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2023-04-23任艳桃翟翠玲

吕梁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范类思政政治

任艳桃,翟翠玲

(1.吕梁学院 思政部(系),山西 离石 033001;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效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多为师范属性,主要面向地方中小学,着力培养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充分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思政课教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定位:“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二十大报告则再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贯穿其间的一个核心思想即是“强国必先强教”,而“强教必先强师”,此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仍是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主要基地,需要为各学科输送数量充足且优秀的师资。面对专业认证,地方高校各师范类专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应该作出哪些调整,以及如何调整,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背景分析: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缘起

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始于2017年10月,经过三年多的试点阶段后,2021年正式入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基于这一前提,准备并迎接师范类专业认证已是目前我国各师范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对国际教师教育领先做法的参照

教师教育领域著名学者琳达·林达·哈蒙德教授和安·利伯曼教授曾说:“教师队伍质量是21世纪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工具”[1],而用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高质量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际国内的一致共识。一方面,我国实行师范类专业认证,与世界各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和发展分不开,也是对国际教师教育领先做法的学习和参照。20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启了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英国从1984年开始,经历了教师教育从课程认证到机构认证的转变。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需求越发突出,专业且卓越的教师队伍已成各国的亟需,继美国、英国后,德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也纷纷颁布标准、开展认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人才培养的源头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实行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承接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基础,也即起步于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目前已扩展到众多领域,而在教师教育领域,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推进实施,都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整合、优化师范专业教育治理,保障、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据统计,2019—2022年,共有869个专业通过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涉及213所院校(师范类院校占比约为74%),其中通过第三级认证的专业共有17个,通过第二级认证的专业有852个(包括48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对国家社会需要高素质教师的回应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九大前后,为回应人民对高质量教育和高水平师资的期待,国家陆续出台多个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到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及教育部提出《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让教师教育质量提升与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也相继出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建设,“支持师范院校不断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加大优质思政课教师供给”[2],立足源头,培养、储备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见,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新阶段,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变得十分必要,而推出并实施自上而下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即是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决策到落地、生根,以及真正发挥作用的过程。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寻求发展的契机

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教育时期,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竞争压力持续加剧,不少高师院校,特别是原高等师专升格为新建本科后,都纷纷提出向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战略转型,在申请增设其他热门专业的过程中,原有师范专业和师范生的数量在学校内部逐渐变成少数且不占优势,专业建设明显被弱化。同时,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高期待相比,师范类专业自身建设问题则更显突出,诸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内容不与时俱进、教学方式陈旧老套,实践实习环节薄弱等无不影响着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对地方高校而言,无论是迫于压力而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求变而积极准备,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施都将成为引导师范专业回归初心,破解师范专业发展困境的重要契机。在迎接专业认证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也必将加大投入,集中人力物力优化师范专业建设,追求并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二、实践反思: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

在教育部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重新规划、重点建设已是大势所趋。笔者所在的吕梁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吕梁学院的传统师范类专业,经过专科班 (1988-2010)、太原师范学院本科(2004-2010)合作办学的充分积淀,在201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后,成为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首批设立的吕梁学院六个本科专业之一。在三十多年,特别是升本后十多年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吕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大量各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但是,和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范类专业一样,其在获得发展和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相对下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渐趋弱化的困局,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建设质量及师资队伍创新活力等专业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生就业流向不相匹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遵循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能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3]。基于该指导思想,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院校在考虑自身条件和所处地区等因素后,又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吕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升本后逐步将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培养中等及其以上学校从事思政课教学,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符合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2021年学院启动专业认证工作,明确要求将专业认证理念、标准融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经多方论证后最终被概括为“立足吕梁、面向山西及周边地区,培养政治信仰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深厚的思政教育情怀,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在中学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事实上,回看十多年人才培养的历程,纵观专业人才最后的流向,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性质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吕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年—2018年四届1 207名毕业生为例,毕业时平均升学率为41%、中小学直接就业率为12%、公务员考取率为1.4%,截止2021年,以上四年内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均已走上工作岗位,除部分学生继续升学外,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学或高校从事思政工作或思政课教学。可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中学思政课教师,但实际直接就业并不局限中学,这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中必须回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滞后和错位,并结合当前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进一步明晰和抓住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点、着力点。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质量提升未同步共进

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主要抓手,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内容取舍有着鲜明的政策依循,在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伦理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3]。目前,吕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即是在这一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不断整合、重组、删减和更新之后形成的,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思想政治教育类和教育教学类三大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辅之以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以解决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基本实现了用课程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用课程回应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但需要关注的是,课程体系的完善并没有直接带来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到课程的实施与课程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亦处于模糊状态,也缺少相应的制度及配套的跟踪、反馈机制,实质教学成果也尚未凸显出来。2021年仅两门课程获批校级精品共享课程,有五门校级在建精品、或优质课程。按照专业认证理念有效构建每一门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提升课程内容的学术“含金量”、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理顺课程内外安排、教与学的诸多关系。

