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画始信天有工

2023-04-26贺建军张云海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杜氏

贺建军 张云海

兔年伊始,春寒料峭,我们一早从合肥赶赴阜阳拜访杜平大师。杜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杜氏刻铜”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走进杜平工作室,我们立刻就被满满两大橱柜的证书、奖杯惊着了,这些国家级、省级荣誉证书,无一不彰显出杜平在刻铜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陈列证书对面雪白的墙上最显著的位置,挂着一幅字,是著名书画家赖少其老先生的真迹——“人贵有自知之明”。杜平笑着说:“我也是‘贵人’啊,我有自知之明的。刻铜画画之余,我就喜欢看赖老写的字,这拙朴苍劲的七个大字,不仅书法好,内涵也好,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要坦然面对表彰和赞誉,不能骄傲自满。”

刻铜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錾铜艺术,是錾铜艺术的再现和艺术创造。“杜氏刻铜”始于清末民初,创始人是杜平的爷爷杜星景。杜星景晚清时期在北京学习刻铜技艺,师从刻铜大师陈寅生先生。杜平的父亲杜鸿年是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画派创始人之一,也是“杜氏刻铜”第二代传承人。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杜平自幼接触刻铜、绘画和书法,从耳濡目染到深深喜爱。1977年,杜平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今阜阳师范大学),学的是版画专业,大学毕业后从军六载,后转业上班、下海,无论何时何地,杜平一直都在坚持画画和刻铜,坚守这片灵魂的净土和心灵圣地。

一张小方桌或是一张低矮的工作台,一个简单的小木凳或是小塑料凳,一把特制的小铁锤,几把特制的小刻刀,这些便是杜平刻铜时最重要的工具。杜平通过选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复杂工序,在铜材表面镌刻成图,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用线的宽与窄、粗与细、深与浅、密与疏来表现画面,创作出了精美大气、细致入微、清新雅致的好作品。对杜平来说,每一次敲打都是一次创作,把传统的构思方式和绘画效果完美体现,在用心用情的敲打中展现他的艺术思考。随着敲敲打打的节奏,杜平沉浸在刻铜的艺术世界里。杜氏刻铜能够将刀变为笔,用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等手法,把中国的国画笔韵,包括飞白等表现形式,通过刻铜工艺表现出来,使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楷书草篆跃于铜板之上,工艺堪称鬼斧神工。

参观完杜平的家后,杜平带我们来到当地政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氏刻铜”设立的展示厅。

展示厅里的展品琳琅满目,陈列着山水装饰盘、山水墨盒、花鸟墨盒、风景挂屏、人物肖像、主题创作挂屏等刻铜作品。

在杜平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他尤为喜爱《雷锋》这幅作品。为了弘扬雷锋精神,鼓舞和感召人们学雷锋见行动,杜平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手执刻刀,耗时两个多月,用“杜氏刻铜”独具的刻铜绝技描绘了雷锋手握钢枪站岗的经典形象。在这幅作品中,杜平突破传统的以线为主的表现方式,用点为主、线为辅的刻制方法,又将现代绘画的造型理念融入到作品中,让画面的黑白灰、肌理等关系呈现出最好的表现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幅作品后来入选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杜平创作了刻铜作品《长征》。在长1.6米、宽0.61米、总重量60多斤的白铜板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完美呈现。以往表现长征的绘画作品多是关于爬雪山、过草地等荒凉艰苦的场面,杜平一反常态,用细密的纹理,将俊美的山峰、秀丽的环境及红军长征时期行军的场景一一展现。这样的创作体现了杜平的主题思想:“红军战士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保卫祖国这片大好河山。”100多位红军战士形象被他刻画得生动、细致、传神。这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长征》于2021年10月在安徽省第十一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徽工奖”金奖。展览期间,有人出价百万,杜平摆手谢绝。杜平说,这不是钱的问题。

午后,我们随杜平一同回到他的工作室。杜平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手中的刻刀在有节奏的敲击声中运用自如。

谈起刻铜,杜平滔滔不绝。在纸上写字、画画,还有修改或是重来的可能;而在铜上雕刻,即便是毫厘之差,都无法补救。杜平随手拿起一片光闪闪的铜板,说:“你们看,我们选用的是优质白铜板,质感上乘,光洁如银,是倾心力作的完美载体。铜本身具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而白铜还有氧化慢、保存时间长的优点。‘杜氏刻铜’工艺精良,用材考究,绘制刻铜草图,往往需要数易其稿,才能以金属为纸,以刻刀代笔,精心刻制出具备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作品。我要在有生之年,把‘杜氏刻铜’发扬光大,让这门手艺世代相传。”

