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业态新就业女性群体政治引领工作探析
2023-04-24撰文王萌连菲菲
撰文/王萌 连菲菲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由此催生出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营销师、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灵活就业人员所构成的新就业群体。随着平台经济和数字劳动的发展壮大,我国新业态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从业者规模、行业覆盖范围均处于领先地位。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3 年3 月,新就业群体人数达到8400 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其中,新业态就业妇女越来越多,女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新业态就业妇女在就业市场中仍处于劣势地位,性别收入差距仍然存在。笔者认为,必须加强新业态就业妇女群体党建,发挥妇联组织和新业态行业工会的作用,构建友好型就业环境,保障新业态就业妇女合法权益,团结引领她们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巾帼力量。
一、做好新业态新就业女性群体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重要性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为妇联组织做好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引导妇女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为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做出贡献,是妇联组织的政治任务。”妇联组织发挥着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就必须紧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展大局,将思想政治引领体现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各个方面、各种活动中,切实从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大格局上谋划和推进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一项具有极端重要性、现实紧迫性的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引领的深刻内涵,承担起引领的责任。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把握时代主题,引导妇女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广大妇女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情感认同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是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必然要求。从根本而言,思想政治引领做的就是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统战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时因势、精准发力,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变、顺势而为,采用不同内容、不同侧重、不同风格的方式方法,精准发力。要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妇联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精准发力,润物无声,提高针对性、加强精准度,深耕细作,培育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和价值取向。
二、新业态新就业女性群体的就业现状
《2022 数字经济与中国妇女就业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在数字贸易、电商、直播等领域,数字经济已创造5700 万女性就业机会。新业态带动越来越多的妇女就业,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率显著提升。2023 年全国五一巾帼奖评选表彰首次专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单列名额,彰显了这部分群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新业态在拓展妇女就业新空间、促进男女就业平等、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业态赋予妇女职场新机遇,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新业态弹性工作、兼职兼业,降低了就业创业壁垒,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准入门槛较低,成为当前妇女就业的重要看点。由于女性群体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相比黏度更强,更多女性在综合各种因素后,考虑投身到时间灵活、兼顾工作家庭的新业态领域。但与此同时,更应该看到新业态虽然为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但由于大多数女性承担较多的家务劳动,与一些新业态劳动时长和薪酬核算“算法”错位,造成新业态就业妇女收入相对较低,性别收入差距仍然存在,部分新业态就业妇女超时工作,甚至经期、孕期、哺乳期都在工作。部分新业态看似工作时间自由,实则将就业妇女困在“算法”里,女性在就业市场中仍处于劣势地位,卡友群、骑手群仍以男性为主,少数女性从业者只能在男性夹缝中生存。比如,《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3》就总结了社会对女卡友的刻板印象:无论是驾驶培训学校、厂商组织,还是货运劳动力市场,都对女卡车司机的职业资质、职业等级、个人能力持怀疑态度。
新业态门类众多、参差不齐,人员鱼龙混杂,一些新业态就业妇女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潜在骚扰。另外,一些新业态还存在服务滞后、网格化管理简单粗放、部分“驿站”空置严重或疏于管理等。同时,部分新业态群体组织松散、人员流动量大,组织架构变动频繁,造成新业态就业妇女在收入保障、就业培训、职业归属等方面仍面临现实困难。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女在新业态的就业。
三、扎实推进新业态新就业女性群体工作
保障新业态就业妇女权益是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这为做好新业态就业妇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 年)》、对新业态吸纳妇女就业、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提出了重要策略。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统计显示,女性在社会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女性占比提高。2021 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为39.2%,比2020 年提高2.2 个百分点。不难看出,妇女经济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鉴于当下新业态就业妇女参加社会组织的比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支持和鼓励更多新业态妇女成为社会组织成员或从业人员,保障新业态就业妇女合法权益,团结引领她们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巾帼力量。
(一)加强新业态就业女性群体党建,引领新业态就业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破解新业态党建难题,规范新就业形态党建工作,使新业态就业群体成为基层党建新的重要阵地。提高新业态党建工作覆盖率,注重在新业态就业妇女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切实把党的关怀、组织的温暖传递到“她”身边,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新业态就业妇女最可靠的主心骨。
(二)发挥妇联组织引领服务联系职能,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巾帼力量
妇女民生实事,一直是妇联组织的牵挂,新业态就业妇女始终有“娘家人”的支持与关爱。妇联要找准新就业群体需求,协助解决新业态就业妇女急难愁盼问题,积极组织和支持妇女参与新业态技能培训,增强她们的职业选择底气。妇联要以问题为导向,链接社会资源,拓展妇联组织延伸范围,为新业态就业妇女蓄力赋能。发挥妇联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畅通和规范新业态就业妇女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
(三)发挥新业态行业工会的作用,增强新业态就业妇女幸福感与归属感
扩大工会女职工组织覆盖,成立新业态行业工会,最大限度把新业态就业妇女吸纳到工会中来,当好新业态就业妇女的“贴心人”。用好网上工会、智慧工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加大新业态就业妇女维权帮扶力度,引导新业态妇女融入社区,提升她们的社会参与度和职业归属感。指导和督促企业依法依规用工,履行用工责任,由工会与用工单位签订集体合同,明确劳动者权益保障责任,健全新业态就业妇女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业态全面发展。
(四)构建友好型就业环境,打通服务新业态就业妇女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新业态就业妇女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全面了解、准确掌握新业态就业妇女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切实把服务覆盖到新业态就业妇女群体,保障她们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健康以及休息的权利,将“健康+”融入驿站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专门的女性驿站,打造“服务驿站”,让“驿站”真正运转起来。各方要加强新业态工作群组的监管,弘扬正能量,严禁传播有悖于社会公德和不文明的内容,文明用语,正面交流,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新业态就业妇女体面劳动、安心工作。
总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领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带妇建,齐抓共管,扎实推进新业态就业妇女工作,引领新业态就业妇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