物保护中心,江苏无锡 214092]

0 引 言

宋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漆艺发展的第二个巅峰。宋代漆器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兼备实用与美观的特点,造型或简洁,或起棱分瓣,线条柔美圆润,轮廓洗练大气;漆质坚实致密,色泽温润,古朴高雅。

宋代漆器的主要工艺有素髹、描金堆漆、戗金和雕漆等。素髹是最具特色、最为盛行的一种宋代漆器装饰技艺,其以单色髹漆为主,通体无装饰,主要有内外同色漆器和内外异色漆器两类[1]。异色漆器一般为内外两种颜色,以黑、褐、朱红、金色较为常见,如外金内朱、外黑内褐、外黑内朱等。

李晓远等[2]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对六件宋代温州漆器的成分结构以及工艺进行了剖析,表明其漆膜成分为大漆,红色漆膜的呈色成分为朱砂,黑色漆膜的呈色成分可能为炭黑;杜靖等[3]以南宋剔红葵口圆漆盘为例,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漆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漆盘胎体为杉木,髹漆方式为红-黄-黑-红-黄剔红五层髹漆,并开展了盐分检测脱除和微生物病害调查与防治;王倩茜[4]则从素髹漆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对宋代漆器进行了探讨。然而,由于宋代绿髹漆器出土极少,其相关制作工艺的科学分析较少。

2012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八士镇几座宋代墓葬进行发掘,出土20件保存较好、品相精美的素髹漆器。其中一件绿髹荷花形漆钵,造型典雅、光泽温润,尤其是其绿髹色泽,极具艺术气息,是极为难得的一件“绿沉漆”出土实物,为研究“绿沉漆”漆器的髹漆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分析样本。

绿髹荷花形漆钵(M2:2)(图1),口径13.5 cm,腹径14.4 cm,底径7.6 cm,通高7 cm。木胎,六瓣荷花形,器身弧曲,棱线明显,敛口,鼓腹,外底微内凹。内髹朱红色漆,外髹绿漆。钵底中部有一圆孔,在底外部用朱漆写“爪”字(图2)[5]。漆钵通体饱水,存在胎体轻微残缺、裂隙,漆膜残缺、起翘等病害。本研究试图从微观结构与成分角度,利用三维视频显微系统、激光显微拉曼光谱、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等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此漆钵残片进行科技检测,以探究其制作工艺,为建立中国古代漆器标本库与分析检测数据库提供文物样本,并为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图1 荷花形漆钵(M2:2)

图2 荷花形漆钵(M2:2)底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荷花形漆钵(M2:2)口沿部位残片,木胎,内髹朱红色漆,外髹绿漆。样品未经其他保护处理,且埋藏环境较好,对文物样品污染小,可保证此研究的定性分析。样品形貌特征见图3。

剖面样品的制备:将Technovit 2000 LC丙烯酸树脂倒入模具约1/3高处,放入紫外光固化机固化约20 min;然后将漆器残片样品放置在模具中已固化树脂表面,再次倒入丙烯酸树脂至模具2/3高处并紫外固化约20 min;最后加入固化剂固化约10 min。待固化完全后,依次在320、1 500、3 600、6 000、8 000、12 000号砂布上打磨出样品剖面并抛光至镜面效果。

1.2 实验仪器

Hirox公司HI-SCOPE Advanced KH-3000型三维视频显微镜,配备MX-5040RZ镜头。

Leica 4000M型反射光显微镜。

RENISHAW inVia2000型显微拉曼光谱仪。仪器配备自动载物台及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配备532 nm、638 nm及785 nm激光光源。

日本Frontier公司EGA 3030D型热裂解仪,结合美国Agilent公司7890/5977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四极杆质谱仪,电子轰击源,电离源能量为70 eV。

依据公式(2)对运动过程进行受力仿真分析,得到摩擦力f1随角度φ(φ∈[0,2π] rad)的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1.3 实验方法

1) 使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在不同倍数下对样品断面及表面进行光学显微观察与拍照。

