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高铁即将到来

2023-04-24沈羡云

领导月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真空管空气阻力磁悬浮

沈羡云

近日,中国工程院和有关铁路部门确定了上海—杭州线路作为中国第一条超级高铁列车线路。这条长150 千米的真空隧道预计在2035年投入运营。超级高铁采用更先进的磁悬浮技术,全程在真空管道中离地“飞行”,时速可达到1000千米。乘坐超级高铁从上海到杭州只需15分钟,比目前最快的高铁列车节省45 分钟。那么,为何超级高铁速度如此之快?

超级高铁背后的原理

“超级高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提出,其背后的原理是利用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让列车在几乎没有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情况下,以极高的速度行驶。磁悬浮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的作用力让列车悬浮在轨道上的技术,这样可以消除轮轨摩擦力,降低噪声和能耗。真空管道是一种将管道内的空气抽走,形成真空状态的装置。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此外,超级高铁列车头是新研制的低阻力车头,具有流线型的鸭嘴形态,可以极大地降低行驶中产生的空气阻力。

超级高铁有哪些优势

速度快。超级高铁时速可以达到1000千米以上,甚至可以超过飞机的速度。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更远的地方,从而提高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安全性高。超级高铁的设计十分安全,不会脱轨,更不会翻车。超级高铁运行在真空管道内,不受天气、地形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不会发生与其他交通工具的碰撞事故。由于采用磁悬浮技术,列车不会与轨道接触,不会产生火花、烟雾等安全隐患。

节能环保。超级高铁减少了空气阻力和摩擦力,能够大幅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它采用电力驱动,不会排放任何有害气体和废弃物,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舒适性好。超级高铁运行平稳、噪声低、震动小、加速度小等特点,能够给乘客带来舒适的乘坐体验。由于运行时间短,乘客不会感到疲劳。

运营成本低。传统高铁车轮每运行120万千米就需要返厂检修,每运行240万千米就要强制报废。而超级高铁没有车轮,没有摩擦损耗,所以投入运营之后维修量少,运营成本显著下降。

超级高铁技术需要攻破哪些难题

超级高铁系统所需要的真空管道技术和磁悬浮技术,目前已经有了一些突破性研究进展,但仍需要攻克很多难点。首先,如何以低成本实现、维持一个大体积的低真空空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如何建造站台,使它既能方便乘客上下车,又能维持管道的真空状态。另外,超级高铁需要采用直线牵引技术,但目前这一技术的功效尚不能满足其动力需要,仍有待改进。还有,对于超级高铁而言,目前的磁悬浮技术也不够稳定。

世界各国争相研制超级高铁

目前,除中国外,一些国家也在研发和测试超级高铁技术,试图抢占这一未来交通市场的先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和美国超级高铁公司(Hyperloop One)。SpaceX 在美国内华达州建立了一条1.6 千米长的真空管道测试场,用于测试超级高铁的各种组件和原型。Hyperloop One 则在美国内华达州和阿联酋迪拜建立了两条超级高铁试验线路,分别长500 米和10 千米。除了美国外,欧洲各国以及印度、日本、韩国等国也在积极探索超级高铁技术。印度计划在孟买和浦那之间建造一条312 千米长的超级高铁线路,预计在2029年完成。日本和韩国也在研发各自的超级高铁技术,并已进行了多次成功的试运行。

中国在超级高铁研制方面取得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家自2017年起就开始研究超级高铁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将超声速飞行技术和轨道交通技术相结合,即通过超导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技术的应用,实现超声速的近地飞行。这项技术研发了6年,直到2023年才真正迎来了重大突破。

我国目前的超级高铁技术已经实现了在低真空环境运行,空气阻力比传统高铁的空气阻力低3%,再加上磁悬浮技术,真正实现了贴地飞行。与美国、日本等国打造的产品相比,我国的磁悬浮技术在成本上更具有优势。普通超导体需要使用温度达到-269℃的液氦来冷却,才能保持超导特性,而我国研制的“高温超导体”只需要使用-190℃左右的液氮即可达到同样效果。由于液氦比液氮贵50倍,所以我国的磁悬浮列车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此外,我国还有电磁橇的加持。2022 年10 月20 日,我国在山东济南成功运行了全球首个电磁橇,它对于吨级以上物体的最高推进时速可达1030千米,创造了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的世界最高速度纪录。电磁橇除了可以助推加速,还可以通过向上的电磁力减轻车体对轨道的压力,使得超级高铁加速运行时也能降低磨损。

猜你喜欢

真空管空气阻力磁悬浮
与真空管道列车一起近地飞行
太阳能真空管的支撑结构、太阳能真空管及太阳能热水器
有趣的磁悬浮陀螺
第二章 磁悬浮装置
抽真空管加装冷却器探索分析
不怕摔的蚂蚁
神奇的磁悬浮
神奇的磁悬浮
降落伞
无水箱闷晒式真空管家用热水器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