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泽县建设水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探析

2023-04-23宋爱萍

南方农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临泽县绿洲水资源

宋爱萍

(临泽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甘肃临泽 734200)

甘肃省临泽县位于我国西北,是历史悠久的灌耕农业区,也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核心区,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及其最大支流梨园河纵横流经此地,河流湿地、人工绿洲、沙漠戈壁交相辉映,造就了独特的绿洲、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农业,曾获“全国一熟制地区夏粮单产冠军县”称号。近年来,临泽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禀赋,大兴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玉米种子产量占全国玉米种量的13%,被认定为26 个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临泽县还是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入选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被授予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1]。

1 水资源基本情况

临泽县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境内黑河、梨园河穿境而过,水库湖泊星罗棋布,湿地泉沟纵横交贯,水资源禀赋良好。历史上“泱泱水气,满目烟波”的临泽,赢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临泽县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仅117 mm,自产径流量很少,只有黑河、梨园河2 条过境河流因发源于祁连山区且河道长、流域面积大,长年有水过境,其余3 条中小河流和20 多条山洪沟道因位于浅山荒漠区,流域面积小、河道短,仅在汛期有间断性洪水流过。全县戈壁荒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有水为绿洲、无水为荒漠的特征十分明显[2]。

临泽县人工绿洲为主的绿洲面积约8.000 万hm2,其中农田3.860 万hm2、林草1.534 万hm2,湿地0.926 万hm2,其他1.680 万hm2。黑河、梨园河是其主要水量来源,过境总水量12.8 亿m3,其中黑河过境水量10.5 亿m3,梨园河过境水量2.3 亿m3;以黑河为主的河流湿地约2 700 hm2,盐沼湿地5 800 hm2,年溢出水量约4 000 万m3。全县水资源允许开采利用量4.620 亿m3,其中地表水3.597 亿m3,地下水1.023亿m3。过境水资源总量虽多,但可利用水资源量较少,人均、每667 m2耕地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水平较低。因此,除黑河、梨园河沿岸和人工绿洲地带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外,县境内大部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和人口增长,大量土地得到开垦,绿洲、水域、湿地因水土条件好,成为首选的垦殖对象。大量垦殖增加了用水需求,在增加人工绿洲面积的同时,打乱了原有生态系统,使水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湿地、水域消减,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植被减少,绿洲退化,荒漠化加剧,局部生态退化等问题[3]。

2 面临的问题

临泽县南屏祁连峻峰,北蔽合黎峰峦,东西走向的黑河和南北走向的梨园河贯穿全境。但由于地处内陆,降水较少,自产水资源量十分有限,仅在灌区绿洲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戈壁荒山面积大,山不绿、水不活,生态环境脆弱。

2.1 对水的生态功能认识不足

水资源既服务于农业生产,又兼有生态、防洪和人畜饮水等社会公益功能。1)临泽县长期以来只注重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农田面积逐年增加,农业用水日益增多,已占到总用水量的85%以上;但灌溉用水粗放,效益低下。2)水的生态功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生态补水不足,泉水溢出减少,湿地萎缩,功能退化,人工绿洲面积略有增加而自然绿地面积加速减少。3)对水的资源性、有限性认识不足,生态意识淡薄,毁林开荒、毁湿开荒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破坏了水生态[4]。

2.2 水资源紧缺

临泽县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年均降水量仅117 mm,而蒸发量却能达到2 338 mm,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允许利用水资源量有限。目前,临泽县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1 750 m3、667 m2耕地可利用水资源量610 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和33%,属资源型缺水地区。同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6—9 月降水量和过境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其他时间水资源紧缺问题更加严重。

2.3 水系连通性差

临泽县按自然水系分布形成了北部黑河引水灌溉区、南部梨园河蓄水引水灌溉区和中部泉水灌溉区3 大人工绿洲,灌溉面积4.8 万hm2,受地势和行政区划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乡镇为单元的灌溉工程布局模式,每个乡镇为一独立灌溉系统,管理上也是每个乡镇各设1 个灌区管理单位。这种各成系统、独立分散、各自管理的水工程体系,客观上造成灌区之间水系连通性差,限制了河流、沟道和灌溉渠系间水体的自流连通,境内水资源自由流动性差,水循环不畅,水环境承载力弱。