采访期间,当我们聊到冯骥才先生为“杜氏刻铜”题字的时候,杜平打开了话匣子。

2010年,杜平参加了在铜陵举办的民间艺术博览会。展会期间,冯骥才先生来到“杜氏刻铜”展位,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杜平创作的大篇幅刻铜作品,对其很是欣赏。了解了“杜氏刻铜”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后,冯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并鼓励杜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酷爱收藏的冯老熟悉并喜爱古玩市场里的刻铜墨盒等小物件。这次他慧眼如炬,看上了杜平精心雕刻的一个装饰盘,便让秘书悄悄替他买下。事后得知实情的杜平唏嘘不已,连连感叹冯老的君子之风。自此,杜平和冯老渐渐相熟起来,非遗申报时,杜平按照冯老的建议把“阜阳刻铜”的项目名称改为“杜氏刻铜”。

说起来冯老真是杜平的贵人。当然,冯老能看上眼的艺术家,都自有其独到的艺术天赋和一番作为。在全国文代会上,杜平又遇到冯老,向他介绍了“杜氏刻铜”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后,杜平拿出新近創作的作品请冯老指点。冯老看了作品很高兴,觉得进步明显,又给了杜平很多新的指导意见,并叮嘱杜平继续为传承和发展这项工艺而努力。杜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请冯老为“杜氏刻铜”题字,没想到冯老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隔了十几天,冯老打来电话说是写好了,可以来拿了。次日一大早,坐了一夜火车的杜平急急忙忙来到位于天津大学内的冯老办公室——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冯老的秘书出来接杜平,拉着杜平边走边说冯老在等你。冯老见到略显疲惫的杜平,并没有着急拿出写的“杜氏刻铜”题字,而是和蔼可亲地问了句:“吃饭了没有?”杜平憨憨地笑着答:“没有。”冯老让秘书给杜平下一碗方便面,卧俩鸡蛋。杜平深知见一次冯老不容易,捧着碗吃面的时候,忍不住开口请教冯老。冯老笑着劝慰——不要急,吃完了再说……

多年之后,每每谈到这一碗方便面和两个荷包蛋的时候,杜平的脸上都笑意盎然。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雕刻是凹与凸的艺术,并不是没有光滑润饰的形状。

杜平用艺术家的眼睛去观察和体验自然生活,参观各地的博物馆、艺术馆,大量观看有关艺术史的纪录片,用手机拍摄下亲眼所见的壮美河山、辽阔海洋、边陲古寨等自然素材以及传统风俗、民间工艺等人文素材。他时常要求自己酝酿艺术感悟,提升艺术修养,提高审美水平,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价值观,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创作效果。

年年获奖、连连获奖是对杜平近些年来不断付出的最大肯定。殊为不易的是,2014年11月,“杜氏刻铜”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5月,“杜氏刻铜”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确认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

“杜氏刻铜”从市级、省级发展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离不开杜平的坚守和锲而不舍的付出。从喜欢到热爱,从专注到出彩,杜平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坎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杜氏刻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杜平经常受邀参加一些重要活动,不仅进社区、进校园,而且出访海外多个国家、地区,现场展示“杜氏刻铜”的精湛技艺,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影响力,获得了广泛好评。

作为一位有情怀的刻铜艺术大师,目前,杜平正在筹建全国唯一一家以刻铜为主题的刻铜博物馆,介绍中国刻铜历史和“杜氏刻铜”的传承发展,为中国刻铜艺术的复兴和发展添砖加瓦。

让我们和杜平大师一起共同期待博物馆的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杜氏
古代家学的“三观”教育智慧及其当代资鉴*——以明清滨州杜氏家学为例
美国FDA批准Viltepso(viltolarsen)用于治疗MDM基因突变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周礼疏》中“河南缑氏杜子春”考
八至十世纪的敦煌杜氏家族研究——兼及藏经洞文书的“偏向性”
试论汉代的杜氏铸镜作坊(下)
试论汉代的杜氏铸镜作坊(上)
炎症反应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光照强度及盐浓度对杜氏盐藻生长及β-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不同浓度氮、磷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
杜氏盐藻寡糖基转移酶亚基STT3a功能结构域的克隆与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