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4-26龚六堂
龚六堂
【摘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之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以提升我国劳动生产率和核心技术产品自给率为核心任务,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从供给侧的角度保障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推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具体来说,要不断提高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的结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建设、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才体系建设。
【关键词】产业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6.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之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相结合。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亦即服务业)的占比将渐次提高,这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水平以及人均GDP水平稳步提升,为我国不断扩大国内市场提供支撑,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成为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经济总量与人均GDP的不断提升为我国产业体系调整提供基础。一是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名义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1210207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增加值也从1978年的1622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401644亿元。从2010年开始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22年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超过30%。二是从人均GDP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022年达到1.27万美元。
增长结构的深刻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一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吸引的外资(FDI)和对外投资(ODI)规模不断上升。从投资规模来看,我国2022年的投资规模达到57.9万亿;从FDI和ODI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市场;从FDI和ODI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市场和ODI市场(FDI存量占GDP的20%左右;ODI占15%左右)。二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2022年我国消费总量达到43.9万亿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家。与美国相较,差距正不断缩小,从2017年相差0.34万亿美元,到2019年相差0.27万亿美元,未来我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三是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结构发生改变。一方面,我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2013年我国开始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量超过40万亿元。另一方面,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64.24%后开始下降,2022年下降到34%左右;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22年的19.8%;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7.52%下降到2022年的4%左右。第三,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202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1.9亿元,同比增长12.9%。
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未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提供了基礎。一是我国的制造业基础较好、体系完整。自2010年开始,我国成为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2022年我国制造业的世界占比超过30%。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包括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二是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占比不断上升(202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占比达到52.8%),且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如图1所示,第三产业贡献率从2003年的39%左右上升到2019年的63.5%。三是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2022年增加值达到47934亿元,增长9.1%,占GDP的比重接近4%,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目前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发展不足。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滑。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特别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9.5%,私营企业下降7.2%。二是我国服务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受疫情影响严重。2022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增长仅为0.9%,住宿和餐饮业下降2.3%。另外,如图2所示,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56%,旅游产业占比为3.96%,远低于美国相应的占比水平。
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且不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一是与美国相较,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来看,1978年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30291美元/劳动力,中国仅为610美元/劳动力,即美国是中国的50倍左右,如图3所示,在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中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维持在50倍左右;2000年后,美国和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开始上升,2006~2007年间,二者差距上升到超过70倍;2007年后,差距逐渐缩小,2018年,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15748美元/劳动力,我国为4749美元/劳动力,即差值仍在20倍以上。从第二产业来看,1978年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75138美元/劳动力,而中国仅为1538美元/劳动力,美国是中国的49倍左右;1990年后差距快速缩小,2018年美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7倍左右。从第三产业来看,1978年美国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80265美元/劳动力,中国为6180美元/劳动力,美国是中国的13倍左右;2005年后差距快速缩小,2018年美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6.37倍左右。
二是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359.7元/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2527.3元/人和1850.9元/人,如图4所示,即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7.03倍左右,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5.15倍左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改革的推进,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二产业是第一产业的5倍左右,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3倍左右;之后二者差距开始持续扩大,到2003年左右,第二产业是第一产业的8.4倍,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5.7倍左右;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到2021年,第二产业是第一产业的4.27倍,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3.5倍。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远比美国的差距大。以美国为例,如图5所示,美国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78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2.65倍,第二产业是第一产业的2.48倍;经过20年左右,1998年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值低于1.5倍,甚至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还低于第一产业;2018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1.57倍,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1.1倍左右。
高端制造业供给不足。我国拥有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然而仍存在高端制造业供给不足的問题。一是我国部分核心技术产品依赖进口,自给率不足。例如,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另外,根据ICC的数据,2021年2.5G及以下速率的芯片国产化率超过95%,10G芯片国产化率约60%,部分性能要求高、生产难度较大的芯片仍需进口,25G芯片的国产化率约为20%,然而25G以上的芯片国产化率仅为5%。二是从集成电路等高端产品的进口来看,进口额不断增加,2022年达到4155.8亿美元,远高于其他产品的进口。三是我国高端芯片的进口渠道受制于人,这使得我国面临芯片短缺的不利境况。
消费升级的供给不足。一是我国应对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美容、交通通信和居住等升级的供给不足,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费升级应对不足。二是我国高端消费领域供给不足,高端商品的品牌力不足。2014~2018年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从1648亿美元提升到2773亿美元,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境外消费大国。2019年中国在世界上消费高端商品984亿欧元,国内的高端商品市场达到300亿欧元,占比超过30%(为30.5%)。然而,我国高端商品的品牌建设滞后,2020年全球十大奢侈品牌中没有一个来自中国。
地区之间存在市场分割,贸易成本高、要素流动成本高。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打通地区、城乡间的市场,然而我国地区、城乡、行业间均存在壁垒。以物流成本为例,如图6所示,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一直很高,是国外的2倍左右。2021年我国物流总费用为16.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6%,远高于美国的物流成本(2018年美国企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8.0%)。另一方面,我国存在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要素在地区间流动不畅。Hsieh and Klenow(2009)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本错配现象,我国的资本的回报率之差在2018年还有比较大的差异(Theil指数为0.42)。Tombe and Zhu(2019)也指出我国劳动力流动成本较高,部分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便捷地享受居住地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福利,迁移成本仍然较高。
