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2023-10-04张蕊子
尹 洁,张蕊子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5)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瞻仰延安革命圣地,庄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的坚定信念[1]。“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2],是中华民族亮丽的精神标识,丰富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一、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中应运而生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学习资源。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也是延安精神活的灵魂[3]。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在延安时期,党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在抗日战争中为拯救民族危亡流血牺牲,在革命中始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勇担使命不畏艰险,才能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而使国家稳步迈向繁荣富强。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对个人、对民族以及对国家的重要性。在新时期,我们党依旧面临着多重考验和危机,唯有坚定政治方向,才能站得稳、行得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两个确立”正是在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基础上树立了新的历史丰碑,这是对伟大延安精神重要的守正与传承。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3]。1931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延安后,随着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特别是经过四年的整风运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确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的整风运动敢于冲破束缚解放思想围绕“怎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展开了大讨论,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充分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见,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形成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4]。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阐述。延安时期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用实际行动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将人民置于最高地位。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党的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必须坚持良好作风,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因此,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最终夺取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始终没有变。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中华民族谋复兴而成立的。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明确宣示,更是伟大延安精神最为本质的守正与继承。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共同富裕,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现。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延安精神的特质[4]。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在《复电》中号召全党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延安时期,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极为艰难困苦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积极推行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在反封锁中战胜了重重困难,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鼓舞着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向前。继续坚持延安精神这一特质不仅继承并发扬了延安时期的革命精神,更是我们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增强党应对复杂外部形势和严峻挑战能力的精神支柱。
二、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精神力量[5]。高校思政课与延安精神在价值方面具有耦合性,在目标方面具有契合性,这就决定了将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伟大延安精神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效性的提高和学生个人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延安精神,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更是高校思政课的立足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曾着重强调,“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6]。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引领大学生科学准确把握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用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对大学生进行教化,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培养新时代明德守德的一流人才,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时代使命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深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7]。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的斗争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凝结而成的精神产物,是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要学习掌握的重要精神品质和学习资源。因此,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而且能为国家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一方面能够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提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丰富教学理论性和思想性,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能使大学生在思政课上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坚定政治立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认同党的领导、投身强国事业,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延安精神,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引领大学生奋发有为的应然之举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阵地,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重中之重[8]。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延安精神,既能使青年大学生更加科学、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奋斗精神,又为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提供了精神指引,从而使其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汲取成长和成才的精神力量,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成为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新人。
三、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9]。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大学生需透彻领悟与研究的精神食粮[10]。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着“理论灌输”与“思想引导”相脱节、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进入新时代,要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实践方式方法、健全考核考评机制,才能优化延安精神融合路径,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最终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一)以课堂教学为牵引,铸牢延安精神信仰根基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也是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10]。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融入延安精神丰富内涵,铸牢大学生信仰根基,在实际教学中可积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以提升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一,合理运用案例教学,讲好延安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管理好,研究好,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9]。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要有感染力,就要在“共情共鸣”中产生“同频共振”,让大学生在延安精神的情感共鸣中升华理想信念。在教学素材上,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史中所涌现出的无数历史人物及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如借助典型人物张思德、白求恩等革命先烈的事迹作为素材,理清线索并引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进而讨论坚持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内涵的必要性和当代意义。这些鲜活的革命事例不仅能更好地感染和教化大学生,也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11]。
第二,积极开展延安精神系列专题讲座。在高校积极开展延安精神专题讲座,既要立足学科要点,又要为教学计划服务,同时还要适度关注学科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具体学情,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将延安精神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不同的专题,以讲座的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比如,延安时期爱国人物、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择业理念、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延安精神与大学生品德修养等专题。可以邀请延安党史工作室、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单位长期从事延安精神研究与实践的工作人员担任主讲专家。
第三,大力推进延安精神多媒体资源整合。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以延安精神为指导,将党在延安十三年奋斗史中涌现出的大量人物和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其进行整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再对课堂内容中运用的多媒体素材进行合理选择,以图片、影像等方式作为载体,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将延安精神用声、像、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素材强传播力、深渗透力的优势,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让延安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努力使大学生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以实践活动为引导,营造延安精神文化氛围
为了实现教学的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高校思政课除在课堂中开展必要的理论教学外,还应经常性举办与其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延安精神相关课内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一,组织红色主题调研。参观调研能将思政课中的理论同实践相联结,最大程度还原和再现延安时期的历史场景,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延安时期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参观调研延安时期的革命旧址,如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居、南泥湾等。通过参观学习、专题调研、交流讲座、主题党课等形式,学习和感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奋斗史,理解延安精神的真谛并领悟延安精神的伟力。
第二,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校园活动。校园活动覆盖范围广、参与人员多、辐射带动强,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校园活动培育信仰、凝聚共识的育人功能,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积极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演讲比赛、红色主题调研、南泥湾微电影拍摄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比赛和活动,使大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从而养成自力更生、踏实刻苦的优秀品格。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积极协同学生会或社团,组织开展和延安精神内容相适应的能力训练项目。与此同时,应当从日常行为上引导和要求大学生学习和践行延安精神,将延安精神渗入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第三,利用互联网,传播延安精神。互联网平台具有即时性、便捷性以及内容多样化的特点,高校思政课应紧跟时代潮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轨。当代大学生多通过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平台、超星平台等网络平台学习知识、获取资讯。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类线上平台学习延安精神,如利用微信、微博、哔哩哔哩等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延安革命时期的历史知识或科普文章,发布延安时期各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举办线上竞赛、投票等活动,将延安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其学习延安精神的兴趣和热情。
(三)以课程考核为导向,增强延安精神融入实效
课程考核是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12]。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考核要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入与延安精神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优化高校思政课评价体制机制,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考核形式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建立一整套形式多样的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客观、真实、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此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第一,明确针对性考核目标。对大学生掌握课程情况的考核,应该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入手。知识是基础,素质是知识的内化,能力是知识的外化。因此,在考核大学生对于延安精神的掌握情况时,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考查缺一不可。尤其重要的是,积极做好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明确未来思政课教学方向,并以延安精神教育传承与教育延续为主题,制定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案,以目标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
第二,将延安精神纳入课程考核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从思想、道德以及法律等方面进行考核。不仅要对照先前的目标任务进行评阅和检查,而且要结合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对课程进行综合考评;不仅要涉及延安精神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还要针对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人文素质和心理健康等进行量化评价。比如,将延安时期的革命奋斗的事迹作为教学考核题目,使大学生能基于思政教育视角,针对延安革命奋斗事迹及革命先烈的个人优良品质进行解读,并分析具体的践行方式,从整体上促进延安精神入脑入心。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采取“考试+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实现考核指标多元化。考试可灵活采用开、闭卷多种形式,增加延安精神相关内容,适当加大考核难度;在考查中加大对“课外实践爱国主义参观”的考核比例。考核评价将“课外实践爱国主义参观”“课堂案例点评”“平时作业及考勤”“校内实践活动及主题比赛”以及“期末测试成绩”这五部分内容按照一定比例赋分,形成既有具体考核目标,又有量化标准的完整考核考评体系。在考核考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基于民主、平等及公平的原则,推进思政课教学考核实践,提升大学生对延安精神的学习理解与领悟能力,使延安精神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信条。
总之,要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以课程考评进一步宣传先进,鞭策后进,进而增强延安精神影响力以及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使得延安精神在大学生中不断传承与弘扬,引领大学生奋发向上,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