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视域下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的理念更新与路径选择
2023-04-24徐晓慧
徐晓慧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并向传统产业加速渗透,互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给交通运输业在运营效率、服务水平、安全保障等方面带来巨大提升,智慧交通概念应运而生。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的更高层次,是智能交通的进化形态。它依托大数据平台,面向交通运输行业,融合了各种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使居民出行、道路交通运营与管控更加智慧化,但同时也给道路交通管理及其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河南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是学院特色优势专业,也是学院重点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加快建设背景下,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在为公安机关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河南警察学院及全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要从培养传统警务人才向培养现代复合型警务人才转变,以满足新时代公安交管工作的需要(1)毛瑞明,章莉文:《智慧交管背景下交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探讨》,参见牛学军等主编《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2022)——智慧新交管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一、智慧交通快速发展与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2021年《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数字交通体系,建成的标准是“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数实融合”这一话题再一次成为许多代表委员与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交通行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开路先锋,已有大量的数字技术在行业内落地应用,以数据驱动的智慧交通发展已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这一大背景下,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愈发意识到数字技术、智能科技在交通管控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开始部署并大力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智能化自适应信控系统、数据驱动的交通态势预测、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等科技成果被大量运用于交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其中,智能化交通信控系统更是智慧交通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各个交管部门重点建设与推广的对象之一。2022年,笔者针对河南省的智慧交通信控系统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调研。从2012年住建部统筹部署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到2017年相关部委发文明确智慧交通领域的发展重点以来,河南省非常重视智慧交通的建设。近年来智慧交通信控系统的发展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郑州市为例,作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智慧交通建设财政投入最大。目前通过科技导入,加强智慧交通建设,郑州市已建成公安交通指挥调度系统、自动识别单双号的交通检测系统、快速公交优先通行系统、交通大数据便民服务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等各种智能分析应用系统。其中,指挥调度系统集成了各种通信手段,包括350兆数字对讲机、警务通、视频、网络等,实现了交通现场实时信息的获取,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合理调度警力、适配信号控制系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交通检测系统可以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实现机动车尾号单双号识别,实现违反单双号限行政策的非现场执法,有效保障防治大气污染等政策的落实。重视渠化工作,渠化了200余个路口路段的通行能力,初步测算通行能力可提升15%。当然,有优势也有不足。目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智慧交通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稀缺是各级公安交管部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除郑州市公安交管局设置了交通科研所外,河南省其他17个省辖市均未设置专门机构研究交通组织与控制优化问题。如某市交警支队仅有2人负责全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和信号优化工作,占全省科技岗位总人数的0.56%,全市有200个信号交叉口,仅有50个纳入了交警支队管理。智慧化交通涉及通信、大数据分析、计算机、控制、云计算等技术,全省各地均未组建专业化的团队负责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除了江浙沪粤等沿海发达地区智慧交通专业人力资源相对充足一些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严重的专业人才匮乏问题。这就使得许多城市没有能力和精力对不同交通环境下采用哪种技术方案为最佳方案进行对比性研究。
另一方面,作为培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为交管专业)新生力量的公安院校,如何积极回应实战需求,加快一流交管专业建设,培养实战型、科技型专业人才,成为智慧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办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据统计,目前全国39所公安院校中,有34所设立了交通管理相关专业,其中独立设置交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的有18所,但招生规模大部分不超过每年200人。从办学层次和质量方面看,在18所设有交管本科专业的院校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四川警察学院、浙江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和吉林警察学院等5所院校的交管专业获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另有少量省级一流专业点,整体办学实力与其他公安类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的数量相比,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2)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的院校有13所,侦查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的院校有12所,治安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的院校有10所,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的院校有9所。以上公安类专业的国家级一流建设点数量均远多于交通管理专业。[1][2]。从课程设置上看,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外,智慧交通类课程占专业课程类比例均不足20%。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的轨道内办学,不但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胜任新的实践要求,办学发展后劲也会乏力。智慧交通警务是大势所趋,也是公安院校一流交管专业建设发展的新的制高点,相关课程群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
(一)学科专业定位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中,交通管理工程专业(083103TK)隶属工科门类下的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学界的普遍共识是,从学科对象、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看,交通管理工程属于以工为主,工、管、法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领域。当前,很多公安院校交管专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重管理轻工程、重当下轻未来的现象,依旧重视传统交通管理的模式,忽略了管理背后控制工程科学问题的探讨。据统计,目前34所设置交管相关专业的公安院校中,专业名称为“交通管理”的有11所,只有18所院校专业名称为“交通管理工程”。34所设有交管相关专业的公安院校中,设立独立交管院系的院校有14所,其中称为交通系或交通管理学院(系)的有9所,称为交通管理工程学院(系)的只有5所。院系名称和专业名称虽然不能看作是唯一的办学定位标志,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现代道路交通管理理念的认知现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交通工程控制被忽略或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成为普遍的办学现象,很多公安院校的交通工程控制实验室建设功能滞后,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传统发展思路已经无法满足以智慧交通为主流趋势的交管人才培养需求,无法担负起“科技强警”的人才培养重任[3]。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交管专业进行更为科学的定位,并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构。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门自然学科发展越成熟,其数据化程度就越高,对于数据的运用程度也就越高。而智慧交通的发展正是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将云计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融入交通管理中,逐渐形成智慧化的交通管理环境。因此,构建符合大数据环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未来交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托智慧化的交通管理平台,科学培养交管人员的大数据思维、工学思维模式,确保他们具备采集、加工和处理数据、提取数据信息的基本能力,注重强化交管专业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保证其能熟练操作信息化交通管控平台,能够正确检测异常数据信息,对数据驱动的交通事件作出准确反应[4][5][6]。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具备发挥智慧交通优势的能力,更高质量地为群众的出行服务。因此,在学科专业定位上,管理和法律元素要合理配比,同时专业要着重强化智慧交通工科元素,真正实现毕业生“工学学士”学位的名副其实[7][8]。
