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媒体的新文科智慧课堂教学探索
——以“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2023-04-26苏喜庆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科智慧课堂教学

苏喜庆

(河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融媒体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打造智慧课堂创造了新的契机,也为智慧教学提供了策略指引。“融媒体实现了多媒体的有机集成。在融媒体中完全覆盖了图像、图形、文本、语言、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融媒体’体现的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信的立体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自身的全面互融。”[1]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的融媒体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元媒体成为有机融合的载体,如智慧黑板、电子触控屏、手机、ipad以及广播、电视、电子阅读器、传统黑板等,这些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设备,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模式与方法、课堂效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可以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教育多元资源通融、线下课堂在线上课堂和第二课堂内容兼融、教与学互融、理论与实践共融的新型智慧教学实践模式。在融媒体视域下,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可以为破解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实践思路。

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着六大变革方向:“一是公平和可持续地享有高等教育;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三是推动跨学科、超学科的开放和交流;四是提供满足青年和成年人终身学习需求的途径;五是构建内容多样和方式灵活的综合学习体系;六是技术赋能高效的教学与研究。”[2]这为融媒体时代新文科打造“一流金课”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也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并且强调:“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建设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高校课堂,努力构筑以‘交互发展、共同创新’为旨归的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新系统”[3],这也为今后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需要充分吸收现代化教育理念,凸显系统性、智慧化和创新型特点,从教学主体的个性发展与共同发展出发,强化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新文科智慧课堂的升级与改造

新文科智慧课堂教学面临着文科综合知识体系和传授机制的全方位建构,它不仅涵盖文、史、哲、法、经、教育、艺术、体育等具体学科知识,也突出强化知识内部的互联、互通、互渗、互动和互鉴。新文科知识的丰富性和互动性迫切召唤着现代智慧课堂的建构,提供融汇贯通的平台,兼顾知识传递与人文修养,全面筑牢学生的文化根基,培养人文情怀,建塑完满人格,汇聚民族精神与力量。“新文科应该是一个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贯彻新理念、兼容新学科、结合新技术、引入新资源、搭建新载体、运用新手段、实施新模式、开辟新路径,以培养厚德操、高格局、广胸怀、宽视野、博知识、强实践、善创新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培养体系。”[4]基于新文科的教育理念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任务,高校对于传统课堂的智慧化升级与改造势在必行。“智慧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综合运用”[5],融媒体为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文科智慧课堂可以基于新文科的整体科学设计架构来展开,借助融媒体来整合信息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由于“媒体的使用是对学习资源的系统利用,是依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的决策过程”[6],高校文科教师可以依托多元媒体信息平台,建构起知识传输的通道,突破传统课堂与新媒体智慧课堂资源库的信息壁垒,基于课堂动态数据分析和“云+端”的应用,对传统课堂进行升级和改造,建构起高质量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质量是学生知识能否融汇贯通的关键。传统课堂偏重于知识传授的质量,也就是注重教师的“教”,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掌握程度,而往往忽视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主体能力培养。智慧教育的关键在于依托现代学习理念,提升高阶性的教育质量,引导学生从初等的知识掌握和理解,上升到高阶性的知识综合性评鉴和运用。文科知识具有知识由低到高的层级性特征,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初级目标,但从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来看,引导文科学生突破学科边界抵达更高层级,实现知识的高阶性运用显得尤为迫切。钱学森先生指出,智慧教育的核心是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7]。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黏合新旧媒体进行新文科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媒体助力。海量教育资源可以模块化地集结在融媒体客户端和智能APP上,学生可以根据视窗浏览、知识导航、自主搜索和资源组合,建构自主化学习知识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向接受的模式。

(二)构筑新文科智慧育人平台

融媒体技术可以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学习平台,促进新文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并进一步挖掘传统学科的内涵,通过超链接将知识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如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因其具有综合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文论作品、文学理论规律探索的课程特点,适于采用创设融媒体情境、激活传统课堂育人的方式,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文科智慧课堂知识模块,开展专题化、模块式教学,例如:在新媒体文学评论鉴赏、虚拟场景搭建、线上线下演艺与文学创作、评论等知识模块,借助融媒体辅助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文艺传播学等阅读资源,开通线上理论交流分享空间,鼓励学生在互动区形成研讨话题,加强阅读体验的在线交流,从而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融媒体智慧课堂通过课件资源库的有效供给、课堂知识模块的多元媒体输出,为现代高校协同完善课堂教学环节、拓展知识视野提供了教学范式借鉴,为培养智慧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有学者指出“‘智慧人’的培养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智慧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智慧课堂正是以此为目标指引和价值取向。”[8]新文科“智慧人”需要有宽广的知识背景和知识搜集、整理、存储与分析、加工、应用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够采用融媒体完成学科知识的“守正”与“创新”,更需要从融媒体中找寻个人的职业定位、知识创新应用前景,达成课堂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的时代适应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激发课堂教学改革活力