2.4 农业污染严重

临泽县是较传统的农业县,为追求高产出,地膜、化肥、农药等农资利用早、普及率高。目前,临泽县农田每667 m2化肥、地膜、农药的使用量分别达到112.60 kg、5.12 kg 和0.23 kg,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膜、化肥、农药的长期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和空气受到污染,进而导致水源受到污染。废弃地膜回收率低,处置方式不合理;大量畜禽排泄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病死畜禽也未完全实现无害化处理等,严重增加了环境风险、威胁到水生态安全。加之村民环保意识不足,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缺乏全面监管,乡村环保治理能力薄弱,严重威胁乡村水生态安全[5]。

3 有效途径

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核心,关乎人们的福祉。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开展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使生产、生活、生态三者高度契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乡村富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3.1 强化水生态功能定位,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性要素,水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1)更加注重水的生态属性,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县域水网,将河流沟库上下贯通,实现水资源南北统一调度、东西相互调配、城乡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调度调控能力,释放和扩大水的生态功能,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2)按照“四水四定”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相协调,缓解水资源压力。3)加强对现有湿地和人工绿洲的保护,采取封育、补水等措施,促进湿地生态修复,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和湿地、林原退化,防治水土流失,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4)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水系绿化,建设河流林网、道路水系林网、农田灌溉林网,构筑生态防护、景观美化、经济效益、地方特色等功能综合协调发展的绿洲水系林网,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乡村水生态环境。

3.2 开展水环境治理,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效缓解区域性、阶段性水资源供需矛盾,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产业体系。2)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减少地下水开采,遏制湿地萎缩,保护水源。3)加强荒漠草原围栏封育,保护自然植被,实施封滩育林育草,控制畜群发展规模,禁止过度放牧、毁绿开荒、毁林开荒,禁止在植被保护区内开发建设,减少人类对植被的侵扰破坏,加速植被恢复。4)通过人工壮大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持并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平衡。

3.3 构建县域水网,促进乡村生态修复

1)开展河湖库渠水系连通建设,推进重点村镇、重点区域水系连通整治。以河流沟道为主干、水库湖泊为节点、泉沟渠道为脉络,开展河道治理、延伸渠系、连通水系等项目,疏浚泉眼沟道、增强水体流动,在沿途建设人工湖泊、滩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形成河湖、水系、林草、景观配套的生态系统,增加水网覆盖,扩大水体循环,改善水环境,促进水生态修复。2)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开展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完善绿洲农田防护林体系,建立植被恢复补偿机制,改善荒漠景观,为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3)推进河湖长制深入落实,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整治水域岸线,以村庄湖泊为结点,连通周边沟道渠道、水系水体,打造村镇“内循环”水网,建设秀美乡村。4)开展安全饮水提升行动,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通过乡村水环境治理,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秀美乡村,为发展乡村旅游、兴旺乡村产业奠定基础。

3.4 整治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建设生态宜居秀美乡村

1)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保水抗旱能力,减轻水土流失。控制农产品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林牧各业优化发展,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加大对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系统,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残留低毒农药和有机肥料,确保化肥、农药零增长。3)建设废旧农资物资回收站(点),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尾菜直接还田、田间堆沤等处理利用技术推广活动。4)推进厕所革命,实施畜禽污染防治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鼓励支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沼气、生物有机肥和基质生产线建设,构建以饲草种植、秸秆青贮、畜禽养殖、有机肥循环利用为主的生态畜牧业联动农业循环模式。5)以生产绿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国家玉米制种基地,以滴灌技术为支撑推动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提供更多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以绿色生态为引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建立长效机制。1)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众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遵从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保护生态成为公众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强化全链条、全流程闭环管理,加强水资源审批和取水许可源头管控,推动强制节水和节水奖励“双落实”。3)建立生态环境动态预警管理机制,实行分区管理,提高水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基本条件。4)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结构健全、管理严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内容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强化执法监管,有效保护绿地湿地,扼制水土流失,提高乡村生态文明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水平。5)实行生态文明有奖举报制度,开展自然资源审计,将生态文明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加强生态、环保等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使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自然与人类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让良好生态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临泽县绿洲水资源
临泽县平川镇饮水安全现状及对策
国画作品集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 开启立德树人新篇章——以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为例
绿洲里的老先生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沙漠绿洲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临泽县红山湾水库工程坝基处理工程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