2) 使用Leica 4000M型反射光显微镜观测已制备好的剖面样品的层次结构。

3) 显微拉曼光谱分析选用532 nm、638 nm或785 nm激光光源,功率不超过1.5 mW,曝光时间10 s,积分次数一次。

4)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在漆膜非断面处、受埋藏环境影响小的部位挑取少于1 mg的样品,将其与5 μL TMAH甲醇溶液放入样品舟,然后直接放入热裂解仪石英裂解管。样品裂解温度为500 ℃,保持0.2 min,样品甲基化反应可在裂解反应进行的同时完成。采用分流进样,分流比1∶20。载气为氦气,流速1.0 mL/min。热裂解仪与气相色谱接口温度为300 ℃。GC进样口温度为300 ℃;色谱柱初始温度为50 ℃,保持2 min,柱温以4 ℃/min从60 ℃升到300 ℃,保持15.5 min。质谱离子源温度230 ℃,四级杆温度150 ℃,采取全扫描模式,扫描范围为10~600m/z,质谱识别数据库为NIST libraries。

2 结果与讨论

2.1 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分析

使用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对样品截面直接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漆钵残片的结构由内至外分别为木胎→漆灰层→红色漆膜以及木胎→漆灰层→绿色漆膜(图4)。对绿色漆膜表面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在高倍镜下进行观察发现,可明显辨识出黄色颗粒状物质(图5)。

图5 绿色漆膜表面

将漆器切片使用丙烯酸树脂包埋后经Leica 4000M型反射光显微镜观察,图6是绿色漆膜在可见光源以及紫外光源下的切片照片。由图可知,绿色漆层厚度约为28 μm,绿色漆层与漆灰之间可隐约看出有一层分布不均匀的有机材料,其涂抹目的应为使用细漆灰进行找平。图7是红色漆膜在可见光源以及紫外光源下的切片照片。由图可知,朱红色漆层(面漆层)厚度约为70 μm、橙红色漆层(底漆层)厚度约为20 μm;橙红色漆层与漆灰之间有一层分布不均匀的有机材料,应为细漆灰找平所涂抹,与绿色漆膜观测到的一致。

图6 绿色漆层

图7 红色漆层

2.2 显微拉曼光谱分析

图8和图9分别是绿色漆膜与红色漆膜的拉曼光谱图。绿色漆膜的拉曼光谱在137.3、156.8、203.4、293.8、313、356.8、385.2 cm-1处有拉曼峰,与雌黄特征峰基本一致[6];红色漆膜的拉曼光谱在255 cm-1处有拉曼峰,与朱砂特征峰基本一致[6]。这两种矿物颜料通常研磨为细小颗粒,调入大漆内制成色漆对漆器表面进行髹饰,此结果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漆膜中的细小颗粒相印证。

图8 绿色漆膜拉曼光谱图

图9 红色漆膜拉曼光谱图

2.3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图10所示分别为漆钵样品绿色漆膜、红色漆膜以及漆灰的Py-GC/MS分析谱图。表1所列为谱图特征色谱峰组分识别结果,由于采取了在线甲基化技术,极性裂解产物所检测到的均为其甲基化组分。

根据Py-GC/MS分析结果,在绿色漆膜、红色漆膜、漆灰中均检测到系列一元羧酸、二元羧酸,表明样品中含有干性油,其中在绿色漆膜、红色漆膜中还检测到苯衍生物,进一步说明其所含干性油为熟桐油[7];在三个样品中均检测到系列烯烃、烷烃,以及苯、苯酚衍生物和中国大漆漆酚(1,2-二甲氧基-3-十五烯基苯和1,2-二甲氧基-3-十五烷基苯),表明样品中含有中国大漆[8];此外,在绿色漆膜中还检测到了四甲基靛蓝、四甲基靛红、三甲基靛蓝等靛蓝裂解产物,说明绿色漆膜中含有靛蓝。

图10 漆钵样品绿色漆膜、红色漆膜以及漆灰Py-GC/MS分析谱图

表1 漆钵样品绿色漆膜、红色漆膜以及漆灰的Py-GC/MS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绿色漆膜、红色漆膜中主要有机组分都是熟桐油和中国大漆,其中绿色漆膜含有靛蓝,结合拉曼光谱测出绿色漆膜中含有黄色颜料雌黄,可推断绿色漆膜的色调是由靛蓝与雌黄调配而成;此外,漆灰所含植物油和中国大漆,应该是用作漆灰胶结材料。

2.4 木材种属鉴定

将胎体残片进行切片观察(图11~13),其木材生长特征表现为早材至晚材缓变,晚材带窄,轴向薄壁组织星散状;径切面轴向管胞具缘纹孔1列,木射线单列,偶见2列,交叉场纹孔杉木型(1~3个)。根据如上特征初步判断该木材种属为杉木属(CunninghamiaR.Br)[9]。