文科知识虽然属于偏重理论性的质性研究,但可以通过融媒体提供的数码文字、声音、图像等感性形式来传递理性内容。融媒体时代的课堂教学已经从单一教具转变为多元信息的接收模式模式,可以通过音画共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当代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而形成的交互式多媒体系统,可以同时以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维形式从不同侧面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为师生的教学即课程的实施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9]因而,进行智慧课堂的融媒体化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总之,通过全面探究高校新文科课堂教育中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态势,能够为高校新文科智慧课堂开展改革实践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根据新文科课程特点,通过探索“融媒体+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建构起融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学生考核方法、教师评价方案等;利用融媒体平台提高课程的挑战度,扩大知识的容量,扩充学生的视野,优化课堂教学的程序和布局,开拓学生融入创新创业的能力,为持续提高新文科类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策略支撑。

二、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

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助推。融媒体作为一个更为广阔的信息源通道,为破解现代课堂教学中的痛难点问题提供了“智慧”思路。

(一)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从目前文科课堂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六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线下课堂日益受到“时空”局限。高校课堂时空固定,学生参与空间受限,传统的教学场景固化了学生的知识接受思维,单向度的接受和单向度的知识产出限制了知识生产的视野。“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现象较突出。师生互动效果差,师生交际的时空受限,深度交流的渠道不畅。

二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比较陈旧。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现代媒体设备使用率低,仅限于课件展示。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主动应用新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和步骤比较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面窄,积极性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融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推动着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方面的革新。传统以授课为主的教学设计已经落伍,能够载入音视频资料、电子书等拓展资源的创新型教学设计日益受到学生的追捧。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形式亟待革新,如何加强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分享成果成为新的课题。

三是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传统文科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由于文科知识重理论和案例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较少,课堂也大多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图文呈示法等单一模式来组织教学,缺乏学生的充分参与时机和合作探究的深度开展空间。伴随着新媒体涌现出的“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以及对分课堂、BOPPPS、PBL、TBL、CBL、5E等教学模式,可以依托融媒体平台为教学提供更多“同课异构”的教学范式。例如,大部分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老师独立完成整个教学工作,较少涉及“新文科”不同课程的内在体系性与外在的关联度,例如该课程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乃至社会学、哲学之间的协同教育效应往往被忽视,重学轻思,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此时就可以通过引入融媒体知识资源库来及时扩充课堂的知识容量。

四是存在“持旧不新”或“弃旧唯新”极化倾向。部分高校文科教师“持旧不新”,缺乏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固守传统教学模式,教案缺乏更新,现代媒体较少使用。部分青年教师“弃旧唯新”,完全依赖新媒体教学资源,缺乏创新性应用的意识;课件完全采用PPT演示形式,几乎整堂课没有板书设计,整体教学过程过于单调、呆板、沉闷,且大多知识点仍然以要求学生识记为主;教师缺乏高阶性和文学知识综合评鉴能力的引导,学生平时学习的效果和过程性成果得不到认可,导致学生考试靠突击,期末成绩“定终身”,更谈不上理论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能力拓展。

五是在教学媒体使用方面缺乏“度”的考量。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在教学软硬件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使用方面把握的“度”上缺乏整体清晰的设计,缺乏在媒体使用率、配合度、教学贡献和学生接受效度等方面进行效度评价。在融媒体语境下审视课堂改革,传统文科课程体系的封闭性、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评价的单一化、实践实训环节的薄弱化等痛难点问题如何在融媒体加持下得以破解,课堂教学评价如何得到全面科学的反馈和激励,这些都给新文科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

六是课堂教学平台亟待搭建。从高校课堂教学应用平台来看,一方面,现代媒体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微助教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雨课堂”“青鹿智慧课堂平台”等新兴在线课堂媒体平台,可以便捷地直通移动客户端,可以轻松地完成学生互动参与、线上线下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从学生主体来看,学生对现代网络依赖性愈来愈强。因此,如何合理调度多元媒体的深度融合、建构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应成为重点破解的难题。培养文科学生利用融媒体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提高文学创造、创新和创意能力则应成为智慧课堂改革的重心。

