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2023-04-24周有光

领导月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国际性传统文化

周有光

什么是文化和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都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传统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又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传统文化很少是单纯的。不同的文化混合成一种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经常现象。传统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经常现象。奴隶时代产生奴隶文化,封建时代产生封建文化,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知道,英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是盎格鲁和撒克逊两种早期文化的混合;后来引进欧洲大陆文化,那是罗马加上希腊,再加上东方(西亚)的基督教,从而形成一种东西合璧的混合文化;最后英国人自己加上民主制度和工业化。美国的传统文化是以英国文化为基础,多方吸收,积极更新,使工业化向新技术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非洲殖民地一个个独立之后,非洲的众多土著文化也曝光了,其中不少比所谓的中世纪文化还原始,无以名之,名之曰部族文化。今天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并存:部族文化、神学文化、玄学文化、科学文化,真是五光十色。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印度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世俗性强、宗教性弱。“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里隐含着无神论思想。2500年前就能对鬼神迷信做出如此开明的表态,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了不起的先知先觉。中国宪法写进信教自由,一点也没有遇到困难,这在宗教专制的国家里是难以想象的。中国虽然也引进并发展宗教,但是宗教的信念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比较淡薄。跟印度比一比,他们的宗教矛盾闹得多么严重;再跟那些政教合一的国家比一比,他们的宗教负担是多么沉重;这就可以明白“世俗性强”这个传统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兼容性强、排他性弱。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是学术兼容的伟大开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这时候的儒家大都熟读百家著作,形成融合百家而以儒学为中心的综合哲学。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儒家在一度尝试抵制而失败之后,转过身来吸收印度的有用知识和先进技术,弥补儒学陈陈相因的缺点。于是,佛教中国化,变成中国佛教;而儒学宗教化,变成儒教。儒、释、道三圣和平共处,竟然供奉于同一个庙宇之中,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思议的。

保守性强、进取性弱。“知足常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万物皆备于我”“百忍堂”,这些是保守性的传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满招损,谦受益”“孔子,圣之时者也”,这些是进取性的传统。可叹的是,保守性远远大于进取性。华夏文化2000年来一直是东方的高峰,产生夜郎自大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由此,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一步步成功,中国在戊戌变法(1898 年)之后一步步失败。100 年来,中国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机遇,终于坠入第三世界。

什么是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动的概念,不是一个静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历史在延续,现代在推移。今天的现代就是明天的古代。因此,现代社会必须有两个特性:国际性和进步性。

国际性:现代社会是国际大家庭的成员,不是独立于国际之外的世外桃源。为了实现国际性,需要开通跟世界各国往来的渠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渠道,也就是所谓跟国际接轨,不设置人为的关卡。

进步性:现代社会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社会,而且不断前进,避免落后。为了不断前进,现代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永恒的教条,在优胜劣汰中奋斗,在精益求精中发展。现代社会是永远走向未来的社会。

文化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哲学、科学和艺术。古代文化以哲学为主导,现代文化以科学为主导。古代只有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现代形成了国际文化,也就是国际性的现代文化。这是以科技为核心,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的精华,由世界各国的精英共同创造的新文化。现代社会是积极参与国际现代文化的社会。

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开放是实现国际性的前提,改革是实现进步性的条件。积极改革开放,中国就能逐步成为具有国际性和进步性的现代社会。

怎样利用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现代化?

建设现代社会,可以抛开传统,又可以利用传统。传统薄弱的国家不妨走前一条路;传统丰厚的国家最好走后一条路。利用传统的好处是,行远自迩、驾轻就熟,符合习惯、事半功倍。

传统属于古代。传统两字跟现代两字不是矛盾的吗?是矛盾的,但是又可以统一。没有古代,就没有现代,现代是从古代来的。古代文化不一定到了现代就完全没有用处。在古代文化中,有的具体做法已经失效,但是基本原理仍旧有用。有的基本原理已经失效,但是失效的原理可以给人启发,从而引出新的原理。有时,古人只有设想、无法实现,今人利用新的科学和技术能够实现古人的设想。没有永恒的真理,可是有跨越历史阶段的长期真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存其原理、改其具体;古的设想、今的创造;学习原始、引出现代。这些就是利用传统文化创造现代社会的方针。当然,建设现代社会主要依靠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不是古代的玄学。

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述而不作”,“删诗书、定礼乐”。这是把前人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加工提炼,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中发展出当时的现代文化。孔子是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楷模。

可是,利用传统文化,必须警惕食古不化、以古害今。一提到传统文化就情不自禁地一个跟头坠入国粹主义的泥坑里,那是危险的文化倒退。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后,不久就掀起一股文言读经逆流。诸如此类的历史教训不可忘记。虽然历史的总方向是前进,可是忽热忽冷、忽进忽退,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慎思明辨,事必有成。

猜你喜欢

国际性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县级融媒体国际性大会报道创新探索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全球变暖形势下相关政策工具运用研究
电子商务企业CEO的形象管理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