图11 横切面

图12 径切面

图13 弦切面

2.5 讨论

据学者研究,现一般认为“绿沉漆”出现于魏晋时期。古代文献中常有相关记载,由于其温润碧玉、不拘一格的特质,颇受当时上层社会以及文人墨客的推崇。东晋王羲之在《笔经》中记载,其得到友人赠送的绿沉漆竹管毛笔时不甚欣喜、珍爱有加:“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为宝也。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10]

红与黑历来是我国传统漆器的主题色调,而“绿沉漆”的出现和盛行则是漆器颜色演化历程中的一个亮点。它不仅是对主流漆器颜色本身的挑战,同时也代表着当时工艺技术的突破。“绿沉漆”是一种暗绿色漆,如物沉在水中,其色深沉静穆,故名“绿沉”[10]。《髹饰录·坤集·质色第三》一章所载:“绿髹,一名绿沉漆,即绿漆也。其色有浅深,总欲沉。”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采绘法》涉及调合服饰器用颜色时,多次用漆绿调色:如“柏枝绿,用枝条绿入漆绿合。黑绿,用漆绿入螺青合”;“鸭头绿,用枝条绿入高漆绿合”[11],表明古代有使用植物染料调制绿漆;王世襄先生在《髹饰录解说》中也总结了史料中关于绿沉漆调色的记载,例如“以藤黄合靛青”“用臭黄、韶粉调配‘合粉漆’”、“使用毛蓝和石黄调配绿漆”等[12],表明其“绿漆”之颜色也有使用植物染料与矿物颜料混合调制而成。

对于此类宋代漆钵,一般以黑褐色或朱红色居多,其胎体制作方式通常为薄木片圈叠胎,黑色漆膜多以炭黑或铁黑作为呈色颜料,而朱色则以朱砂作为呈色颜料。绿髹素色漆器在全国出土极少,现存的“绿沉漆”实例仅1959年江苏无锡黎明村出土的一件宋代“真大黄上”扁圆形漆盒[13],而本次实验中此件宋代绿髹漆钵造型精美、淡雅大方,无疑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稀世之珍。故此次分析检测,也是首次对宋代“绿沉漆”出土实物进行工艺研究。此件绿髹漆钵其胎体虽未进行内部结构扫描,但根据木胎残片厚度以及经木材种属分析其为杉木属的结论,结合其他学者之前的研究经验,判断其胎体制作方式仍为薄木片圈叠胎。通过仪器分析,发现其绿漆的调制方式与之前其他颜色有所不同,是以矿物颜料雌黄与植物染料靛蓝混合调配而成,这也与以上所述王世襄先生在《髹饰录解说》总结的史料中记载相印证[12]。

3 结 论

1) 此漆钵以杉木属木材为胎体,经过批灰、髹底漆、髹红色以及绿色面漆的工序制作而成。

2) 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漆液为大漆,在调制面漆时添加了熟桐油作为助剂,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其抗虫防腐性能以及改善表面的光感效果。

3) 漆灰中含有植物油和中国大漆,应该是用作漆灰胶结材料。

4) 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这在中国古代漆器制作中较为常见。而绿色漆膜的呈色是由雌黄和靛蓝调配而成,这是宋代“绿沉漆”漆器呈色颜料的首次鉴别。由于现存出土“绿沉漆”漆器极少,故此次分析所得的绿色漆膜颜色调制方式是否代表就是古代“绿沉漆”髹饰工艺,还有待以后更多的出土实物分析验证。

5) 宋代漆器在我国漆器发展历史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宋人沉稳内敛、温文尔雅的社会风气,使得宋代漆器更显婉约清秀、质朴典雅,是漆器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股清流。此件“绿沉漆”漆钵,一方面体现了宋人追求“谦谦君子”“以玉比德”的审美趋势,另一方面打破了古代漆器红黑两色对比鲜明的传统,更显示出宋人的独具匠心。

猜你喜欢

大漆漆膜漆器
重庆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汽车重涂漆膜质量的检验方法
一种超级流平的PE白底的配方设计
蒲美合作品选
润滑油漆膜的成因及其消除方法
稳定漆膜厚度与降低电泳漆消耗的关系研究
漆器收藏三问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漆器匠人坂本雅彦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