(三)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控有余、改进不足

专业建设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途径,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则是确保专业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重要前提。就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经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其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基本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且正在“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充实完善。循着相似的发展路径,吕梁学院2010年升本后,在接受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准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逐步规范发展,提升内涵,突出特色。与此同时,吕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十余年建设,已经形成基于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和过程监控的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规范教学、迎接检查和接受评估的过程中均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学校发展、专业建设的新阶段、新诉求,现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呈现明显的“外塑性”,多把师生看作监督和管控的对象,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持续改进教学的目的。2005年欧洲大学联盟(EUA)大会指出:“真正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不在于外部评估和监控,其起点在于大学内部在促进与提高教学质量上所做的持续性工作”[4]。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实现监控和完成评估,并不是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需要更多关心的是如何把监控和评估的结果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教室里的学生学习。当前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恰也为专业建设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度强化全员教育质量意识、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理念、重点强调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与教学持续改进的绝佳契机。

(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内生动力、创新活力不够

教师作为专业建设的主体,在理念革新、模式转变、教学提质等方面均发挥着最直接的作用。吕梁学院思政部(系)专任思政课教师52人,其中大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也有一些是来自历史学、法学或者哲学学科的相关专业或方向,在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师资的需求。但是,随着学校内涵式发展步伐的加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提质增效问题变得异常突出,相对于师资队伍量的增加,师资队伍质的提升则显得更为艰难和紧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群体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不足,固守业已固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这里有两个表现,一是意愿的问题。有的教师对于新理念、新标准和新要求带来的变化持消极应付的态度,或根本就无视这种变化;二是能力的问题。有的教师感受到了教育教学中的新变化,但其方式方法、行为模式则陷于惯常而不能做出更有效的尝试。所以,面对师范专业认证,需要全面审视教师队伍和教师的精神期待,全面梳理贯彻专业认证理念、执行专业认证标准对任课教师的具体要求和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现实困境,有针对性地增强教师参与专业认证的积极性和适应性,从而根本上奠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

三、建设理路:强化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对策

师范类专业认证促进了教师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其“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对引导、优化师范专业建设,促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深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深刻把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明晰方向、转变思维、改进不足,巩固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校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中心”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即从根本上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根据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参照教育部明确提出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应培养政治素养过硬、师德素养高尚、业务素养精湛且能够胜任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管理的人才。面对当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就业流向之间错位的客观现实,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具体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学生中心”的价值导向,一方面,着眼于学生学习、及学习的效果与结果,将专业认证、质量评估衡量批标——学生毕业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牢牢根植于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另一方面,着力于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诉求,同时兼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建立每个学生专属的学习档案,在保证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上,分类给予相应的指导,增强其职业选择和适应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能力。

(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产出导向”的逻辑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前提。基于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考虑学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标准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而开设的,因此,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等进行主动的慎思与调整,将高质量的课程实施首先诉诸于清晰的课程建设框架,构建具有逻辑证据链的体系结构,让未来的思政课教师画像在每门课程中找到其有效载体;与此同时,高质量的课程实施还必须回归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即在关注教师“教了什么”的背后,更多去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否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和准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利用学生“学习革命”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对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无论是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需要,还是对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落实执行,理应将工作重心聚焦于优质课程的建设,在提倡和追求深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更具研究性、创造性、个性化的“金课”建设成效,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质量文化中“持续改进”的核心旨归

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出“持续改进”的重要理念,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5]。亦即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这一外部质量保障形式,推动师范专业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催生专业内部形成自查、自纠和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所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紧紧抓住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契机,坚持将“目标导向、基于证据、持续改进”的理念融入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更新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观念,促进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质量文化的培育和生成渗透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等各环节,以及评价、反馈与改进中。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理清每个环节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如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评价、成绩考核等,利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的管理模式,按照“跟踪-反馈-改进-再跟踪”的运行机制,形成多个彼此独立但整体相关的教学质量管理闭合系统,保证持续改进可操作、易执行,并能看到实际效果。

(四)激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主体自觉

“任何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参与和贡献,所有改革的理念与愿景最终都会通过教师的日常工作而呈现”[6]。可以说,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具体的课程建设最终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教育自觉。教师愿意主动承担起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引领教育教学变革的责任,这是建立在对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自觉反思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情怀,也会具体化为教师对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适时作出调整和优化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当前准备并迎接专业认证的过程中,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激活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能将专业认证的相关工作和任务视作“分内之事”,主动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向专业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支持,帮助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并拥有专业的课程敏锐性、课程预见性以及纯熟的课程架构能力。此外,需要予以教师充足的激励。因为“即便是在最低限度上,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也需要时间理解、学习、反思变革的内涵和要求。即便是对最优秀的教师,改革的成功实施也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7]一定程度的上层推动和额外激励能够确保最大限度地赢得教师对当前专业认证工作及整个专业建设发展的价值认同和全情投入。

猜你喜欢

师范类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