(二)课堂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新文科课堂教学改革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时期的一场“质量革命”,这场变革意味着首先要在课堂教学变革中破局。新文科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课堂授课内容点多面广,且对学生的大脑思维有一个从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认知的渐进影响过程,这就更加需要有多元媒体调动学生的感知,激活学生对文科知识的领悟。有学者指出:“针对目前大学生在欣赏中视觉大于听觉的现象,教师要丰富对作品的思维形象力,尤其对于课上有些篇幅较大的作品,尽量运用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完美的视听体验,声画结合,这样会达到耳目一新、柳暗花明的内心满足感。”[10]融媒体智慧课堂依托多元媒体的平台优势,可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提供多元视听和阅读资源,调动和激活学生全脑思维,为学生在课堂内容提供课堂相关知识择选的领地,变传统“灌输式”课堂为“自主式”“自助式”课堂。新文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不是传统知识的拼接、集合,而是深入挖掘内在的知识关联度,实现文科知识的转型和升级。例如传统文学课堂偏重于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而较少讲授新媒体文学创作内容,如科幻文学、网络文学,而这些有别于精英文学传统的文学新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新文科的知识融合点。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可以将文学叙事技巧与现代科技元素融为一体,通过智慧课堂导读,使学生对于后工业时代的文明与远古文明的交流有新的感知,对于新科幻叙事策略有更深入的审美感知。因而,相对于传统教材知识定型化和案例滞后性的特点,教师依靠智慧课堂创新,广泛搜集课堂教例,温故旧知,吸纳真知,引导新知,具有重要的文科课堂改革意义。

(三)融合“双主”理念的媒体破局

融媒体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课堂教学中多元主体(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等)的作用,实现有机联动,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固定时空和固化模式,实现多元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学实践创新活动来唤起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轻松、愉悦、活跃地与教师进行理性和感性的交流[11]。因此可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理念,设计教法与学法:(1)在融媒体平台设置两套课件。一套用于课下预习,一套用于课上讲解,便于开展“点拨启发法”。(2)建设课堂同步资源库,上传有本课程相关音视频案例资料、经典文学资源、微课资源、前沿知识资源等,便于开展“案例教学法”。(3)通过点答、互评、分组讨论等环节,便于开展“合作探究法”。(4)将传统板书设计与智慧平台、教室智慧屏显示的知识结构有机融合,实现“媒体优势互补”。(5)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等教学形式,延伸课堂知识应用链条,鼓励学生参加网络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实践活动。为了让“死”的教学变成“活”的教学,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9]在融媒体智慧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全脑思维,调动视听嗅味触的综合感知,形成理性认知,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完成知识建构。在这个融媒体平台,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真正的参与者,主动反思已知,探索未知,建构新知。通过融媒体课堂小测验、小游戏、小分享、小调研等微课堂活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会及时地反馈在融媒体数据平台上。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古代文论,有的同学喜欢西方文艺理论,教师就可以根据反馈精准地把握学情,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四)实施多元信息互动式教学

融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机智性,实现“课堂—课程—教材—研修—拓展”的多向度信息交流互动。“教学机智带给智慧课堂的最大益处在于,使其关注教学中的现场情境,关注情境中师生双方的感受和反应,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一段富有意义的生活。”[12]融媒体可以及时捕捉教学动态、学生关注度和时长,灵活机动地传输有针对性的、新文科关联度高的信息,让学生沉浸于虚拟学习情境,更好地领会知识。在信息筛选方面,学生也具有更加灵活的自主选择性。文科学生在云平台选课时不再盲目选择,或者纠结于为修够学分单向度选课,而是根据云平台课程的提前预习和内容提示,结合自己的文科知识建构基础、未来职业理想进行综合测度自己的选学课程等级,根据数据分析提供的建议来选择新文科课程,建构属于自己的大文科知识体系,拓宽参与社会人文建设的格局,提升解决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能力。智慧课堂着眼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实施融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新文科教育,便于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形成“融媒体+新文科教学”新形态。可以借助融媒体“微助教”辅助教学软件,实现“三融合”(融合多元媒体,融合创新方法,融合课堂内外),有效链接电脑、智能移动终端、教室智慧屏等互联网设备,深度融合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拓展线上与线下教学实践空间,实现“五同步”(线上预习与线下接受同步、课内指导与课外实践同步、知识延伸与能力拓展同步、效度评价与反馈同步、一线课堂与第二课堂育人同步)。学生可以有效利用文科知识资源库导航,整合碎片化的新文科知识点,实现新文科体系的自主建构。在融媒体平台创设虚拟创业空间,如可以引导中文系学生开展线上网络文学接龙创作、进行文学创意产业创作与研发,促进产教研的深度融合,教师也可以带领创客团队进行大学生创业模拟开发,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融媒体智慧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现状和应对策略的分析,有必要在融媒体视域下进一步整合智慧课堂内外资源,建构智慧型教学平台,形塑开放型、智慧型、科学型的融媒体课堂。本文将从教学环节设计、学科内容模块、平台搭建、教法与学法创新、教学反馈机制方面展开教学实践探索。

