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慈善思想的学习与浙江实践(上)
——第九届西湖论善上的讲话

2023-04-24陈加元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会长

至爱 2023年4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社会保障慈善

文|陈加元 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会长

正当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我们齐聚幸福湖,以“新时代的慈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举办第九届西湖论善,这既是高举旗帜、凝聚共识的具体行动,也是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描绘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省慈善同仁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二十大精神上来,主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重视慈善工作,无论在福建、浙江等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到中央工作以后,就慈善工作做出过许多重要论述。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参加首届浙江慈善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在“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了《在慈善中积累道德》这篇文章。总书记还亲自推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明确了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有机组成部分的新定位。前不久,总书记在给“中国好人”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的回信中指出,全社会要“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慈善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遵循。

第一部分 习近平有关慈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慈善思想的核心要义,我理解为“四个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群众性道德实践为先导”“坚持以纳入国家基本制度为挈领”“坚持以依法治善和行善为保障”。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根本

总书记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慈善作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实践和生动体现,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福祉的一个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渠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总书记说:“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到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总书记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在发展慈善事业中,我们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补短板扬优势,深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的要求,紧紧抓住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二、坚持以群众性道德实践为先导,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源泉

习总书记《在慈善中积累道德》一文中写道:“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慈善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济行为,又是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怜悯和仁爱之心,更是一种向上向善的社会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和道德积累,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也是根植于人性的道德实践和人类文明。总书记说:“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中华民族有着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的慈善基因,不仅筑牢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滋养了“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助人为乐、风雨同舟”的道德情怀,也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渲染了底色,提供了养分,奠定了文化根基。这也充分体现了总书记说的“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的内涵。慈善文化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慈善精神,蕴含着慈善理念。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慈善道德教化作用,将慈善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中,增强公民的慈善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的慈善新风尚。总书记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善行义举,鲜活而又生动,都是公民道德建设中不可多得的教材,对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形成互爱互助、睦邻友好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形成全社会善良厚德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三、坚持以纳入国家基本制度体系为挈领,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核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体现在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构成、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补充、是我国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三个方面。

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构成。慈善事业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它既有赖于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明确了第三次分配的社会功能。二十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性安排,成为我们党对公益慈善事业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全局。而以慈善为主渠道的第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再分配之外的重要补充,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路径,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或企业自愿捐赠款物和提供服务而进行的分配,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属性,是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下的特殊概念,包含着众多的社会价值。第三次分配能够有效辅助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政策盲区,推动先富帮后富,在高质量发展中缩小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缓解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共同富裕。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补充。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作为自愿共享机制的慈善事业与法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内容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是政府社会救助制度的有益补充。总书记说:“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全民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慈善也从传统救难解困,到助力脱贫奔小康,进一步拓展到助力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慈善事业是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是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重要力量和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就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作出了系统性、制度性安排,首次提出“五社联动”的要求。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是参与民主协商、调节阶层差异、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看,无论是特殊人员照护和抗灾救灾,还是疫情防控和突发事件应对,广大基层慈善组织、慈善工作者和爱心人士冲在一线、守在一线、干在一线,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

四、坚持以依法治善和行善为保障,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基石

总书记强调:“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为补充,由《基金会管理条例》《志愿服务条例》等构成的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促进了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在全社会营造起依法治善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浙江慈善大会上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慈善事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构建起慈善政策法规的四梁八柱。总书记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发展慈善事业中,要扎实推进依法治善、依法行善,用法律法规规范各类慈善活动,守好“善款袋”,护住“生命线”,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完善程序、健全机制,保护捐赠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建立合理可行的慈善捐赠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切实提高慈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社会保障慈善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