近年第二产业下降过快。如图7所示,2012~2020年间,我国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5.4%下降至37.8%,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迹象。一是我国第二产业过快下降的时间太早。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二是我国第二产业下降速度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的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与之相较,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中,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0.5%。三是我国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没有显著提高。如图8所示,近年二者比值只有0.8左右,比照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更低。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
以提升我国劳动生产率和核心技术产品自给率为核心任务。一是提升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1/7);二是提升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三是提升我国核心技术产业的自给率。虽然我国2022年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只有0.3%,不仅如此,我国2022年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长为-6%,这迫使我国必须把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
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将第二产业的规模保持在合理水平,这是我国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保障。
从供给侧的角度保障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推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要满足我国消费升级的供给,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推进我国进出口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重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特别是数字服务贸易;三是有效扩大民营企业的参与,拉动民营企业的投资,有效解决我国投资不足、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是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打造产业集群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区;二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构建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一方面,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产业的对外开放,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融入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增进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可靠性。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
不断提高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经费投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一是提升我国R&D经费投入,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FP)。我国2022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然而,我国的TFP水平与美国相较还不高,仍需要持续提升。二是改善我国R&D结构,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水平。我国R&D中基础研究水平一直不高,只有6%左右,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虽然我国R&D强度在提升,但其中基础研究占比出现下降。三是我国R&D经费的投入方面还需要改进。我国R&D经费投入中,政府的投入占比不高,企业投入占比超过70%,这也是基础研究占比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政府的R&D经费投入中,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过大,而且近年呈现增长趋势。在国家的科技支出中,地方政府一直承担主要责任,占比约为60%,且仍在上升。
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的结构。一方面,保持数字核心产业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数字化促进我国三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完善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夯实我国数字核心技术的优势。依托《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二是不断提高我国三次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在我国产业数字化中,第三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最高,第二产业特别是能源行业数字化水平不高,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一方面,我国农业的数字化程度只有8.9%,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德国为23.1%,英国为27.5%),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第二产业的数字化程度(2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远低于美国(37.8%)、德国(45.3%)。数字化推动制造业升级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现代服务业建设,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未来产业体系中,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基本趋势。在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持我国产业的竞争力,需要不断提升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
一是大力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企业深度融合,可以推进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改造传统制造业、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其他服务业效率的提升。当前,应更加重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往往高于其他服务业,其较快发展能够带动服务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相比,专业和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租赁等行业处于产业链附加值高端,需要更加专业化、技术型的人才等资源,也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产品增值、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有助于带动服务业和国民经济生产率的提升。
二是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并不算低,然而从其结构来看,与美国相较,我国金融业的占比明显偏高,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占比明显偏低。2022年,我国信息服务等占比只有3.96%;租赁服务仅为3.2%;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合计占比仅约为9%,远低于美国17%左右的水平。
三是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我国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劳动生产率、包括服务业的生产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总体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不足,服务业的生产率仍有极大提升空间。由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具体来说,可以考虑对外商投资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外资企业设立和变更管理程序;推动教育、医疗、建筑设计、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有序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准入限制;推动沿海沿边内陆服务业全方位开放,发展高层次外向型服务业,建设一批承接国际服务转移的重要平台和国际服务合作窗口城市,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开放服务领域;鼓励服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完善服务贸易体制机制、政策框架、促进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和便利化水平。
四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我国服务业供给不足的短板。首先,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我国高端服务业的供给水平。我国的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人们对高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旅游以及体验性消费的需求,故需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入上述领域。其次,鼓励地方政府出台针对地区消费升级特点的支持政策。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出台差异化政策,特别是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于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再次,合理降低关税,建设更多消费特区以提升我国批发零售业的竞争力,把更多的消费留在国内市场。近年来,我国总体关税已经降低到较低的水平,然而对于高端商品,特别是奢侈品,关税依然很高,这不可避免地将高端商品的消费留在国外市场。因此,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高端商品的关税,同时,建设更多消费特区,满足人民对于高端商品的需求。最后,加大对国内市场的监管力度,持续改善国内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在国内消费的信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市场导向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规模效益。二是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三是坚持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增强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发挥广大民营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推动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体系建设。未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体系。一是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实现关键技术与人才培养的自给。二是完善学科体系,出台培养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的各类学位项目。三是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地方高校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四是加大在职培训。推进制造业相关领域的人才在职培养,推出更多“产业+”方面在职硕士项目。五是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已经大大提升,可以通过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加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专业知识的学习,助推农业现代化,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质性减税降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ZDA069)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编,2022,《中国统计年鉴–202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23,《中華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lhfw/2023/hgjj/202302/t20230228_1919000.html。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023年2月27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C–T Hsieh and P. J. Klenow, 2009,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4(4).
IMF, 2022,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https://data.imf.org/.
T. Tombe and X–D. Zhu, 2019, "Trade, Migration, and Productivity: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9(5).
责 编∕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