(一)实现融媒体教学全环节参与

基于传统课堂的时空环境局限,融媒体智慧课堂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可以明确四个基本的建设任务:一是在教学活动方面,充分发挥融媒体集约效能。二是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扩充多元知识摄取量,包括教材辅助拓展资源、文献资料检索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职业化导向资源等,以新媒体任务群定向推送的方式延伸学生的所学;三是在教学过程方面,发挥网络虚拟智慧课堂的长处,进行学情摸底、学习跟踪、知识问答和在线考核;四是在教学评价与反馈方面,细化评价标准,规范评分权重,形成过程性评价和常态化反馈。例如对学生理解掌握文学文本层次理论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力的评价可以在测评中凸显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学生领悟程度考察,并且通过对推送相关必读文学书目中语言、人物形象、审美意蕴的考察,测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高阶性评鉴作品的能力。

由此设计出了新文科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架构:依托校园智慧课堂网络搭建师生互动的教学信息通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电脑、手机、IPAD等新媒体设备的客户端上进行实时登录。同时将智慧课堂分为管理员后台管理系统、教师课程管理系统和学生在线学习系统,如图1所示。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电脑客户端发布学习任务、展示PPT,进行知识重难点讲解,并通过移动客户端和教师智慧黑板进行实时互动、点答、问答。线下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媒体后台的数据分析,来完成课堂学习效度评价和学习情况监控。线上课堂则主要由学生在课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后拓展来完成。新文科智慧课堂的核心资源都集成在“融媒体智慧课堂云平台”,教师课堂授课内容可以在云端进行回看和知识答疑。根据新文科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性特点,通过扩充文献在线阅读的形式,链接由本堂课衍生的新文科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新文科”的大格局。

图1 融媒体智慧课堂教学模型

同时,着力营造智慧型教学接受环境。教师借助新文科融媒体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可以改善高校教学环境板结化、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课程实践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学时间不再受限于45分钟课堂,合作交流的空间也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知识的应用也不再集中于本学科内完成,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通过信息技术牵引,转变教育理念,可以打造融媒体专业课协作团队,根据具体章节中的概念、案例和理论阐发逻辑等,智能分析本课堂的多个课例,灵活选取和运用多元教学模式,从而打破校际间、学科间、专业间的隔阂,交叉融合,互通有无,不断完善课堂资源库储备。强化融媒体平台过程性考核、开放性知识体系建构、互评性学生激励机制。高校利用开放式融媒体协同教学平台实现学生跨校选课,达成学分互认、考核公平、师资合理流动等,从而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优秀创新型新文科人才。

(二)打造新文科知识交叉融合模块

新文科融媒体智慧课堂课堂的核心模块——融媒体智慧课堂教学内容,是线上与线下课堂拓展文科知识进行交叉与融合的总枢纽。有学者指出:“真正的融合应当是文科发展为其他学科提供方向、思想、标准和价值判断,而其他学科发展为文科提供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13]也就是说,新文科知识内容重在于学科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打造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在于:首先,搜集整理能够产生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点;其次,作为主讲教师负责探寻交叉融合的思维方法;再次,进行在线学习趣味性引导、知识融合点推送;最后,带领学生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目标。例如,作为突出质性研究的“文学概论”课程,可以在云平台建设理论方法简介区、延伸区和交叉融合区,这样学生可以有意识的依托文学类课程去进一步接触其他学科知识,如通过云平台阅读意识流小说,激发学生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兴趣,进而点击阅读和学习精神分析学、完型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等理论,挖掘心理学与文学交叉融合的基础在于人物意识的层级、人格结构和镜像特征,进而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如《尤利西斯》等,展开在线研讨,最终建构起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认知。此外,师生还可以依托云平台链接“爱课程”“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APP,利用其微服务功能,重组课堂教学架构。在课堂上可以在线学习线上课程,同时还可以进行线下课堂的跟进式互动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交互联动,并能自动生成直观的课堂教学效果图和学习质量监测数据,借助融媒体后台数据分析,及时反馈给教师,督促课堂教学,激发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促进教学研究。

