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2023-04-26王文波

互联网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服务体系心理健康

王文波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既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情感冷漠、网络依赖强等,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健康服务体系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基于移动互联网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展开讨论与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问题等内容,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些措施,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引言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出生和成长,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大学生的生活已经和手机捆绑在一起,生活、学习、娱乐等都与移动互联网紧密连接。移动互联网一方面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情感冷漠、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等问题。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高校要立足移动互联网背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不断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容,保障服务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助力大学生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1.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积极的影响方面,移动互联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表达的渠道和机会,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调节负面情绪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感交流方面

情感交流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交流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眼神的变化以及动作的调整等细节捕捉细腻的情感,在交流过程中也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以及友情的加固。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变化,部分大学生开始借助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介如微信、QQ等进行在线交流。虽然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具有多种强大的功能,但是无法替代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丰富体验。大学生长期缺乏线下交流,容易脱离现实世界,活在自己的想象当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感也会变得冷漠,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

1.2 专业成长方面

大学生要想在某个学习领域或者专业领域中有所进步,就必须克服各种依赖性,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借助手机这个移动互联网终端只要输入需要查找的关键词,就能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找到答案。也正因为如此,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降低。一旦出现问题,大多数大学生不是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进行解决,而是选择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百度,或者使用其他搜索引擎,或者人工智能APP,比如Chat GPT,大学生这种对移动互联网明显增强的依赖性,会使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随之降低[1]。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学生都已经习惯性使用这些工具完成作业,作业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专业和个人成长。

1.3 存在感和价值感方面

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对大学生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移动互联网让大学生更多地依賴网络社交,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偏差,可能被网络上的点赞数量和社交关系误导,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其次,网络上有比较多的“人设”,他们可能因比较自己与网络上的“伪装完美”的他人而对自我产生怀疑;最后,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和信息流可能使大学生产生攀比心理,使他们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成功和幸福,从而降低自尊心和价值感[2]。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视这些问题,并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以保护其存在感和价值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关注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

2.1 缺乏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在高校实施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普及较少,很多学生对心理中心的认同感较低,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设有心理中心,还有部分学生对心理中心存在认知误区,不敢走进心理中心。当这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道向专业机构求助,自己又无法解决,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中,要更加深入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向更多大学生普及心理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为学生提供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

2.2 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和经费作为支持,比如,高校需要建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还要有相应的软硬件设施,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这对于高校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还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人才队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高校的教育资金有限,尤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还不具备充足的专业心理教师,即便高校有专门的教师负责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因资金问题,缺少系统培训,专业性难以保障。

2.3 需求与供给脱节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发生率也不断攀升。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咨询量不断增大,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师和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需求。学生多、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少的问题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如果不能解决需求与供给脱节的问题,将会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4 心理健康服务有待强化

心理健康服务有待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具有广泛性,而且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的群体,不同学生之间受到成长环境、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方面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要因人而异。如果教师对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特色问题没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就无法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其次,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前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堂或者为学生进行个人心理咨询两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服务,且大多是线下活动,服务学生数量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相对单一,服务质量和服务群体数量还有待提高。

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3.1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数据分析平台

首先,心理健康作为评价大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数据分析平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准确把握学生特点,针对性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非常必要。通过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数据分析平台,教师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心理的普遍规律,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共性和个性,针对性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后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平台应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数据,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大数据资源,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评估系统、教育宣讲活动统计和分析等功能模块。

其次,数据分析平台可以起到有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作用。学生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师动态地把控。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进行预警,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干预,实现了高效教育[3]。

最后,学校要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在宣传方面的优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比如,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对心理教育缺乏认知的问题,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信息时代背景,以微信、抖音作为宣传工具,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营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让学生意识到寻求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而是正确面对自身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学校的宣传工作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

3.2 加强线上教育软件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教学设备和软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设备和线上软件,让移动互联网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解决供需矛盾。比如,可在高校中大力发展各类APP,如心理健康咨询APP、心理测评APP、心理健康知识APP等,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信息和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减轻各种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在心理咨詢方面,高校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该软件预约或者咨询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预约咨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面对面线下咨询或通过语音进行交流、视频通话进行线上咨询,而教师可以查看用户心理档案、在线发送专业的测评量表、撰写咨询记录、发起异常反馈、转介等,提升咨询师工作效率。此外,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育软件系统具有的用户管理、技术文库、系统管理、实时互动等功能开展线上教育,贴近学生实际,提升学生参与度,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4]。

3.3 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置

针对当前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高校有必要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置,减少不良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第一,将大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让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服务,以及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第二,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多样化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线上走到线下,线下融入线上,避免认知误差,与现实世界联系更为紧密,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形成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心理健康人文素养。第三,完善多元化的平台建设与功能设置,注重打造各类在线心理服务平台,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提供便捷、有效、安全的心理服务。

3.4 构建立体化咨询服务体系

高校心理咨询需要融入信息化建设背景,构建立体化咨询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首先,高校可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互联网“微咨询”平台。在平台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健康方面的问题咨询,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简单问题,也可以通过AI进行疏导,提供专业帮助,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问题。

其次,高校要定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工作。定期普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发现共性问题,从而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方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和水平。

最后,高校可以适当地与社会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在社会中也有很多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机构,有着更加丰富的教育和服务经验。高校可以与这些机构展开深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更加立体化的咨询服务体系,为更多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高校与企业合作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趋势,需要高校对这种发展模式予以重视[5]。

另外,高校也可以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咨询方式,比如,可以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进行线上团体咨询,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进行团体辅导或者进行专题辅导训练。通过开展线上团体咨询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教育的对象,也可以解决大学心理教师供需不足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新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新的转变,否则将会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需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和相关软件,强化心理健康服务意识,构建立体化咨询服务体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思想健康、身体健康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翠春.“互联网+”视域下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1,(16):36-38.

[2]李翔,黄芝燕,路永华,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5):76-79.

[3]程文帝.“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机遇[J].明日风尚,2019,(24):188,190.

[4]黄云清.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5]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36(8): 125-132.

作者简介:王文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SZ116)。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服务体系心理健康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