(二)课程与课程群重构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模式,课程群建设成为近年来课程建设中逐渐被关注的关键词。课程群是指基于同一受众对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通过对同学科专业或跨学科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设计和整合,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关系为结合点,使它们相互照应,渗透互补,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作用,从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它通常包括若干门彼此关联的课程。
加强课程群建设是探索公安院校交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强调单门课程质量不同,课程群建设立足“大课程”布局,突破按学科组织课程的传统方式,整合主题相通、内容相近的相关课程,突出内在的逻辑统一,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课程群内部的衔接、完善,使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课程建设,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在课程群建设平台上,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各自发挥优势,合作研究教学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将增强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链接,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有利于打造“金课”。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1+1> 2的效果,使课程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促进更多的精品课程涌现出来。此外,课程群建设跳出单一课程所属学科的框架,植根于课程群整体所属学科开展研究,有助于将学科建设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内化到课程群中,夯实课程的理论基础,为打造“金课”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交管专业可借鉴新工科建设的理念与经验做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模块化、集成化创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交管专业所涉及的工程学课程、管理学课程和法学课程的融合发展(3)田振中,孙振雷:《新工科背景下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载《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认为,在智慧交通视域下,交管专业建设应在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更加凸显工科属性核心引领,重点打造以《交通工程学》《交通控制》《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大数据应用》等为核心,以《交通行为学》《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为辅助的智慧交通课程群。另外,还应开设《科学技术哲学》等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9][10]。
三、从智慧交通课程群建设到一流交管专业建设
(一)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程质量
以智慧交通课程群建设为牵引,带动交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和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走深走实。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推进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模式探索,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引导教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加强更具互动性、智能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方面,智慧交通课程群建设应充分发挥其更适合实践实训教学的独特优势,推动课堂革命的可持续性发展[11]。
(二)加强“2+2”课程团队建设,实现“以老带新”传帮带
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在于师资。课程团队就是课程体系内每门课程建设一个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目前,学院交管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正、副教授12人,讲师17人;博士5人。教师们分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长安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等院校,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能力强、教学科研素质高、团结协作、梯次合理的专业队伍。按照课程建设需要,全部师资整合为24个课程团队,其中每名教师担任2门以上课程主讲教师,每门课程有2名以上主讲教师(即“2+2”的基本含义)。团队成员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2022年以来,团队成员共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10项。另外,团队还为郑州、鹤壁、漯河等十余个省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制作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参与200余起疑难交通事故的认定,多次参加河南省的“畅通工程”评价和交通规划论证。这些都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强劲的支撑,有力证明了“2+2”课程团队建设思路的合理性与富有成效。此外,组建“2+2”课程团队有力实现了全体教师教学任务的合理置换和轮教轮休,教师们能有充足时间进修访学、基层锻炼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解放了教学生产力,从根本上促进了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12]。
(三)加快“智慧警务虚拟教研室”建设,打造教师发展和一流专业建设共同体
“智慧警务虚拟教研室”建设积极回应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之问,经教育部推出后,近年来成为全国高校开展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1]。对公安院校而言,借助全时空智慧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打破时空限制,在依托公安行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多校+多企+多局”的共享共建格局,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和一流专业建设共同体,应当成为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路径。2022年,河南警察学院依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道路交通管理》,成功申报了智慧警务省级虚拟教研室。当然,像北京警院等有关院校已经在建设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走在了全国前列。在这方面,公安院校一定要认清形势,紧紧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打造好虚拟教研室平台,实现跨时空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进而为智慧交通警务课程群建设乃至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四)深化校局、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行业资源优势开展校局合作办学是公安院校的优良传统,应当保持和发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发展之路。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2022年,接受安徽某科技企业无偿捐助700余万元资金初步建成了智慧交通警务重点实验室一期工程。我院交通管理工程系与洛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鲁山县公安局等9个基层单位及3家相关科技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开展合作,对于提高智慧交通警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笔者了解,其他公安院校也在以不同形式探索新的校局合作、校企合作方式。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依托公安部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建立校局(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13]。