(三)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云平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也是最活跃的课堂灵感来源。搭建智慧课堂“融媒体+跨学科”知识平台,目的就在于适应融媒体时代学生的接受心理和信息应用习惯,以新文科理念为引领,促进文-文渗透、文-理渗透、学科交融。智慧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课堂电子黑板、电脑、投影仪、智能手机、智慧黑板、IPAD、VR虚拟设备等新兴媒体,引导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在“文学概论”课程完成“文本层次”这一章节任务时,学生通过融媒体通道,进入《诗经》中的VR虚拟场景,感悟“诗言志”“诗赋欲丽”的诗学传统,进而搭建起高阶性评鉴古典诗词的理论思维导图,完成学生主体认知的建构,以及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云平台空间,每位学生都是自媒体的使用者,都可以与主讲教师开展点对点的互动问答。教师可以利用课程虚拟社区发布任务、解疑答惑,从而更好地实现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点拨启发法。对于新文科知识而言,这些教学方法在云平台能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文学中探讨“礼辨异,乐和同”(《礼记·乐记》)的价值意义,就可以通过云平台提供文献学理论、管理学、艺术学、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强化文学形象思维的广延性,引导学生立足于不同学科视角积极发言,集思广益,触发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性的审美感知,树立健康的审美习惯和礼乐情怀。

(四)重组融媒体课堂教法与学法

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因此,开发和建设融媒体资源库、课堂同步资源库以及知识能力拓展资源库,形成多元媒体知识库的有机配合,通过“学习通”“微助教”“雨课堂”等移动客户端,将课堂知识信息和相关新文科数据资源适时推送到学生手机客户端。通过课件链接、文献资料库阅读、微课线下预习、线上答题互评、后台数据库监测与分析等环节,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新文科案例教学法、点拨启发法和协作探究法,也可以利用融媒体虚拟社区,进行课堂随机分组。学生合作探究课堂知识,同时运用融媒体音视频资料,吸引学生注意力,主动搭建知识树,倡导学生建立以参与性、能动性、独立性为目标的自主式、自助式课堂学习。通过融媒体分组模式,加强学生合作互助式学习,更为便捷地开展在线式“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强化“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通过融媒体后台大数据分析,及时关注课堂反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授“文学概论”课程中的“文学作品论”时,就将课堂同步资源库中的优秀经典文学作品在上课前一周推送给学生客户端,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相关音视频资料,加深对文学形象层面、语言层面和意蕴层面的理解,并且在教师发出“预习”和“讨论”的指令后,融入情感认知,探索文本世界中的深层次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将新文科理念引导下的中国哲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也融会贯通起来,从而扩大了传统线下课堂的知识接受面和参与空间。

(五)构筑过程性智慧教学反馈机制

教师在融媒体智慧电脑终端可以兼顾课堂每一个环节内部的融合、贯通。课前,在移动设备客户端主动开展预习和自学。课中,学生通过信息后台签到,完成考勤;通过融媒体平台知识导学模块,教师完成对学生知识的前测,根据学生预习完成情况、点击知识点的停留时间和点击频率等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盲区和理解难点。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拨,解析重难点,同时借助融媒体进行点答、分组、互评。课后,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组织课外知识拓展活动实践,适时在客户端布置任务,进行信息互通、共享。例如,“文学概论”融媒体课程设置有基础知识传递、新文科知识融汇、综合能力提升和情景写作训练等模块,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综合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签到、在线学习答题、互评、作业、天天快答等)、期末成绩、第二课堂成绩组成,实现学生成绩的全程动态监测、正向引导、长效激励和积极反馈。

在教学评价方面,通过融媒体后台采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数据,“不仅评价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组织、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还要评价教师教学的跨学科思维、是否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学科的知识、教师教学的国际视野、跨学科教学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14],同时让督导、同行、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精准地找出授课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实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提升教师开展新文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一切改革都是关系的调整,课改亦无其他”[15],智慧型融媒体新文科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索,重在于建构新媒体语境下的师生互动新型关系,着眼于破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借助多元媒体融合通道,形成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新文科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文科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多元媒体间的融合互动,建构课堂知识传授机制、教学考核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成了线上线下的有机互动,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打造新文科“金课”,成就学科“金师”,达成高质量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借助于媒体的深度融合,综合传递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借助融媒体平台探究问题、拓展延伸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文学评论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科学高效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科智慧课堂教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