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改革背景下育人导师职业发展研究
——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3-04-23郝绍菊
高 君,郝绍菊
(河南开放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1]。自此,书院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政策,开启了书院制改革的新篇章。河南省书院制改革2022年全面实施,各高校以试点或全面铺开的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先行先试,是河南省第一所全面推行书院制改革的高职院校,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育人导师(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
一、育人导师的职责定位
根据教育部2017年10月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承担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项主要工作职责[2]。结合书院制改革特点,将辅导员职责进行总结归纳,一共包含四个大的方面。
(一)学生思政教育的领航员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2]。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后,书院育人导师下沉学生宿舍一线,专职从事育人工作,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3]。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线下班会、团学活动等形式,还应当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对接学生的喜好和需求,运用“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媒体矩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实效。
(二)学生党团社区的管理员
实行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后,学生管理单元由“班级”变为“社区”,学生在“一站式”社区中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把党团建设融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育人导师依托党建中心、团学组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推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育人导师把社区管理与宿舍管理紧密结合,在加强社区管理的同时,持续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三)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2]。在大学阶段,育人导师在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引路人、遇到烦心事的开导者、职业规划的指导者,具体表现在开展入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教育及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评定各类奖助学金,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进行危机事件处理,开展安全教育,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
(四)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员
育人导师是高校实行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后对“辅导员”的统称,实际上,“育人导师”最根本的身份还是高校教师,因此,育人导师也应当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是,育人导师专业背景与教学科研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吻合,育人导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聚焦育人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
二、育人导师职业发展的困境
(一)职称评审机制不顺畅
学校实行书院制改革后,育人导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问题成为制约育人导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在目前全省未出台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审“三单独”政策的情况下,学校层面关于育人导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体制机制未理顺。学校年度职称评审指标有限,目前执行的职称评审政策是,每年度根据省人社厅关于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申报名额,做好校内高校教师系列、各类辅系列指标分配,此时,各类辅系列指标往往很难保证每年度每个职称等级分配1个。近年来,学校新进人员较多,高校教师系列竞争激烈程度更是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在省级层面未落实辅导员职称评审“三单独”的情况下,学校层面推进该项工作的各方阻力较大。
(二)行政晋升通道未打通
为持续提升育人工作实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以带编制的身份聘任了大批专职辅导员,他们与学校其他普通教师一样具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在近几年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这些年招聘的专职辅导员中不乏海内外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学校实行书院制改革后,以专职辅导员身份入校的新进人员和一些具有若干年辅导员工作经验的人员被划分到了新成立的三个书院,书院全体育人导师下沉学生宿舍一线,日夜坚守在育人最前沿。但与职称评审类似的情况是,育人导师的单线行政晋升通道并未打通,与省内一些本科院校设置的“处级辅导员”岗位相比,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滞后性。与在学校党政群团部门工作的教师相比,育人导师工作量并不亚于他们,但由于育人导师工作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不容易量化的内容,更多的是“稳定学生大后方”这样的角色,工作地点又是在远离行政部门的学生宿舍,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他们很难享受到党政群团部门教师在行政职务晋升方面“近水楼台”的优势。
(三)职业成就感缺失严重
育人导师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落细的日常中,他们工作的具体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琐碎的具体事务,在学校中处于“平时想不到,需要时得顶上”的尴尬境地。书院制改革后,由于学院书院协同机制未理顺,一些处于双院职责划分模糊地带的事务性工作被划分给了书院,一些育人导师每天沉溺于各类学生纠纷的处理、问题学生的处置等学生日常管理的琐事中,加之双院协同不顺畅带来的挫败感和不满,久而久之,产生疲沓和厌烦情绪,无法在岗位上获得与学历身份相匹配的职场成就感。
(四)改革后职场失落感明显
在学校实行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后,部分教师是改革后学校招聘的新进人员,还有一些是学校之前以“专职辅导员”身份招聘入校的教师,与新进辅导员相比,他们在书院属于校龄比较长的辅导员,这类育人导师具有学院工作经历,在教学、科研和各类学生比赛、技能竞赛中享受过学院以及与专职教师类似的红利。书院制改革后,学院与书院完全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书院育人导师无法继续享受之前在学院工作时在职称评定、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隐形红利,加之改革后书院人均工作量剧增,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育人导师看不到职称评定和职场晋升的希望,因此产生了明显的职场失落感。
三、育人导师职业困境的成因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
在辅导员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方面,河南省并未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与辽宁等辅导员队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相比,我省对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关注不够。从学校层面来看,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书院制改革刚实行一年,很多工作机制还未理顺,与省内其他本科高校相比,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职责定位不精准
虽然辅导员承载着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但目前普遍存在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晰、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是对辅导员岗位存在偏见,认为辅导员就是“学生管理员”,做的是高校工作任务中的“边角料”,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实际上,辅导员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是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辅导员工作的好坏事关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二是对辅导员工作内容有偏见,认为辅导员工作内容就是学生日常管理,只有学生在校期间才有工作任务,学生离校后,辅导员就没有事情做了。实际上,对照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九大职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仅仅是九项职责当中最基本的一项,辅导员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职业的规划、就业的指导、心理的疏导、工作的研究等都是辅导员重要的工作任务。三是学院和书院职责划分不清,实行书院制改革后,双院协同问题成为书院制改革后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改革后,属于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任务自然而然划归到了书院,一些原本属于学院职责范畴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学院制时由辅导员来做,书院制改革后,学院认为应当延续惯例,而书院认为不属于辅导员工作内容,因此出现“踢皮球”现象。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虽然早在2007年汕头大学就建立了内地第一所书院,然而,河南省全面铺开书院制改革试点是在2021年。目前,河南省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自上而下配套制度还不完善,机制不够健全,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岗位补贴往往没有落到实处,各高校辅导员补贴标准参差不齐,一些民办高校辅导员带学生没有任何补助,加之对辅导员岗位的偏见和在职称职级晋升时的劣势,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很难被完全调动起来。
四、育人导师职业发展的机制构建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规定,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参照校内管理岗位比例,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优秀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1]。紧密对接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加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省级层面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明晰职责定位,打造品牌特色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品牌项目,强化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出名的过硬团队,打造标志性成果。紧密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若干“网红”辅导员,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推出一系列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产品,产出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通过开展系列卓有成效的品牌活动,持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影响力,切实提升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构建培训体系,强化能力提升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离不开系统完善的职业培训,要打造高质量的育人导师队伍,必须从提升育人导师素质能力抓起。省级层面应建立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机制,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目标,开展覆盖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的多领域、多层次培训。学校层面要定期组织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班,结合学校思政工作实际,加强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工作分享,建立“老带新”“传帮带”制度,打造高素质辅导员梯队,为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持续发展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吸引力、荣誉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省级层面应结合全省各类学校实际,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不同类别学校辅导员带学生月度补贴标准,把各类学校落实补贴情况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行考核,保障各级各类学校不打折扣地落实补贴标准,持续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