(五)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科竞赛助推专业建设
河南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系成立了警用无人机学生社团,日常活动由交管系无人机应用教学团队负责指导。在该社团带动下,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以赛促教,强化学科竞赛与智慧交通课程群建设的结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在全国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大赛、交通科技大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警用无人机学生社团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一定要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发现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短板,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推动智慧交通课程群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健康发展[14]。
(六)构建多层级的一流课程、一流专业标准体系,有效引领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理清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的关系。专业建设解决的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问题,课程建设解决的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问题。专业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上位概念,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下位概念,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建设但不限于课程建设,还有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相应地,没有一流的专业建设引领,就很难有一流的课程建设。反言之,没有一流的课程建设做支撑,也不可能建成一流的专业。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次,要理清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关系。建设标准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之初就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就是盲人摸象,杂乱无序。评价标准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初期、中期或后期都要考虑的问题,用于最后对建设成效进行评判。从本质上讲,二者应是统一的。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有办学需求的微调导致二者存在个别差异,但作为规律性科学现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有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发展规律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不应当有太大差距。从这几年教育部组织的办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实践看,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的评价与引领效能,评价标准确立得越早越好,甚至在某一专业建设之初将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一体考虑更为合理。
第三,要理清专业标准的层级关系。加强专业标准建设并以专业评价推动专业改革,有效引领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一流大学办学发展实践证明的有效路径。在国家层面,近年来,教育部先后组织了本科院校办学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出台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付诸实施。在地方层面,云南、河南等省先后制定了一流本科专业评价地方标准,并组织了省内高校的专业评价。以河南省为例,设置了课程、师资、教材、测试、就业五个模块的评价指标,并将指标体系量化。所有模块的指标都最终指向学生学习过程检测和人才培养质量检测。最终考核结果分为A(世界一流水平)、B(国内一流水平)、C(国内平均水平)、D(国内较低水平)四个档次。评价结果运用与办学政策倾斜、生均财政拨款、办学规模审批等直接挂钩,这对一个专业乃至院校生存至关重要,所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在迎接专业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完善制度,优化办学资源,取得了围绕人才质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效果。那么,仅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是否就能充分保证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答案是否定的。这其中有两类院校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中央直属高校。这类高校办学资源雄厚,办学层次高,办学体量大,主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不完全适合依据所在地区的地方标准进行建设和评价。二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例如公安院校、军事院校、师范院校等。这类院校的办学生命力在于行业需求,专业设置也是对接行业需求,也不完全适合依据所在地区的地方标准进行建设和评价。仅有从整体设计考虑的国家标准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两类院校的差异化办学指导需求。公安院校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后一类情况。在某一省往往只有一所公安院校,只有一个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无法进行类比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部属院校与各省公安院校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定位也不尽相同。所以,仅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还不够,还应当重视院校自身的专业标准体系构建,作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必要补充,以此引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讲,应由相关专业院系在学校指导下,对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自己的一流专业标准,引领专业规范化建设。有了完善的一流专业标准体系,就可以进一步构建一流课程标准体系,形成相互支撑、良性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遵循以上思路,在中央、地方和院校多层级专业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的特色发展定位就能实现高度契合。河南省作为交通大省,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需求极为迫切,做大做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河南地方发展战略,一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具有天然优势和发展空间。实现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转变,破局着力点之一就在于办好一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为建设交通强省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建好一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首要着力点则是多层级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特别强调的是,院校层面的专业标准体系里一定要体现智慧交通警务的时代需求元素,一定要结合本校多年来的特色发展优势。这是河南警察学院乃至全国公安院校建设一流交管专业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基础性工作。
四、结语
面对智慧交通警务变革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公安院校应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交通警务人才需要出发,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加快“虚拟教研室”建设、深化校局校企合作、强化学科竞赛助推专业建设、构建多层级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标准体系等方面多点发力,为培养具有较强实战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交管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交通学科也在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专业改革与课程改革也永远在路上,交管专业建设一定要适应新时代对公安交管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助力交通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重要战略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